对乐姓“另始祖”的质疑

2013年07月23日 | 阅读:137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有些关于姓氏来源的书籍说:“樂姓始祖有两个,一个名叫夷父须,一个名叫樂莒。宋戴公四世孙有个名樂莒,与倾父泽是族兄弟,樂莒在宋国官至大司寇,即掌管刑狱诉讼的理刑官,其子孙引以为荣,以祖上名字命姓,成为樂氏。”

上述这段话是对樂莒为樂姓另一个始祖的论述(以下简称“另论说”)。笔者认为“另论说”存在三大疑点。


(一)、“另论说”与史书记载不符

樂莒是樂姓另始祖之说与史书记载不符。存在有三点讹传:其一,樂莒“是宋戴公的曾孙”;其二,樂莒“与倾父泽是族兄弟”;其三,“樂姓始祖有两个,一个名叫夷父须,一个名叫樂莒。”


1、“另论说”与多篇姓氏史书的记载不符

《唐书·宰相世系表》;宋代《古今姓氏书辩证》、《通志·氏族略》;清代《(王謨)輯本世本》、《(孫馮翼)集本重集世本》、《(陳其榮)增訂本世本》、《(秦嘉谟)辑补本世本》、《(張澍)稡集補注本世本》、《(雷學淇)校輯本世本》、《(茆泮林)輯本世本》等姓氏史书在撰著“樂氏起源”的论述中都明确地写明:樂莒是宋戴公的玄孙;樂莒与倾父泽不是族兄弟,而是祖孙关系;中华乐姓是一个血源十分单一的姓氏。中华樂氏只有一个立姓始祖——樂父。不存在多个始祖,夷父须和樂莒都不是立姓始祖。


2、《姓韻》的记载明确推翻“另论说”的讹传一。早在清朝张澍撰写的《姓韻》里,依据《世本》中的樂氏世系,考注樂氏的世系传承时,张澍就已经推翻了杜预《注左传》中的误解,更正曰:“‘樂莒是宋戴公的曾孙,为非也。’实为玄孙。”


3、《东周列国志》和《左传》的记载反证了“另论说”是不实之词

现摘录史书《东周列国志》和《左传》记载的樂姓多位人物的史迹如下:

樂仆伊史迹:在周襄王十四年即宋襄公十三年(癸未,公元前638年)时春三月,郑文公如楚行朝礼,宋襄公闻之大怒,遂起倾国之兵,亲讨郑罪,使上卿公子目夷辅世子王臣居守。目夷谏曰:“楚、郑方睦,宋若伐郑,楚必救之。此行恐不能取胜,不如修德待时为上。”大司马公孙固亦谏。襄公怒曰:“司马不愿行,寡人将独往!”固不敢复言,遂出师伐郑。襄公自将中军,公孙固为副,大夫樂仆伊、华秀老、公子荡、向訾守等皆从行。(见《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樂豫史迹:在鲁文公七年(即宋成公十七年辛丑岁,公元前620年)四月,宋成公驾崩后,宋昭公改组朝政……由樂豫担任司马,后来宋昭公想铲除诸公子,樂豫极力谏阻(上古佳话),宋昭公根本不听樂豫的谏阻,结果激起族人的反叛。樂豫和六卿出面为公族调停。调停后,樂豫又主动让官位给昭公的弟弟公子卬(ang)的善举。(见《左传?鲁文公七年》)


樂耳史迹:在鲁文公九年(即宋昭公二年,也就是郑穆公十年,癸卯岁,公元前618年)有“郑国的大夫有樂耳等三人被囚楚国。”的记载。(见《左传?鲁文公九年》和《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八回》)


樂莒史迹有二:(见《左传?鲁文公十八年?鲁宣公二年》)

①【原文】“宋文公二年……宋武氏之族道昭公子,将奉司城须以作乱。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遂出武、穆之族,使公孙师为司城。公子朝卒,使樂莒为司寇,以靖国人。”

【译文】:宋文公二年(公元前609年)宋国武氏的族人,引诱昭公的儿子,拥立文公之弟司城须兴兵作乱。十二月,宋文公杀死同母弟司城须和昭公之子,然后另派戴、庄、桓各公的后人,到司马子伯的别庄去攻打武氏,结果把武公和穆公的后人都驱逐出境,最后任命公孙师出任司城。这时公子照死了,于是就派樂莒出任司寇,借以安定宋国人民。

②【原文】“宋文公四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樂莒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樂莒……”

【译文】:宋文公四年(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去攻打宋国,结果宋军大败,俘虏宋军华元,樂莒也同时被郑军俘虏。


根据上述的记载,将告诉我们如下几点史料信息:

A、樂姓已经在宋国繁衍生息

①樂仆伊在宋国的生存时间是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昭公年代。是襄公朝的大夫,将军。樂仆伊史迹时间比樂莒的要早二十九年。

②樂豫在宋国的生存时间是宋襄公、宋成公、宋昭公、宋文公年代。是成公朝和昭公朝的大夫,司马。樂豫史迹时间比樂莒的要早十一年。

③樂莒在宋国的生存时间是宋成公、宋昭公、宋文公年代。樂莒史迹时间,比樂仆伊晚二十九年,比樂豫晚十一年;樂莒比樂耳晚九年。

④樂仆伊和樂莒可能是叔侄关系。

⑤樂豫和樂莒可能是族兄弟关系,樂豫根本不可能是樂莒的儿子。


B、樂姓在郑国也有人生活

樂耳在郑国的生存时间是郑文公和郑穆公年代,他是郑国穆公朝的大夫。

①樂耳史迹时间比樂豫晚二年,比樂莒的要早九年。

②樂豫、樂耳、樂莒他们三人是同时代的人。可能时族兄弟关系。


C、上述四人的史迹记载说明:樂姓在樂莒之前早已确立,樂仆伊、樂豫、樂耳、樂莒四人都是姓“樂”,分别名叫“仆伊”、“豫”、“耳”、“莒”。已经高居卿大夫之位。

我们已经知道,樂姓起源并立姓于公元前770年前后,即宋国的第九世宋戴公年代。樂姓从始祖樂父到樂豫(第五世)这一代,已历经宋国六代 (九朝国君),已历时132年。与《左传》的上述记载在时间上基本相符。

而 “另论说”如果成立,就与《左传》的上述记载相矛盾了,因为“另论说”:“樂莒的子孙以樂莒在宋国官至大司寇,引以为荣,以祖上名字命为樂氏。”这就无形之中否认了樂仆伊、樂豫、樂耳的存在,否认了樂姓在樂莒之前就已经确立的史实。樂莒之前樂姓已有多位卿大夫的高官,樂莒的“司寇”值得“引以为荣”而需要再立樂姓吗?


(二)、“另论说”不符合逻辑

樂莒是樂姓另始祖之说在逻辑上有两点不符:

其一,“另论说”论点本身不符合逻辑。其说:“樂莒在宋国官至大司寇,即掌管刑狱诉讼的理刑官,其子孙引以为荣,以祖上名字命姓,成为樂氏”。意思是子孙以祖上“名字”即“樂莒”命名姓氏,成为樂氏。这里着重突出的是“字”即“莒”,按逻辑上应该命名为“莒”氏,而不应该命名为樂氏。显而易见,这种说法不符合逻辑。


其二,“另论说”论点在伦理上不符合逻辑。所谓封建伦理的其中一点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遵循世序长幼尊卑关系。而“另论说”的论点正是违背了这个关系逻辑。因这个论点将樂氏的第一代樂父衎与樂氏的第五代樂莒并列,间隔三代的二人同为立姓始祖;或者说将樂氏的第一代樂父衎与樂氏的第三代樂夷须与樂氏的第五代樂莒并列,相互不同辈分的三代人同为立姓始祖。这还有长幼尊卑关系吗?显而易见,这种说法不符合世序长幼关系逻辑。


(三)、“另论说”不符合情理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和《前汉书·古今人表》都未记录“樂莒”。

1、上面“一、‘另论说’与史书记载不符”的论述中已知《左传》有两处记载樂莒的史迹。可是在《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的记载却是:

①“宋文公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未续记录“樂莒为司寇,以靖国人”。

②宋文公“四年春,楚命郑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 未续记录“樂莒御之”和“获樂莒”。

在相同时间发生的相同事件上,《史记》只续记了“华元”,而未续记“樂莒”。这绝对不是《史记》作者的漏记,而是另有原因。


2、《(前)汉书·古今人表》将汉朝以前的历史名人记录入表,分为上、中、下九等人。彰扬上、中等人的善举美名,昭示下等人的陋行恶名,达到“显善昭恶,劝戒后人”的目的。《古今人表》摘录有代表的部分名人如下:

上上人(圣人):炎帝、黄帝、尧帝、舜帝、大禹、帝汤、周文王、仲尼……

上中人(仁人):女娲、方雷氏、简狄、契、微子启、管仲、孟子、屈原……

上下人(智人):昭明、宋孔父、樂豫、樂王鲋、范蠡(lǐ)、樂毅、廉颇……

中上人:樂伯、宋华元、宋子罕(樂喜)、伍子胥、句践、商鞅、田单、樂燕……

中中人:宋微仲、宋子哀、孙武、伯乐、宋子韦、吕不韦、荆柯……

中下人: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宋庄公、宋襄公、樂羊子、秦始皇、……

下上人:宋皇父、易牙、宋文公、宋共公……

下中人:宋华督、宋昭公、樂大心、秦二世……

下下人:辛(纣王)、宋炀公、夫差、宋君偃……

此表中收录了樂氏和与樂氏有关的名人。其中与樂莒有紧密联系的两个人:

其一,任命樂莒为宋国司寇的君主——宋文公被此表收录为“下上人”;

其二,与樂莒同朝为官的华元被此表收录为“中上人”。

而樂莒未被此表予以收录。这也绝对不是《古今人表》作者的漏录。

原因一是,樂莒被囚后,《左传》从此无任何记载;

原因二是,《史记》只续记了“华元”,而未续记“樂莒”的史迹;

原因三是,“樂莒”不好定论,他虽为司寇,但无大的作为。既不好彰扬樂莒”是“美名”,又不能昭示他为“恶名”。故《古今人表》不予以收录为妥。

故依据《史记? 宋微子世家》和《前汉书·古今人表》都未记录“樂莒”的事实,可证明“其子孙引以为荣而立姓”的说法不合情理。

综上所述的三点不符,樂莒是樂姓另始祖之说不可能成立。我们作为樂姓的后裔,在研考樂氏渊源时,一定要正本清源,对不确切的说法和错讹应予以纠正。

 

四 同源于宋戴公的七姓关系考


《戴氏统谱》记载:乐姓由戴姓转来。《宋氏通谱》记载:戴姓、武姓、乐姓、华姓、皇甫姓等姓都是来源于宋氏。这两姓谱牒的说法是否正确?这七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查考七姓的来源如下:

戴姓:《急就篇》载:“戴氏之先与宋同族,宋戴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

戴氏是七姓中最早创立的姓氏。

武姓:《风俗通》载:“宋武公之后,氏于谥。”这是武姓的其中一支。

乐姓:汉朝史游撰写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三字经《急就篇·姓氏》中解释“樂禹湯”曰:“樂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宋代的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均记载:“乐氏出自子姓。宋戴公生子衎,字乐父,生倾父泽,泽生夷父须,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皇甫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皇甫氏出自子姓,宋戴公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缺,以王父字为氏,……后改为皇甫氏。”

华姓:《姓氏寻源》载:“戴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自立为华氏。后世因之。”

祝其姓:《风俗通》载:“祝其氏,宋戴公之子公子祝其,为大司寇,因氏焉。”

宋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宋氏出自子姓。殷王帝乙长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三十世君偃,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宋姓是七姓中最晚创立的姓氏。

根据上述相关姓氏书籍的记载和图二,说明这七个姓氏原来是血脉相同的一家人,是兄弟姓氏关系。归纳起来是“三同一不同”的关系。

“三同”是:同是宋国公族,同源于子姓,同一个直根祖宋戴公。

“一不同”是:不同流,以各自姓氏繁衍后代。

因此,这七个姓氏之间不存在谁来源于谁,戴、宋两姓谱牒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樂姓不是由戴姓转来。戴姓是宋戴公下的二房子孙以祖父的“戴”谥为氏(孙辈变更);樂姓是宋戴公下的三房,戴公的第三子子衎,字樂父,其子孙以樂父的“樂”字为氏(曾孙辈变更);都是由子姓先后转立而来。

樂姓更不可能来源于宋姓,为什么会有“戴姓、武姓、樂姓、华姓、皇甫姓等姓都是来源于宋氏”这个错误之说呢?主要是宋氏撰修宗谱人对《急就篇·姓氏》中解释“樂禹湯”曰:“樂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中的“与宋同姓”理解不准确,这里的“宋”是指宋国王族,不是宋姓;这里的“同姓”是指同子姓,不是同宋姓。

因为宋姓是在宋国被齐、魏、楚三国所灭(战国后期,也就是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后,国民以国为氏,才正式创立宋姓。而樂姓早在公元前770年前后(西周末期的周平王元年即宋戴公三十年)就已经确立了,比宋姓早创立480多年之久。

正确而简明的说法应是:樂姓出自子姓,源于西周末期的宋国戴公撝的三子樂父衎的樂字,子孙以“樂”字为氏而确立樂姓。


五、上寻近根祖—宋国始祖


我们已经知道了樂氏的起源,并已知道宋戴公是我樂氏的直根祖,是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向上寻宋国世系直至宋国始祖。

据《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记载的译文是:微子启去世,立其弟衍为君,这就是微仲。微仲去世,儿子宋公稽即位。宋公稽去世,儿子丁公申即位。丁公申去世,儿子泯公共即位。泯公去世,由弟炀公熙即位。炀公即位后,泯公之子鲋祀杀害炀公而自己即位。并说:应该立我才对。这就是厉公。厉公去世,儿子禧公举即位。……禧公去世,儿子惠公间见 即位。……惠公去世,儿子哀公即位。哀公在位不到一年便去世,由儿子戴公即位。戴公在位三十四年去世,由长子武公子司空即位。”

依据此记载编制图三:《宋戴公上至宋微子近根祖九世图》。


图三      宋戴公上至宋微子近根祖九世图


世序
 宋 国 前 九 世 宋 公 名 讳
 说明
 
一世
 微子(启)(续建宋国第一位君王),传弟微仲(衍)
 宋国

前九世,

历经

十二位国君。
 
二世
 宋公(稽)
 
三世
 丁公(申)
 
四世
 泯公(共),传弟炀公(熙)。
 
五世
 厉公(鲋祀)杀炀公夺位。
 
六世
 禧公(举),在位二十八年。
 
七世
 惠公(间见),在位三十年。
 
八世
 哀公,在位仅一年。
 
九世
 戴公(撝),在位三十四年。
 


《宋微子世家》摘录的译文和图三明确的告诉我们:宋戴公是微子启的九世侄孙,乐姓是宋戴公的后代当然也就是宋微子的后代;宋戴公是乐姓的直根祖,宋微子当然就是乐姓的近根祖。

 

六、上溯远根祖—商朝始祖


    从宋国始祖微子再向上溯源,寻商殷朝始祖。

《史记(卷三)·殷本纪》摘录的译文是:成汤在夏朝为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就在这个时候,夏桀却施行暴政,荒淫无道,还有诸侯昆吾氏也起来作乱,商汤于是举兵,率领诸侯,由伊尹跟随。商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写下了《汤誓》。自此,诸侯全都听命归服了,商汤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商汤逝世之后,因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为帝,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太甲帝,又称太宗帝。

  太宗逝世后,儿子沃丁即位。……沃丁逝世,他的弟弟太庚即位,这就是太庚帝。太庚逝世,儿子小甲即位;小甲帝逝世,弟弟雍已即位,这就是雍已帝。……雍已逝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这就是太戊帝。也称为中宗。……

  中宗逝世,儿子仲丁继位。……仲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这就是外壬帝。……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甲逝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逝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儿子祖丁,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儿子南庚,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这就是阳甲帝。……阳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这就是小辛帝……小辛帝逝世以后,他的弟弟小乙即位,这就是小乙帝。……小乙帝逝世,他的儿子武丁即位。……武丁帝逝世,他的儿子祖庚帝即位。……祖庚帝逝世,他的弟弟祖甲即位,这就是祖甲帝。……祖甲帝逝世,他的儿子廪辛即位。廪辛逝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这就是帝庚丁。庚丁逝世,他的儿子武乙即位,……武乙死后,他的儿子太丁帝即位。太丁帝逝世,他的儿子帝乙即位……

帝乙的长子叫微子启。启的母亲地位低贱,因而启不能继承帝位。乙帝的小儿子叫辛,辛的母亲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为继承人。乙帝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纣如此荒淫无度,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殷的民众非常高兴。于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为后世人贬低帝这个称号,所以称为王。封殷的后代为诸侯,隶属周。

周武王逝世后,武庚和管叔、蔡叔联合叛乱,周成王命周公旦诛杀他们,而把微子封在宋国,来延续殷的后代。

依据此记载编制图四:《从微子上溯至商朝始祖世图》。


图四            从微子上溯至商朝始祖世图


世序
 商    王    ,名    讳
 
一世
 成汤,名天乙,又叫太乙,主癸之子。代夏朝而得天下。因子姓始祖祖契(xiè音泻)封于商。故以商为国号。
 
二世
 帝外丙(成汤次子,太子太丁早亡未能即位)在位三年崩→弟,帝中壬(成汤三子),在位四年崩。
 
三世
 帝太甲,太丁之子(伊尹乃立)。成汤嫡长孙,称太宗。
 
四世
 帝沃丁(帝太甲长子)。沃丁崩→弟,帝太庚(帝太甲次子)。
 
五世
 帝小甲(帝太庚长子)。小甲崩→弟,帝雍已(帝太庚次子)。→弟,帝太戊(帝太庚三子)。殷商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六世
 帝仲丁(帝太戊长子);仲丁崩→弟,帝外壬(帝太戊次子);外壬崩,→弟,帝河亶甲(帝太戊三子)。
 
七世
 帝祖乙(帝河亶甲之子)。
 
八世
 帝祖辛(帝祖乙长子);祖辛崩→弟,帝沃甲(帝祖乙次子)。
 
九世
 帝祖丁(帝祖辛之子);祖丁崩→堂弟,帝南庚(帝沃甲之子)。
 
十世
 帝阳甲(帝祖丁长子);阳甲崩→弟,帝盘庚(祖丁次子);盘庚崩→弟,帝小辛(祖丁三子);小辛崩→弟,帝小乙(祖丁四子)。
 
十一世
 帝武丁(帝小乙之子)。
 
十二世
 帝祖庚(帝武丁长子);祖庚崩→弟,帝祖甲(帝武丁次子)。
 
十三世
 帝廪辛(帝祖甲长子);廪辛崩→弟,帝庚丁(帝祖甲次子)。
 
十四世
 帝武乙(帝庚丁之子)。
 
十五世
 帝太丁,又称文丁(帝武乙之子)。
 
十六世
 帝乙(帝太丁之子)。
 
十七世
 帝辛(帝乙三子),又称纣。殷纣刚愎自用、拒谏饰非、荒淫无度、迫害贤良、残害百姓。被周武王诛之。殷商朝亡。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的母亲地位低贱,因而启未能继承王位。
 

注:

 ①公元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商汤发动了灭夏战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大约到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称之为殷,或称商殷。整个商朝,历经十七代30王,共270余年。

②周武王克商殷后,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于宋地,让他承续殷的祭祀。周武王崩,武庚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所以武庚禄父既不在商王之列,也不在宋国的宋公之列。

③武庚禄父被诛之后,周成王就把宋地转封给微子启,并封他为封建等级制度中地位仅次于“王”的宋公,并续建宋诸侯国,定都于商丘,以奉商汤之祀。故宋微子是宋国的始祖。


《殷本纪》摘录和图四很直观的告诉我们:宋微子是成汤的第十七世孙,是由商殷王朝下传而来。樂姓是宋微子的后代,也就是成汤祖先的后代。宋微子是樂姓的近根祖,那么成汤祖先理所当然的是樂姓的远根祖。


七、再溯渊源根祖—子姓始祖


    从商朝始祖成汤再向上溯渊源,寻子姓始祖。

据《史记(卷三)·殷本纪》记载曰:“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据《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曰: “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二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

上述两段文献又明确的告诉我们子姓的来历: 尧帝受禅后,始封三弟契于商地,为诸侯国,并赐子姓;舜登位后重申了尧帝的封赐,仍然把契“封于商,赐姓子氏”。这说明了契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

由契下传的十四代都生活在夏朝,到成汤时推翻了夏王朝,而建立商王朝。

依据这些记载编制图五:《从商汤再上溯至子姓始祖世图》。

图五          从商汤再上溯至子姓始祖世图

世序
 名    讳
 说明
 
一世
 契[xiè泻],(又名阏[Yù]伯)。子姓始祖;
 契生而贤;尧、舜均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
 
二世
 昭明。契之子。
 
 
三世
 相土。昭明之子。
 
 
四世
 昌若。相土之子。
 
 
五世
 曹圉,昌若之子。
 
 
六世
 冥。曹圉之子。
 
 
七世
 振。冥之子。
 
 
八世
 微(又叫上甲微)。振之子。
 
 
九世
 报丁。微之子。
 
 
十世
 报乙。报丁之子。
 
 
十一世
 报丙。报乙之子。
 
 
十二世
 主壬。报丙之子。
 
 
十三世
 主癸。主壬之子。
 
 
十四世
 天乙,又叫太乙,主癸之子,是为成汤。
 代夏朝而得天下。因子姓始祖阏封于商。故以商为国号。
 

《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两篇文献的摘录和图五很直观的告诉我们:成汤是子姓始祖契祖先的第十四世孙,是由子姓下传而来。整个商殷族都是属于子姓。乐姓是成汤先祖的后代,也就是契祖祖先的后代。乐姓也同样的属于子姓系列,成汤是乐姓的远根祖,那么契祖先理所当然的是乐姓的渊源根祖。


八、乐姓是黄帝的后裔


樂姓从子姓而来,那么子姓又是从何而来呢?最终追溯到中华始祖或者说是中华人文初祖。樂姓又与哪位人文初祖有关系呢?

据《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号黄帝。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而昌意之子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jiǎo)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又据《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

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再据《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中的一条“索引”指出的:“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上契及后稷皆帝喾子,……喾是黄帝曾孙,而契、弃是玄孙。”

上一节已引用了的《殷本纪》的开篇记录:“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契是帝喾的儿子。

综上史料所述,我们得知。帝喾有四个儿子:

长子 挚; 次子 尧; 三子 契(又名阏[Yù]伯); 四子 弃。

帝喾的父亲是蟜(jiǎo搅)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所以契是黄帝的玄孙。因樂姓是契祖先的后代,故樂氏属于黄帝的后裔。又因契是樂姓的渊源根祖,故黄帝是樂姓的总根祖。

据此特制图六:《黄帝下衍五世图》。

图六                 黄帝下衍五世图


 

 

 

 

 

 

 

 

 

 

 

 

 

 

 

 

 

 

 

 

综合以上六个图,可归纳出:樂姓渊源总世系大纲:

中华人文初祖之一的黄帝——樂姓总根祖。

黄帝的第五世孙契,又名阏伯(子姓始祖)——樂姓渊源根祖。   

黄帝的第十八世孙成汤(商王朝始祖)——樂姓远根祖。

黄帝的第三十四世孙宋微子(续建宋国始祖)——樂姓近根祖。

黄帝的第四十二世孙宋戴公(樂父衎的父亲)——樂姓直根祖。

黄帝的第四十三世孙樂父衎(名讳出现“樂”字)——樂姓立姓始祖。

从黄帝登上皇位(公元前2698年)到中华樂姓的诞生(西周末期的周平王元年即宋戴公三十年,公元前770年),经过了四十三代。长达1928年。平均每代是44.8岁。

因远古的黄帝、玄嚣、帝喾等的寿域均在100岁以上,他们在位时间分别在100年、84年、70年;这就明显的拉长了代与代之间的年限。

二零零五年十月    初 稿

二零零六年五月   修改稿

 二零零八年四月    完 稿

二零一一年腊月 再修改稿

 

附:参考文献目录:

⑴、战 国  左丘明:  《左 传》

(2)、 汉    史游:   《急就篇》

⑶、 汉    司马迁:  《史 记》        

⑷、东 汉   应 劭:  《风俗通·姓氏篇》

⑸、后 汉   班 固:  《汉 书》  

⑹、  唐    林 宝:  《元和姓纂》

⑺、  宋   欧阳修:  《新唐书》

⑻、  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证》

⑼、  宋   郑 樵:   《通志·氏族略》

⑽、  宋   王安石:  《乐氏源流(前)序》

⑾、  明   凌迪知:  《万姓统谱》

⑿、  明   陈士元:  《姓 谱》

⒀、  清   秦嘉谟:  《世本·(补本)》

⒁、  清   张 澍:   《姓氏寻源》          

⒂、  清   张 澍:   《姓韵》

⒃、    辞海编委会: 《辞海》

⒄、    戴姓编委会: 《戴氏族谱》

⒅、    宋氏研究会: 《宋氏宗谱》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