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强:用理性判断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2013年06月27日 | 阅读:93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负面消息多与各种社会问题相关,暴露的往往是生活中丑陋、阴暗的一面。如果公众长期被负面消息“侵袭”,便会不断滋生负面感受,加剧心理压力,甚至出现消极情绪和悲观心理。

  对此,10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苑立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公众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和舆论氛围。如果他们每天一打开电脑就看到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和负面消息,久而久之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社会感到悲观失望,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辽宁日报: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引起公众和学者的争论和反思,人们开始关注负面消息给社会生活以及公众心理造成的压力。作为伦理学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看待负面消息的影响?

  苑立强:应该说,负面消息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功能。一方面,它通过对阴暗与消极现象的揭露,能告诫和警示人们,使人们对相应的事情或事件进行反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不良现象和有害行为的蔓延。另一方面,由于负面消息注重的是各种冲突、灾难、丑闻等不和谐因素,突出的是人性中贪婪、残忍、虚伪、愚昧的部分,因而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辽宁日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负面消息看多了、听多了,人也跟着浮躁、偏激了。

  苑立强:这就是我刚才所提到的负面消息的消极功能了。我认为,负面消息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负面消息过多、过频会影响人对正确观念的接收,松懈人的精神,涣散人的意志,破坏人的独立思考。其次,过多的负面消息会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欲望的滋生,具有一定的腐蚀、污染和教唆作用,甚至会败坏人的心态,扭曲人的情感。第三,过多的负面渲染会引起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从而增加社会的变态行为和极端行为。

  辽宁日报:新闻网站推荐的热门新闻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公众每天会接收大量这样的信息,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公众应当如何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特性?

  苑立强:我认为,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自由开放、信息畅通。只要有消息,谁都可以发布,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这给公众提供了迅速了解信息的平台,也使得他们因而被各种信息所包围。面对汹涌而来的大量信息,人们通常无暇进行思考,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特别是当某一重要信息出现时,往往人云亦云,哪怕面对的是被极度放大和扭曲的信息,大脑也会被多数人“绑架”。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这就有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故意歪曲事实,可以扰乱视听,蒙蔽舆论。

  辽宁日报:有人说,互联网让人都变得更“懒”了,网上什么都有“现成”的,根本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照搬就可以了。对此,您怎么看?

  苑立强:的确,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信息共享的地球村。人们一有时间就上网,一有问题就搜索,无论什么,一查便知,一找就有。这样,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地将时间用在了娱乐和游戏上,独立的思索和探究相应减少了。

  辽宁日报:年轻人是网民的主力军,如果负面消息泛滥,他们的心理会受到哪些影响?

  苑立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需要知识文化,更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和舆论氛围。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任人唯亲、贪污受贿、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不良风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如果他们再每天一打开电脑就看到这些负面的报道,久而久之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情绪,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辽宁日报: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过分重视眼球效应,推动了负面消息的集中传播。是否应当对这种现象有所警惕?

  苑立强:事实上,现在的网络无度热炒确实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从“信春哥,不挂科”到让人捧腹的“芙蓉姐姐”、“凤姐”,从“小悦悦”到“租个男友回家过年”,从“瘦肉精”到“三聚氰胺”,从“香烟门”到“手表门”,人们看到的全是这样的现象,好像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全部。长此以往,能不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悲观的心理吗?这种炒作的形式和趋势确实令人非常担忧。

  辽宁日报:目前正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媒体对负面消息的报道应该持何种态度?媒体需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苑立强:负面报道对社会具有启迪、教育和警示的良性作用,适量和适度的负面信息也是社会需要的。因为社会越发展,就越要关注和总结那些不好的事情,从而避免错误一再发生。不过,媒体不能只追求迎合公众和攫取利益,肆意放大负面消息的影响,否则就会否定和削弱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作用。真正有责任的媒体不会一味地揭丑,他们揭丑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报道事实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性分析传达给公众,并把报道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的效果。

  辽宁日报:“媒体要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性分析传达给公众”,这一点的确十分重要。媒体应该给公众的独立思考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而不是加剧负面消息带来的干扰。

  苑立强:是的,那些信奉“眼球经济”的媒体人,甚至会抛弃职业操守。其结果是不仅可能造成社会事端,甚至可能招致社会混乱。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