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苑坪玉

2013年06月27日 | 阅读:19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加强。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还远远不够,的确还亟待“升级”,进一步拓展其外延和内涵,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文化自觉,应该是指我们对自身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这种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体地说,我们生活在贵州文化之中,是否对自己拥有的文化有清醒的意识?对丰富多彩的贵州民族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有没有自知之明?对贵州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对贵州文化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对建设贵州文化的使命,我们又是否已经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对其他文化的高度包容。就我们贵州人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克服“数典忘祖”、“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贵州相对偏远落后,历史上封闭保守形成的文化惯性,比如“极度自恋”与“盲目崇外”心态,往往还顽固地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之中。一方面,不了解或者不愿了解外面的情况,不知自己孤陋寡闻;另一方面,对本省的人才、成果、事物等缺乏认同感,一味地贬低排斥,总认为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外来的事物才是宝贝。有一个《白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反映了这种心态。故事说,一户人家的母猪生了一只小白猪。因为这地方所有的猪历来都是黑的,他就认定这白猪是个“圣物”。于是,他千里迢迢将小白猪赶到京城,准备献给皇帝。谁知道到了京城一看,那里到处都是白猪。而且,京城的黑猪还比白猪更值钱。回来后,他却不是把黑猪运到京城去卖,反而是杀绝黑猪,只养白猪。以为从此,他们那里也就可以和京城一样了。这故事看来很可笑,但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干了不少同样性质的可笑事情呢?先是以己之短去比人之长,继而弃己之长,就人之短。不以为傻,反以为高。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
 
当然,这些年来,我省不仅各方面发展很快,而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多样的开放交流形式,已经逐步打破了过去那种封闭保守的文化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恋”和“崇外”心态的历史惯性。贵州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正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加强。我们也可以欣喜地看到不少文化自觉的例证,比如:“多彩贵州风”等地域文化的品牌打造,“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的张扬,“黄果树”、“织金洞”等自然文化的推广等等。但也毋庸讳言,在突飞猛进的城乡建设中,在拆迁腾地促开发的大潮下,在口口声声“传承文化”的同时,由于急功近利,一些城乡的“文化标志”与“文化记忆”被人为地抹去了;一些“百年老店”,被迁址后一蹶不振,直至关门歇业;一些传统的民间食品、服饰工艺失传变质;一些有特色的建筑、民居消失了……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化自觉还远远不够,的确还亟待“升级”,进一步拓展其外延和内涵,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今天,我们明确提出要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必然要涉及到,我们将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认识自己的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来发展自己的文化等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时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只有不断坚持培养和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强省,做到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