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名人,自己自立原氏人物——阳城原姓起源

2013年06月19日 | 阅读:1327次 | 关键词:

原姓上有周初的"胙土命氏"封邦建国之根,下有随着历史发展和朝代更迭,失去了原有的封邑地位,沦为普通庶民,但却保留了原有的姓氏,成为当今的原氏的重要来源和慎终追远,报本思源,敦宗睦族以及探讨、考察宗祠、族谱的文化内涵、历史演变、考辨原氏渊源等重要凭籍。

据《阳城县志》载:原绍基于元代初期自高平县(今原村或赤土坡)迁徙本县下交村,为阳城境内原姓之始祖。现总人口逾一万,排列全县第七位,全市人口三万余,排列第十一位。

下交今隶河北镇,村与镇接壤,再往西南约三十公里处,即是《尚书·禹贡》著录的析城山。析城山古有广渊之庙,因村倍大阜向被视为析城之余脉,古时下交村“南有群峰屏绕,北距大阜魁然,因南北两河中夹大阜,自东向西,合为一水,”故名下交,这里北高临下,南望析城,山环水绕,烟云相接,朝夕烟雾蒸腾,日照更显其郁葱霞蔚,天然成趣,可见当年生态环境优美,为风景佳丽之地,北阜之上,有著名的古汤王祷雨之之处,现存建自金代的汤帝庙,门牌上书“桑林遗泽”,历史悠久。

据记载该村古有晋之王、谢,唐之崔、卢,明之原、孙、鱼等姓人居住,自原姓迁入数十代后,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根深叶茂,枝叶遍布,且英贤俊杰“科第缙绅辈出”。原氏逐渐形成人口众多,权贵显赫的高门望族。在南河之北岸始建祠堂。由同姓合族祀者称为总祠,祭祀先祖往往追溯到数十世,上百世之远。分祠一般祭祀为本支派、本家族的开宗立派之祖或始迁之祖。

具《阳城县志》(同治本)称:下交至康熙年间人丁已有十二甲,原姓居首,由此可见下交当时已人满为患,加之朝代更迭,兵匪之乱和年景荒旱等诸多原因,约在明中后期和清初,向外迁出很多。当时下交成为阳城最为繁华的一个村落,现在的六甲、九甲等原来就是分出去后形成的,还有别的在迁居和动荡中有的已经不见了。

下交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原氏功名出仕,德泽于民的名贤俊杰,同时也繁衍传承无数的原氏后代,成为世系源流。阳城原氏兴起在元代,那么明代则是原氏人传承世泽,,光前裕后最辉煌的鼎盛时期,具了解,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从另一方面,也生动的反映了原氏的存在、发展、演变、和衰落的过程。因此,下交成为国内外原氏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同时也是中华原氏文化和家族文化中尚待开发、整理的一大宝库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