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氏源流

2013年05月29日 | 阅读:1172次 | 关键词: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632年,郑国穆公生第八子子游,号宣子。如果从黄帝算起,这是第四十代孙,公元前585年被封为郑国悼公相,即郑相国,郑相国生有两子,长子公孙虿,次子公孙楚。公孙虿在郑简公七年被封为司马,简公九年累封为相。公孙虿生有二子,长子皈,字子明;次子吉,字世叔,号太叔,(公元前574-公元前506年),任过郑国正卿。皈、吉皆用王父之字氏“游”。这是游姓的由来。秦汉时,游氏始有外迁,聚于广平任城,即今天的河北任县。因地属广平府,故称广平游。其居实在任县,直至隋唐年间任县一直成为游姓繁衍的中心,此间的游氏名人大多出自任县游氏家族。  

       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莆田人)的著作《通志•氏族略》将游姓归入“以字为氏”之列,称“游氏,姬姓,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为氏。郑大夫游吉裔孙寻,汉御史中丞,后汉有游因,前赵有游子远,前燕有游宗,皆为股肱之任。” 古书《交际大全》“郡望篇”亦载道:“游氏广平、冯翊,声实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诗卓识(诚之),独步六朝之伯始(肇),并肩三辟于高闾之(明根)。” 可见游姓源远流长,名人众多,如,十六国时的乐浪太守游鲜、广平太守游幼、北魏礼部尚书游明根、尚书右仆射游肇等,故今祖国各地包括东南沿海一带颇多“广平游”、“广平堂”之号。故有“天下游氏出任县”一说。
在任县城关(明隆庆《任县志》称其在县城东北一里)现保存有一座封土高大的古墓,封土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高20多米。原墓地有三座大的土冢,分别为游雅、游明根、游肇墓,所以又称三游墓。在任县庙上村原有游氏祖祠。  
       根据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书记载,是北魏时游雅的墓。清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说:“北魏游雅墓在(任县)城东北”据《任县县志》载:“游雅,字伯度,小名黄头。公元403年出生于广平任县城(东固城),约游氏家族第32世。雅少有高才,天资极为聪颖,平时学而则会。素有过目不忘之称,七岁时就通晓天文地理,九岁就能出口成章,酷似曹植之能,且练就一手好书法,十五岁便成为当地名士,在广平郡任职。公元431年至460年的30年里,先后在北魏朝中为官,任中书博士,迁著作郎、东宫内侍长、散骑侍郎、太子少傅、建议将军、散骑常侍、雍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最后晋爵为假梁郡公。一生甚有惠政。公元461年在家乡含冤疾愤而死,终年58岁,葬于今任县,其祠在任县庙上村。”  
       根据记载,游明根,字志远,雅从祖弟。太武时为中书学生,景穆太子监国,以为主书。文成即位,迁都曹主书,赐爵安乐男、宁远将军。假员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安乐侯。献文即位,出为东青州刺史,迁散骑常侍、平东将军、都督兖州军事、瑕丘镇将,寻拜东兖州刺史,改爵新泰侯。孝文即位,入为给事中,迁仪曹长,假安南将军、仪曹尚书、广平公。寻正尚书,迁大鸿胪卿、河南王干师。随例降侯为伯,致仕。太和二十三年卒,赠光禄大夫,谥曰靖。  
       游肇是游明根的儿子,字伯始。幼为中书学生。孝文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都官从事,转通直郎、秘阁令,迁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进太子中庶子,出为本州镇北府长史,带魏郡太守。宣武时,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兼侍中。转太府卿,徙廷尉卿兼御史中尉,迁侍中。孝明即位,迁中书令、光禄大夫、相州大中正。出为镇东将军、相州刺史,徵为太常卿,迁尚书右仆射。正光元年卒,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谥曰文贞。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