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秦腔史诗剧《易俗社》出品人雍涛谈幕后故事

2013年09月26日 | 阅读:76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原先,我们仅仅知道易俗社是个唱戏的单位,看了《易俗社》才明白,易俗社原来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剧社。正在西安上演的大型秦腔史诗剧《易俗社》,不仅是易俗社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中最鲜亮的一抹色彩,也成为西安观众了解易俗社百年文化精神内涵的一张门票。

那么,大型秦腔史诗剧《易俗社》是怎样出炉的呢?它成功的背后还隐藏着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昨日,记者专访了该剧出品人、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

浓缩

四大篇章涵盖百年历史

《易俗社》用古调新弹、还我河山、推陈出新、老树新花四个篇章串联起易俗社百年历史中的多个重点事件:从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成立,到鲁迅提笔写下古调独弹四个大字;从见证西安事变发生,到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人指导易俗社工作;从《三滴血》誉满京华,到《柳河湾的新娘》屡获殊荣。《易俗社》一剧,回顾了易俗社走过的风雨路,也回顾了百年老社那光辉的秦腔往事。这就像是一幅描绘易俗社百年流金岁月的长卷,通过四大篇章,以及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将那些被尘封在百年岁月烟尘中的、光彩夺目的历史瞬间,浓缩在了90分钟的史诗剧中。

最初版本的《易俗社》足有两个半小时,而现在经过删节提炼,整部剧卡到了90分钟,刚好是一部电影的时间,变得很有观众缘了。可以说,这个剧抓住了易俗社的灵魂。该剧出品人、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说,因为这个剧,很多不懂秦腔、不了解易俗社的观众现在对秦腔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更是对西安易俗社肃然起敬。《易俗社》演出阵容庞大,思想内涵丰富,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打磨,并在央视、陕西电视台播出,并使它可以到全国巡演,这大概也是推广陕西文化最好的方式了。

创新

首次将情景剧加入秦腔中

在《易俗社》一剧中,涵盖了诗朗诵、交响乐、大合唱、舞蹈、经典传统戏唱段、秦腔绝活等,不过对于一部秦腔史诗剧来说,最富创意、在观众心目中引发强烈反响的部分,还是那些讲述易俗社历史的情景话剧,据说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

在秦腔舞台上,演员们第一次用情景话剧形式展现了鲁迅题词、西安事变、习仲勋改字等在易俗社当年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为何主创人员会对秦腔做出如此大胆的创新?雍涛告诉记者:易俗百年,任何一部传统剧目,也不能涵盖这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因此《易俗社》不应单纯的是戏,因为时代与科技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层面,人们的观赏水平,对艺术形式多样性的期望也与百年前完全不同。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易俗社的历史,将一百年的发展用故事说出来。

如今,这部由350多位演员参演的剧目,和电影的表现方式很相似:在LED大屏幕和彩幕的衬托下显得流光溢彩,画面感强烈,视觉冲击力强。许多观众觉得:原来秦腔可以这么美!不仅舞台炫目,戏好,服装漂亮,更重要的是气势恢弘。雍涛自豪地告诉记者:全场有一段特别受观众欢迎的秦腔绝活,那都是我们最好的演员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才呈现给大家的。每次演出,全场的掌声最起码有四五十次呢。

启迪

给后来者留下精神财富

在雍涛看来,百年易俗社的精神,也是西安百年来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而史诗剧《易俗社》则让大家了解到百年前在西安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通过戏曲来达到教化大众、弘扬正气的目的。易俗社的发起者,都是宁可弃官从文,也不随波逐流的文人。易俗社的核心是敢于担当、移风易俗。我们西安至少有3代人,都曾受到过易俗社的影响,赵季平、吴天明、吴三大等文化名人早年都受到易俗社在艺术上对他们的启发。

雍涛觉得,过去先辈们在低谷的时候,那种艰难困苦比现在难成千上万倍,但他们都挺过来了,假如我们现在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好时机下,如果没有做出一个表达对先辈们敬意的有纪念意义的剧目,那是愧对先人的。我们一定要通过这个剧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对文化的敬畏。更是给后来者留下一笔精神财富。雍涛希望通过展示戏剧艺术来激励后来人珍惜易俗社这个品牌,请后来者勿忘历史,使易俗社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