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氏宗族文化渊源探略
鄢氏宗族文化渊源探略
姓氏文化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姓氏文化是丰富中化文化宝库的一大壮举。改革开放以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姓氏兴起“盛世修谱”的热潮,在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主导下,以民间姓氏宗亲为主体,许多姓氏都在组织续修或新修族谱,而且已修成的族谱,绝大部分被当地档案馆、图书馆等所收藏,成为研究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补充,也是造福子孙的一项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善事。现笔者就鄢氏宗族文化渊源及演变发展作一探讨。
据史载:焉、傿、嫣、阝焉、鄢均属鄢氏。鄢姓渊源有二。其一源自周朝初年的鄢国,即今河南鄢陵县。鄢国原是小诸候的封地,后来被郑国所灭,改称鄢邑,子孙以国为姓。其二是易燕为鄢。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灭燕,燕孝王幼子乾为避秦难,逃往山西晋阳汾河之滨(今山西太原)鄢坊。改燕为鄢,麟阳鄢氏属于此支。秦统一中国后,鄢乾应召出任将军。后又奉召回守燕国故地,居于苍阳(今河北定兴县南),繁衍了十几世。汉献帝末,鄢氏十一世孙鄢锦文,任谏议大夫,镇抚东粤(今广东)。西汉三国时,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锦文弃官隐居江西豫章(今南昌)。吴永安三年(公元261年)锦文之后裔鄢秉迁江西临汝(今临川)桐林岭,居地取名“鄢坊”(今云山镇鄢坊村)。经魏、晋、南北朝,支脉繁衍昌盛。传至二十五世时,有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八大房。隋文帝时,秉忠公后裔鄢鼎臣,由参军擢升散骑侍郎。隋炀帝大业二年由大司马迁兵部尚书,遭人嫉妒,大业三年被诬谋反,惨遭灭门之祸,有幸脱逃隐居,改姓为傿、焉、阝焉、宋、蔡、唐等。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鄢锦文后裔恢复原姓鄢,回迁江西临川。
闽麟阳鄢氏始祖,名识,字知几,号识几,明洪武举人。任过四川荣县知县,后升为浙江金华知府,敕封奉议大夫,故称金华公。金华公就职后,其政缋和声誉为诸郡之冠,后因海寇侵扰,地方沦陷,被谪戍福建南平,临行时公病逝,安葬江西抚州原籍。至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奉红牌例,公妣淑真宣人携儿子法真、舍孙、法春迁永福(今永泰县)麟阳屯田,在限柄坊建房居住(今鄢氏祠堂址),勤耕细作,繁衍后代。据调查了解,麟阳鄢氏后裔现有人口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永泰大洋镇,亦有部分后来迁徒到闽清县、南平、福州等地。明嘉靖24年(1545年)麟阳鄢氏首纂族谱,立辈排行32字(即从二世开始起排):“伯仲叔克、文希尚德、孔孟道宗、子可体则、秉礼行仁、继世为职、天必汝昌、永显家国”至今立辈排行已繁衍到24字辈。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修姓氏宗谱,传播宗族文化的传统。一部宗谱往往蕴藏大量的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还有姓氏名人学者人物传记,及其对文艺、学术、科技、教育、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这无疑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宗谱是传播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翻阅家谱文献,犹如受到一次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爱国爱家的教育。古往今来,鄢氏宗族涌现出难以计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据《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百家姓”中记载:除上述文中提及的名人外,还有明代官吏鄢高,曾任湖州教授,知识渊博,为官清正。鄢氏在明永乐年间入闽后,秉承金华公遗嘱,在麟阳的子孙后裔都十分重视习文练武,诚实做人,勤耕苦读,人才辈出,闻名遐迩。自明末到清代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如明嘉靖年间麟阳鄢氏出了一位抗倭英雄鄢俊,为人耿直,急公好义,办事果断。十五岁时,自告奋勇到省城当差服役,并极力向省巡抚长官申请免去乡人家破身瘁的“夫保”差役。1561年倭寇入侵永泰,官兵组织围剿。粮食供应不上,鄢俊独自捐送粮饷支援,第二年倭寇又集结二十八都,鄢俊当即决定发散家财,招募勇士六百多人,自请击贼,杀死倭寇几十人,不幸被残寇偷刺,遇害牺牲。战功显赫,受到朝廷嘉赏。明末崇祯年间出了一位御试进士鄢廷诲,授河南登封知县。到任三个月,李自成统领大军,猝临登封县境,鄢廷诲闻讯作守城准备,他考虑登封城小、兵微、援绝,不能抵御强敌。便公告百姓“晋为朝廷命官,应当死守;尔百姓可出城逃避,免致杀戮”。李自成兵马进城,廷诲公端座县堂上,大骂不屈,李自成谅解廷诲公的忠义之心,只将十万两银子交他代修东岳庙,遂拔营离开。清乾隆赐谥廷诲公为“节憨”;还有一位英雄授“兵科给事中”鄢正畿,明末清兵入关,鄢正畿誓死抗清复明,明覆来后,清发诏书,逼他出来做官。他摔破官印,烧掉诏书,自溢家祠。清乾隆特颁制文,赞鄢正畿为“节愍”谥号。清末甲午海战中,鄢阿十英勇作战,被列为“甲午中法马江海战英烈”。民国时期麟阳鄢氏也出现许多仁人志士,如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初期的鄢鸣涛,黄埔军校毕业,为人刚直清正,追随孙中山参加广州革命、北伐战争,曾任国民中央文官考核委员会专员,后升任总统府参政。还有清末民国初闽省的文化名人,教育家鄢耀枢,清光绪十八年(1902年)举人,曾两度晋京会试,均因文章推崇新政,讥讽西太后,触发起权贵被排斥,没有得中进士;后于宣统元年进京参加全国法官会试,获法魁学士,奉旨任江西新余县县令,政绩颇佳,不久被任命江西省地方审判厅审判长。辛亥革命成功后,被选为福建省议员。1915年受聘厦门大学汉语教授,与鲁迅、萨镇冰交往甚密,同时热衷于助学办教,大力提倡新学,晚年五修《麟阳鄢氏族谱》。
麟阳鄢氏宗族文化,不仅体现在编修族谱方面,同时还保留有许多名胜古迹和文物。据调查考察最有文物价值的就有五处:一是“永泰麟阳鄢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甲午(1474)。经历代重修扩建已形成规模,古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100m2。祠堂瓦顶翘脊,四廊环通,土木结构,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结构完整,宏伟壮观。大厅廊院上悬挂几十面“进士”、“文魁”、“武魁”、“博士”、“忠义”等牌匾。木柱上挂有各代名人撰写的楹联12副。厅内中柱联为:“义通作于城逐倭安民一段英风弥百里;忠贞报王室整冠坐仗剑正气贯千秋”为清乾隆年间永福知县王纲所题,盛赞鄢俊、鄢廷诲、鄢正畿三位忠义之士。于1999年被列入“福州市十邑名祠大观”,近年评为“海峡名祠”而编入《海峡名祠》影册。二是“福州鄢氏太澄公祠堂”(现名鄢氏花厅),位于福州市南后街安民巷47、48号,占地面积4亩多,建筑面积2000 m2,单层七木结构。此乃泰宁绥安鄢氏与永泰麟阳鄢氏联合购置民宅,经重新整修而成。祠堂一进三大院,正院是祠堂,祠堂左边是“花厅”,有戏台,后落是驿舍,厅舍之间隔着天井,天井东南角有座别具风格的“半边亭”,天井西半边花坛里有一棵杨桃树,已有200多年树龄,人称“天外来客”、“火星果”、“活化石”。祠堂右边是露天花园。建筑风格独特,厅内雕梁画栋,造工精细。大门两边挂着民国初期福建省长萨镇冰题写对联“事来无求品自高,人能知足心常乐”。现宗祠更名为“鄢氏花厅”,于200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五显庙”,位于麟阳水尾山麓,供奉五显大帝诸神,占地两亩多,建筑面积1500 m2。整座庙宇分大殿、雨盖天进及左右看台、戏台三部分。戏台中央天花板为圆拱塔式结构,富有声学和建筑艺术价值,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麟琑塔”。位于麟阳村后卞自然村口,明万历年间由八世祖鄢燰(字尚和,号近阳)首倡建成。为五层全木结构,呈六角形,塔顶有胡芦,高27米,周长42米,占地面积100 m2,建筑面积36 m2,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五是“名山室(寺、院)”位于高盖山上,风景秀丽,东西有二室,始建唐文德元年,宋元屡兴废,至明正统三年由麟阳鄢氏二世祖法真公修复,明嘉靖年间五世祖鄢涧重修,并建有书斋楼。“名山室”内有历史摩崖题刻,还有宋元时期的佛教故事雕刻,其中有一幅高2米,长10米的摩崖石窟图,七比丘雕像,是我国唯一的南宁时创立的宗教“白莲菜”的造像足迹,甚为珍贵。历代为鄢氏子孙习文练武好地方,也是融佛教、道教、儒教为一全,“一室容三教”甚为稀奇,2006年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世修志,功在千秋”与“盛世修谱,造福子孙”,其意义是相同的。据考证,历史上姓氏家族修谱的目的大约有三:即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庭的活动和维系家族的程序。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我们修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这就是要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保护优秀的中华文化。我国民间修谱历史悠久,在长达5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史中,姓氏文化经过千锤百炼,已成为我们谱牒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鄢氏族谱的编修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因此,我们要从中汲其精华,继续努力把姓氏宗族修谱搞得更好。我们要把姓氏文化的精简融入到中化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去,与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形成国家民族和谐团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姓氏宗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从中受益,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共同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