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的许氏族人

2014年02月17日 | 作者:百姓通谱网 | 阅读:925 | 来源: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安贫乐道的许氏族人

《史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远古时有位志行高洁、淡泊名利的贤人―――许由,尧帝想将帝位禅让于他,被他拒绝了;但尧对他紧追不放,又找到许由,让他当个“九州长”。许由听后,嫌尧的话弄脏了自己的双耳,急忙跑到颍水(今河南许昌一带)边洗起耳朵来。这时,有个名叫巢父的人牵牛到河边饮水,见许由在洗耳,便问他怎么回事。许由相告后,巢父怕许由洗过耳朵的水又弄脏了牛的嘴巴,于是将牛牵到上游去饮水。这个在今天极像笑话的故事,却是古代中国人追求高洁,不愿被俗世功名玷污身心的写照。

有关“颍水洗耳”的记载,也见于琼州各地的《许氏族谱》当中。海南许氏宗亲不但把许由当做他们先祖中的一位,还深受其影响,他们似乎并不刻意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在乎内心的自由和言行的规范。

许模与韩显卿同船渡琼

“余本莆田人也,自如镜祖迁居而还,膺显宦,掇巍科,人文鳞次,累世颇以甲族称。”春节前,文昌冯坡中学退休教师许还仍,将清代和民国纂修的两部《许氏族谱》提供给海南日报记者。在《渡琼始祖模公自序》的开头,许模直接道出了自己迁琼前的居住地―――福建莆田,许家还是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

按许模自述,入闽始祖许如镜传至十二代,许模的父亲许辅出生,但8岁时便失怙。许辅“好学如渴”,且听从祖母、先生的训育,后来考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卿。许辅生5个儿子,许模排行老三,大哥登进士第后官任江西福安县令,二哥则任广城城尉。

许模,字元范,南宋绍熙辛亥年,即绍熙二年(1191年)考中举人,被授以“琼州府通判”的官职,尔后带上家谱,与海南韩姓渡琼始祖―――韩显卿同船渡海,二人有莫逆之交。许模写到,韩显卿“志在择里”,即很想找地方定居,并在文昌“月龙港”选中一块地住了下来,又在“五龙港”相中一地,让许模去居住。“月龙港”和“五龙港”都在今天的文昌市冯坡镇。

许、韩还有过一段对话,最终,韩显卿改变了许模不想久居海南的想法。

许模说:“择地而居,你说的没错,奈何我离父母、别弟兄,何况现在我本家虽然不是大家族,却不失为官府人家,有公务在身,怎能考虑在这里久居呢?”

韩显卿说:“你太拘泥于当下的状况了,何不看看古代的事。成周(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为王都)刚形成的时候,后稷(周朝始祖名)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后代迁入‘狄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几代后又迁去‘邠’(同‘豳’,在今陕西旬邑县);从历史源流来看,周朝的兴起,是从‘邠’开始的,完全可以百世不迁了,为什么周太王(姬亶父)又离开‘邠’而迁到‘岐’(今陕西岐山县)呢?到了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的时候,更是迁往‘丰镐’(在今陕西长安县),于是屡建功业。回顾他们数次迁移,难道没有离父母、别弟兄吗?鸟择木、士择主、人择居,道理就是这样。”

许模听后说:“你说得很对。虽然不敢像周家那样做改朝换代事情,但我还是希望子孙繁多。”他在谱序中还提到,先人在“许”地建都(周代有诸侯国“许国”)以来,也先后迁移8次,换了8个地方。

遗憾的是,许模的这篇序文没有落款时间,族谱中也没有提及他的生卒年月。《韩氏族谱》称韩显卿是在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渡琼,《许氏族谱》则说许模是1191年入琼,如果许模所言为实,他们是同年、同船渡海的,那么,二公迁琼时间有待考证。

有关许姓的来由,不少古籍都说始自许由,天下许氏皆是许由的后人,许由又是神农氏炎帝之后,属于箕山(今河南许昌附近)一脉,海南《许氏族谱》中也认可这一说法。春秋时期的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6年),许氏的首位修谱者、处士许嗣复在《许氏厥初传承宗图序》中写到,周朝建立后,武王姬发念及神农教民、养民的功德,便将许氏先祖封为诸侯国———“许国”的国君(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南许昌一带);到了周桓王九年(公元前711年),许庄公被郑国侵凌,便于儿子许孟逃到卫国,命大夫百里辅助“叔公”(史称“许文叔”)住在许国东部守住宗社,直到七年后才复还许国。

许嗣复认为,许文叔实在是许家的一位始祖,因为从“叔公”到他这一代时相传八代,经时仅220年,离先祖的年代不算遥远。

许模后裔约有16万众

许模在海南做过哪些事情?百般寻觅,方在族谱许模画像旁边找到几行字:“渡琼始祖模公像赞:尔材既长,尔貌复扬;伟哉别驾,愧我正堂;所以黎民,拦舆平昌;德威兼著盛纯良。”落款为“敕授朝议大夫知琼州府事寅弟韩显卿灼道氏拜撰”。

这段不多的字数透露了重要的信息。首先,说明许模任上恪尽职守,为民做主,声名远播,文昌的老百姓曾经拦轿告状;其次,透露出韩显卿曾任琼州知府,而记者此前看到的《韩氏族谱》,只说他入琼时为“廉州太守”;再次,证实二人关系是“莫逆之交”,许模应在韩显卿之前去世。

许模生三子,由长及幼分别是许全、许金和许企。长子许全与父亲入籍文昌东阁(今东阁镇),后代多定居文昌,也有一些迁到琼海、定安等地的;次子许金迁居琼山卜正村(今属海口东山镇),后人中有迁往定安、琼海、万宁、陵水的,也有少量回迁文昌者;三子许企与母亲夏氏移居临高奇地、林银二村(现属临城镇),后裔逐渐散居儋州、澄迈等海南西部地区,中部的屯昌也有一些许企的血脉。

记者通过采访文昌、琼山和临高三地的许氏族人得知,许模的后裔目前约有16万人之众,不少人还播迁欧美和东南亚各国,遂了许模希冀后代繁多的心愿。

海南许氏曾经多次修谱,然而最大规模的一次联修是在民国七年(1918年),一修就是好几年,光是从全岛各地汇总到府城的总谱和支谱就达百部之多,蔚为奇观。许氏族人便趁此大范围修谱之机,拟定了20个派字:“书声振寰宇,治绩炳乾坤。继起多英杰,富贵庆长春。”并规定从第二十一代开始使用。“寰”同“环”,许还仍是许模的二十四世孙。民国十年(1921年)8月,修谱者还专门将此呈请当时海南的最高行政长官———琼崖善后处处长邓本殷核准。一个月后,得到邓本殷的批复,同意使用。

今天,许模的后人已传至三十一代,即“继”字辈。

“五龙港”的历史恩怨

许模百年之后,“五龙港”成了他的葬身之所,韩显卿还专门写了一篇《五龙港模公坟穴山水记》,落款时间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清代定

安探花张岳崧也应许氏族人之请,写了许模和夫人夏氏的“像赞”,以及许模的“茔赞”。当地人都认为那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历史上这块“宝地”并未给其后人带来安宁。

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修的《许氏家谱》发现,从乾隆八年至四十六年(1743-1781年),因外姓在“五龙港”盗葬墓穴和偷采石材,许氏族人曾12次与他们对簿公堂,最终虽然胜诉了,却把他们弄得身心疲惫。

文昌民间相信风水之说,由来已久。在文昌孔庙里,有一块名为“署文昌县正堂晓谕勒石示禁”的禁碑,立碑时间是清咸丰八年(1858年),立碑的原因源于当时文昌一些百姓强占和毁灭别人祖坟成风。“文邑民风好讼,而词讼之间坟山十居其七……皆缘无知愚民惑于风水,轻信地师之说,无论是否官荒民地,是否界址毗邻,莫不百计图维,多方购觅,稍不遂欲,即平坟灭碑,恃强盗葬,以致纷讦,拖累无辜……”民众迷信堪舆之学,许模坟茔此前的遭遇就不难理解了。

鉴于此风极坏,碑文还对百姓训诲一番:“地乃水、火、风凝结而成,外象藏风避水,内穴无水无风,即谓之‘风水’?即可称‘吉壤’?非别有风水果能朝葬夕发也。况谚云:阴地不如心地好!”从周王朝先祖的历次迁徙,不正说明“风水”是靠不住的吗?

十六条祖训

警戒子孙后代

许模留下的16条祖训,绝大多数放在今天还是行得通的。如“重忠信”一条,主张“存心必忠,行事必信,勿欺立诚,操舍须慎”,强调为人处事讲求诚信;又如“崇勤俭”条,“勤能补拙,俭可助贫,守家创业,当识艰辛”;再如“慎婚姻”,“婚取配对,姻勿论财,要美风俗,总贵无猜”,要求族人娶妻嫁女不可看重钱财。

特别是“谨居住”一条,“居必择邻,住弗近市,里仁为美,不处不智”,除了择邻而居,还不能靠近市井,最好是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比较有意思,颇有许由遗风。当然,许氏不乏仁者,最有名的是明代琼山人许富。

许富自幼孤寒,由伯父抚养成人,为人正直谨慎,从不巧言令色。婚后,岳母苏氏跟他们住在一起,他侍奉她如同自己的生母。某日,有位邻居偷偷进入他家后园砍树,许富看见后却返回,对家人说:“我怕把他吓着,摔下树来!”始终不问偷树的人。

许氏祖训中还有激励子孙读书明理的文字,却没有鼓励后代步入仕途的语句。也许是受祖训影响,许氏宗亲在海南的历史上,举人、进士并不多,达官贵人也很少。

定安县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许荣颂是许模的二十二世孙、许金的二十一世孙,属“声”字辈。他告诉笔者,除了明代出过一位长沙知府许晖南(正四品,举人)之外,许模后裔为官者甚少。文昌、临高的许氏宗亲也称,模公裔孙更多是安贫乐道者,几乎没有出现过触犯刑律者。

很多人一直以为明代府城进士、海瑞的学生许子伟是许模的后代;但查阅许子伟的文集及他的墓志铭文,才知道他原籍“金陵”(南京),其先祖何时入琼不得而知。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