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明朝祠堂的守望者 希望家祠修复完好
许氏家祠坐落在东昌府区堂邑镇西街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做过国民党军队的仓库、解放军的办公室、当过学堂……历经战乱和天灾,几经毁损,但这座老祠堂今天依然顽强地耸立着。
这多亏了一个人——许继兴。他曾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对祠堂进行修缮;如今他每天都去里面转转看看,已默默地守护了祠堂10多年。
快80岁的许继兴老人还有个愿望: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祠堂得到彻底修复。
欣慰——
四百年不倒
见到许继兴时,他正在许氏家祠门口凝望着。说起许氏家祠的来历,他说,祠建于明朝万历17年(公元1589年),是他的八世祖许维新一手建造的。
许维新曾做过明朝的户部侍郎,是许氏家族出的一个大官。这个家祠,就是许维新做官期间建造的。
据悉,根据家谱记载,祠堂建成后,去世族人的牌位都摆放到里面。此外,祠堂还是本家族人商讨大事的地方。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至上个世纪末,在这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许氏家祠历经多次战乱和天灾,但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只是近些年,损坏比较厉害,再也不能承受“天灾人祸”了。
骄傲——
一次次“救急”
许继兴说,许氏家祠在解放前,一直被国民党的部队强行占领着当仓库,被弄得混乱不堪。当时,族人前去理论,但被乱棍打出。
在解放战争中,许氏家祠被炮弹炸毁了一侧的墙壁。解放军进驻后,出资把被毁的墙壁修复好。随后,经许氏族人同意,祠堂成为解放军的办公室。其间,解放军每月都给许氏族人租赁费。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地基层政府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许氏族人就把祠堂打扫好,供当时的公社工作人员办公用。几年后,公社工作人员陆续离开。后来,他们考虑到堂邑西街没有孩子读书的地方,又主动把祠堂让出来,当了15年的学堂。直到文革结束,学堂才挪出。
付出——
十年默默守护
后来,因为疏于修缮,许氏家祠逐渐变得残破不堪。
1997年,64岁的许继兴再也坐不住了。他感觉不进行修缮,家祠就会彻底毁灭。于是,他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四处奔波,向许氏族人募集钱款,修缮有400多年历史的家祠。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募集到了4万元钱,开始整修祠堂。
据该村村委委员许壮之介绍,1999年整修许氏家祠期间,66岁的许继兴忙里忙外。祠堂的房顶和大门修好后,他瘦了一圈,但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募集来的钱花尽,修复门窗的事无奈搁置下来。为此,许继兴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他只是每天到祠堂内转转,摸摸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木柱和石碑,打扫一下祠堂内的卫生,看看有没有损毁的地方。
就这样,他默默地守护着这座祠堂10多年。
愿望——
家祠修复完好
许继兴告诉记者,近日这场特大暴雨,给许氏家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老砖瓦被冲坏。他非常担心,失修的老祠堂,再出现大的损毁。他迫切希望有人能够把这个祠堂修缮好。这样,他百年之后也就安心了。
对于修缮许氏家祠的事情,堂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许氏家祠作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应该好好修缮,但重修堂邑文庙已经花费了大量钱财,再修许氏家祠,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缮,饱经沧桑的许氏家祠,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