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起源辩续——浅议庭显之争

2014年04月23日 | 阅读:1783次 | 关键词:

2007年看过一篇《夏氏起源辩》,本意是考证《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有关夏氏资料的错误,我的观点是夏氏起源于夏朝,而不是战国时期;受姓之祖应为夏朝开国之君夏启,而不是杞简公之弟夏侯佗。虽然夏氏与夏侯氏的血缘始祖都是夏禹王,但夏侯佗只是夏侯氏这一个分支的受姓之祖,而不是整个夏氏家族的受姓之祖。但文章并没有表示夏侯佗的后裔不能改姓夏氏,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谈到夏氏的起源,争论很多,最著名的争论就是“庭显之争”。所谓“庭显之争”,说简单点就是唐朝夏光庭与夏侯显两位老人家,谁是始迁江西之祖,夏氏后裔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争论。

有的夏氏家谱记载:夏光庭,又名夏远,唐肃宗上元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唐代宗宝应元年上书言李国辅奸,谪武宁宰。武宁现属江西辖地。光庭公传九世至宋朝夏竦,世系为:远(光庭)传洪,洪传思凤,思凤传勰,勰传永和,永和传昱,昱传奂,奂传承皓,承皓传竦。主张这一世系传承的,以江西部分夏氏为代表,以下简称江西派。

另有的夏氏家谱记载:夏侯显,唐武宗会昌时为掌书记,谏忤武宗,退隐九江,因去侯称夏。九江同属江西辖地。显公传七世至竦。世系为:显传相,相传德,德传昱,昱传奂,奂传承皓,承皓传竦。主张这一世系传承的,以西南夏氏为最多,以下简称西南派。

江西派不承认有夏侯显这个人和改复姓为单姓这件事,而西南派又以家谱为据,力证人物事件的真实性。由于唐宋时期的史官没有预料到夏氏会出现这一桩公案,也就没有在正史上记录夏家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世系,两派都没有确凿的人证和物证来说服对方,于是双方就莫衷一是,各执一辞,争论不休,甚至出言不逊,闹得很不愉快,忘记了我们都是禹王的后裔,应该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和睦相处。

近日,庭显之争,再掀波澜,严重影响了夏氏宗族的团结,本人拟从考证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关于夏侯显这位老人家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禹王的子孙,成千上万,赫赫夏氏,人才济济,显宦辈出。在唐朝迁徙到江西的夏氏,不会仅仅只有夏光庭一人,也不会仅仅只有夏侯显一人。我认为,两位老人家都有可能迁徙到江西,同时还有许许多多夏氏人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会迁徙到江西。不能因为正史没有记载,就认为家谱的记载不可信。正史上没有留名的人物太多了,我们不能说他们都是虚构的,都不存在吧。

顺便说一句,要是能查阅到唐朝皇帝的《起居注》,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可以知道两位老人家是否做个朝官,向哪位皇帝进谏,在什么时候,最终结局是怎样的等等问题。

因此,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夏侯显老人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其次、关于复姓夏侯改为单姓夏氏的可能性问题。

历史上的改姓太多了,仅以改姓夏氏为例,举例如下:

一、最早改姓夏氏的人物,就是夏征舒。夏征舒,本姓妫,是陈宣公的曾孙。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妫子西,字子夏。子西的孙子征舒就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名为夏征舒,字子南,亦称夏南。可参见本人专门为此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夏征舒并非起源》。

二、还有一个叫夏黄公的历史名人。按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夏黄公,商山四皓之一,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据说他的后人也有改成姓夏的,有则联语,“名列四皓,望并三宗”,说的就是他老人家。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夏黄公并非姓夏》。

三、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浙江会稽山禹陵的姒氏家族,是禹王的嫡姓姒氏,当他们离开禹陵,到外面去定居的时候,就要改成姓夏了。这个说法在《江阴夏氏宗谱》中有记载,详见卷七的《始迁江阴祖夏庵公传》:“公讳坤元,字广生,号厚庵。先世本姒姓,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会稽故禹墓在焉,禹之后在咸阳者以国号姓,因议守墓居本邑则姒姓,徙他邑则夏姓,故公之改姓遵祖训也。”

清朝著名的小说家夏敬渠,也就是长篇章回小说《野叟曝言》的作者,他就属于这一支夏氏。

另外,其他姓氏改姓的也比较多,比如司马迁的后人,有改姓同和冯的,欧阳氏的后人,有改姓欧和阳的。

由此可见,外姓可以改姓夏氏,姒姓也可以改姓夏氏,那么夏侯的后裔改姓夏,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了,何况,夏侯氏和夏氏本来就是一家人。

因此,“庭显之争”,不管是江西派,还是西南派,都应该本着“求同存异,各抒己见,以理服人,和睦相处”的原则去讨论,不排斥、不指责、不打击、不贬损对方,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不要急急忙忙的下定论,说我的是正确的,要以我为正宗,你的不正确,必须修改来合我的谱。

我认为,愿意奉夏光庭为祖的就尊光庭公为祖,愿意奉夏侯显为祖的就尊显公为祖,各仍其旧,等有了新的资料,新的证据,大家再进行讨论协商,能统一就统一,不能统一,也没关系,先搜集资料,交给后来的人去处理,反正这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事,不是三下两下就能搞得清楚的。

另外,我猜测,夏光庭与夏侯显或许存在某种关系,或许是一个人,或许是一家人,或许是一族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假设,不能当真的。我只是提醒各位,能不能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要作这个假设呢?

一、古时候的人,称呼太多,取的名和字,含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显,意即显扬、彰扬;光庭,即光耀门庭。

二、光庭公又名夏远,远、显二字,音也相近。

三、两位老人家都是因为向皇上进谏,惹恼了皇上,一个被贬谪到江西,一个是退隐到江西,遭遇有点相似。

四、光庭公是九传至竦公,显公是七传至竦公,也就只差那么一两代人,也许是原来的书写记录不便,或许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或遗漏或增衍所致,也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

本人无意卷入这场争论,不存在说谁是谁非,只是看到夏氏族人为此闹得沸沸扬扬,以至出言不逊,恶语伤人,似乎有损夏氏形象,也不符合禹祖仁爱的精神,因此乱七八糟,胡说一通,敬请诸位看官见谅。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