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巷村的故事

2013年04月09日 | 阅读:750次 | 关键词:

 翁巷村的故事

2012-10-20来源:转载作者:阅读:2
0

  翁巷村,是东山镇一个较为古老而古宅又被保护较多的村落。它与翟峰坞、小北湖为邻。唐时,这里原是席氏定居之地,时称上席、中席、下席。由于靠近席家湖码头,经商者纷纷落户于此。明代起,翁氏先祖翁笾经商致富,在这里购地建宅、大兴土木,其子侄之辈相继在左巷右弄筑宅建园,形成了一条长巷,始称翁巷。其后,各地诸姓亦图方便,来此择地造栋筑屋。到明中后期,翁巷就已十分兴盛,楼堂厅馆栉比鳞次,里巷井然。这里俨然一座城堡,凡出入通道皆设更楼、巷门,有10处,并派专人值班看护。明末清初,太仓名士归庄曾到东山翁巷专访,对少山之后翁彦博庭园即湘园(其地在现泄洪河三号桥北侧东面)作如下描述:古木交罗,名花奇石,左右错列,崇台高馆,曲廊深院,令人惊叹。尤以湘云阁为佳,阁以湘妃竹铺地成纹斑烂陆离,如锦缀绣错,中藏书法名画,彝器古玉甚富,堪与倪元镇清阁相比。为此,归庄特作《湘云阁记》。
     
  翁巷村的古迹也真不少,这里有吴越春秋时期的望越台遗址,有唐代席温将军墓址,还有曾迎接过康熙皇帝的御道花园弄。如今还保存完好的省级文保单位有瑞霭堂、凝德堂,市级文保单位有柳毅井、启园、松风馆等。这里居民的姓氏繁杂,翁姓已经不多,主要有汤、杨、严、刘、张、陈、席、俞、王等诸姓。这里留下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如席家的敦大堂、古香堂、瑞霭堂,严家的修德堂、尊德堂和建德堂(建德堂因易主于席氏故改称明仁堂),刘家的荣春堂,施家的益庄堂等。想当年,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时尚旅游,但是因有康熙驻跸于此,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也确实不少。
 
     翁姓出自于西周昭王之后。据《姓源》介绍,周昭王的一个儿子受封于翁山,后人便以地名为姓。《世说新语》介绍:昭王的夫人观看了白云而怀孕,孩子出生时两手握拳伸不开,等周昭王来一掰就开了。但见左手心的手纹似“公”字形,而右手心的手纹似“羽”字形。于是周昭王就赐儿子姓翁。翁的古代家族在盐官郡,翁氏家族定居东山首先落脚于翁巷。明中期,翁家以翁参为最富,他们建造的翁宅大园(即现在的泄洪河3~4号桥之间),其规模酷似宫殿,有花园、假山、池塘、亭、廊、阁、轩。后来恐有不测,便把沿路墙门改建似民宅之类的墙门间,所以时有老墙门之说。现在翁巷还保留着务本堂和翁家宗祠两座建筑。务本堂仍有翁氏居住,祠堂为生产队仓库。
 
     翁巷村的形成与发展,初期是席氏打了基础,后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翁巷村。这与翁氏家族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明代著名商人翁笾(时称翁百万,字文夫,号少山)。其父翁参早年从商。明嘉靖年间,时有倭寇入山侵扰。翁参曾捐家财招募乡勇捍御倭寇。类似城堡式的翁巷村,就是当时形成。翁巷村保了,东山也得以平安了。府衙县衙之官员为此专门登门表彰翁参之功德。翁参,字良预,号春山。自小喜读书,通晓大义,曾远游于清源(今山西省中部)。当地正值大疫,死者无数。翁参目睹惨状,便在城外买了一块地作为义冢,供贫苦者安葬,于是翁参之名遍传。翁参之子翁笾赴江淮经商便以清源为基地,这对翁笾的经营得益非浅,家业大振。翁笾之业务主要以布缕青靛与棉花、棉花的集散贸易为主,销售区域广大。往来于荆楚、建业、闽粤之间,甚至远及辽左等地。社会上流传着“非少山布勿衣勿被”,可见其影响之大。翁笾对身边的僮仆子弟也十分关注。对有心计、精明能干者,则悉心培养,指授方略,放手让他们外出经营。自己的生意也愈做愈大。他为人大方又重礼义,虽经商起家,却以文雅相高,喜结四方贤士名流,华亭董其昌、常熟钱谦益、嘉定李长蘅、太仓张开如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董其昌、钱谦益等人都尊称翁笾为“湖山主人”
 
     明清时期,东山翁氏出了两位进士。翁万裕,明崇祯九年(1936)武科进士,曾任南京大校场中营游击。翁长芬,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曾任江宁知县。还有两位武将:明代武装翁应玄,字孝先,曾任南京兵部中营副总兵参将;另一位是民间武士翁慧生,他浪迹江湖,熟练沙家杆子、马家六合、刘家带棍等枪法于一身,练就绝招“十八扎”、“十二倒手”等枪法,翠峰坞望越台便是他的习武场地。翁天游,字元雯,河南开封府同知。翁天章,字汉津,曾任云南省河西县知县,在他离任返乡时,常回20株孩儿莲,在东山仅活一株。孩儿莲木似桂,花如棋子大,色状与莲花同而不香,相传专治血症。东山雕花楼有孩儿莲一株,即是该树分枝移植而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