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石油事业与翁氏家族

2013年04月09日 | 阅读:646次 | 关键词:

我国的石油事业与翁氏家族

2012-10-19来源:转载作者:阅读:3
0

  翁文灏,这一名字不会太陌生吧。他在民国时期曾经做过“行政院院长”,但大家是否知道他还是我国早期第一位地质学家呢。
 
     翻阅资料,对翁文灏情况略知一二,向大家介绍一下:
 
     1889年7月翁文灏出生于浙江鄞县高桥石塘村一个富商家庭。
 
     翁文灏的家族自高祖翁开明经商开始发家,至曾祖父翁景和时在上海、天津、杭州、宁波等城市开设起各种各样的工商业,累积了200余万两银子,成了宁波大富翁。
 
     翁氏家族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也重视教育,期望子孙后代能投身仕途,光宗耀祖。 
 
     翁勉甫是翁文灏的父亲,他思想比较开放、兴趣广泛,爱好新文学,热衷于振兴实业,对科举仕途没有兴趣,这对翁文灏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翁文灏从小母亲亡故,但由于他勤学苦读,力求上进。1902年,翁文灏在乡试时就中了秀才,当时年仅13岁。
 
     l906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学习法文、数学、理化、史地等课程、他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并时常阅读当时的《清议报》.《新民从报》、《盛世危言》、《天演论》等进步报刊及书籍,对“国家大事”有了认识,思想上有改革图强的概念,认定了要振兴国家、推动社会前进的远大志向。
 
     1908年他考取浙江省官费留学生,到比利时考入鲁汶大学攻读地质岩石学,当时留学生们认为地质学是“冷门货”很少有人去学,然而翁文灏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工业化,地质研究是基础性工业,矿山资源的勘探开发,交通的建设,水土的保持和利用都离不开它,历史证明,他这一抉择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学期间,由于他埋头苦读,成绩出众,与同学胡文耀、孙文耀加上他翁文灏,三人一起,被称为鲁汉大学的“三文”,令外国人刮目相看。 
 
     1913年,经过多次的野外考察和大量的实践工作,完成了题为《勒辛地区的含石英玢岩研究》的博士论文。他的导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材料丰富,方法先进,立论清晰,论理透辟”,并且还为“比利时地质科学填补了岩浆岩研究的空白”。因此,校方直接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当地报纸惊呼:“最好的成绩让一个矮小的黄种人夺去了。”在我国现代地质史上,他是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地质学家”。
 
     他学成后回国,曾在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教,次年升为专职教授。地质研究所实质上是一所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国内奇缺的地质人材。这正好是翁文灏“培育祖国地质人材”的思路。此后,他亲自编写教材,印发讲义,适合学生水平,讲课则有条不紊,非常严谨,知识又极为渊博,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敬。此外,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以理论结合实际.曾多次带领学生走南闯北做野外地质考察,得到了一定成果。他先后开设矿床学、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悉心指导青年学生,其中有优秀生如叶良辅、谢家荣、谭锡畴、朱庭祜、徐韦曼等人,后来大多成为我国地质界的中坚力量。
 
     他在留学生甄拔考试中夺得矿科超等,被任命为地质调查矿产股股长,从此开始了由中国人自己主持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探工作。
 
     他是我国研究矿产分布和成矿规律的第一人,曾组织大量的地质调查以及科研论文的出版,其中以他自己编写的《中国矿产志略》一书是一部集大成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分总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三编,附图数十幅,内容丰富,记述精确,从理论上探讨了华南地区矿产的分布情况.对岩浆岩成矿的机理和分布规律作出了大量的总结。
 
     他还是我国研究地震地质的先驱,1920年12月26日,甘肃省东部海南地区发生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四座城市被毁,死伤达20余万人,当时被列为本世纪全球三次特大地震之一。他曾亲赴灾区考察,冒着余震不断的生命危险,深入震中,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现代地质学家首次实地调查大地震的科学壮举。他把地震史和地质构造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研究,写出一批极具珍贵价值的论文,如《中国地震分区简况》、《中国震中地域及其地质》等,成功地总结了我国各条地震带及大致的频发次数。提出地震的构造成因说,为以后中国地震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第十三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比利时召开,他代表中国地质界首次出席会议,并向大会提交论文《中国某些地质构造对地震的影响》,着重阐述大地震和活的大断裂层之间的密切关系,获得与会学者一致肯定。会后,他被推选为国际地质学会副会长,为中国人在世界科技界赢得了荣誉。
 
     他曾应邀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三次太平洋科学大会并宣读了一篇题为《中国东部中生代之造山运动》的论文,立即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1922年,他就发表一篇重要的地理著作—一《中国地史浅说》,把中国地史分了期,还探讨了中国海岸的变迁,黄河的泛滥等问题。他又发表《中国山脉考》和《中国地理学中的几个错误的原则》等论文,着重批驳种种非科学观点,澄清了理论上的混乱,从而大力促进了中国地文学的进步。
 
     他在《中国地理区域及其人生意义》一书文中指出:我国是多高原、山地,少平原的国家,可耕地不多,必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后来又撰文阐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这些难能可贵的论述,他是一位会说能做的学者。
 
     他发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报告、论文,在矿床学、地震地质、造山运动、自然区域、地理科学等多方面颇有建树,确立了他在中国地质学界的权威地位。他还重视地质学边缘学科的开拓,积极组织相应的专业研究机构。
 
     培养地质人才一直是他工作的一个重点,在他的自叙诗中也表示:“工作深需作士多,新开庠序有菁莪”。 他曾应聘北京大学地学系授课。1928年,罗家伦接管清华之后,经翁文灏提议,增设地理系,并聘请他担任系主任。针对当时国内各大学类似学科的课程设置和人材培养方向,他强调清华地理系要办出特色,确立了“界于地质、地理之间”的教学和研究原则,目的要培养知识广博又具有多种才能的人材。他聘用葛利普、谢家荣、王国璋等人为教授,自己还讲授二门以上的专业课,行政、教学一人兼顾,短短几年使清华大学地理系迅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质人材基地,这与他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在国际上我国经常有会员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或在国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这表明中国地质界开始在世界地质界崛起,成为20世纪前叶中国科学发展的突出典范,为了表彰翁文灏对中国地质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37年中国地质学会将地质学会奖章“葛利普奖”授予他。与此同时,英国伦敦地质学会也聘他为国际名誉会员,当时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仅翁文灏一人。
 
     1932年,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蒋介石邀翁文灏出任秘书长。然而翁文灏本来就有“自问才非济世佳,凭何救国作安排”,不愿做政治工作的思想,坚决力辞。他曾因继母病故为由,坚辞教育部长之职,可是蒋介石却多次电邀他到南京上任,这让翁文灏左右为难,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地质调查所恐怕会半途而废,如不去,又恐怕得罪蒋介石,再三考虑后他最终接受了秘书长一职,自己在北平主持地质调查所,秘书长工作由钱昌照副秘书长负责。   
 
     当时,东北沦亡,华北危急,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终于步入了蒋介石统治集团。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三个月,翁文灏以行政院秘书长的身份到英国参加英王加冕典礼,而实际上是受蒋介石之托。与英、法、德、苏等国政府商议中日危机,询问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由于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态度暧昧,翁文灏就前往德国、苏联访问。希特勒政府虽对中国表示同情,但他认为纳粹政府仇共敌苏,又是日本的盟国,并非中国可以信任,仅就贸易、技术合作方面签订了合同。在苏联则比较顺利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和“货物交换合同”。尤其是后者,为我国在抗战时期从苏联获得大量的军火提供极大的便利。在莫斯科他还出席国际第十七届地质学大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翁文灏于同年9月回国,此时抗日战争己全面爆发,上海沦陷,目睹祖国河山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他以心“暂栖身命抗顽敌”的豪言壮语,投身于抗日的滚滚洪流中去了。
 
     1938年翁文灏出任由“实业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经济建设机构合并而成的”经济部部长,主管战时后方工矿企业的生产工作、他还兼任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全面负责工矿企业向内地的搬迁与重建。
 
     这里特别需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翁文灏领导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经过。
 
     自1934年他得出“非海相地层亦有生油储油的可能”结论之后,就不断派人在陕北、甘肃一带考察地质状况,布置钻探,前景乐观。但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加上人材缺乏,西北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未能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中国的石油一直依赖进口,由于沿海一被日军封锁,石油更成为紧缺物资。当时的国民政府责令资源委员会(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国内找石油。于是翁文灏再次把目光投向西北,特别是玉门,他派遣孙健初、严爽偕同美国专家考察玉门的地质构造,并在老君庙一带布置了钻探,结果获得大量油流。从1939年的7月到11月.老君庙有5口井先后开钻成功。10月,还建成第一座炼油厂。到1941年,玉门油田的原油产量已突破万吨,生产汽油5000多吨,给抗战增加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并摘去了中国无石油的“帽子”。这是中国人自行开发的第一个油田,成为“中国现代石油矿场创建的里程碑”,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翁文灏本人之外、他的长子翁心源、堂弟翁文波都在开发玉门油田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玉门油田与翁氏家族紧紧地联系起来了。
 
     抗战八年.翁文灏不仅为后方的工矿生产、经济调整鞠躬尽瘁,而且自己的家庭也为抗日战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儿子翁心翰1939年毕业于中央航空学校,任空军上尉,44年9月在一次与日军作战中,向敌人扫射时,遭地面炮火击中,不幸阵亡,时年仅27岁。
 
     1971年1月27日.这位经漫长又曲折的人生历程的地质学家滥然长眠,享年82岁。在遗嘱中,他追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对祖国统一寄予无限期望。
 
     石塘翁氏出现了翁文灏之后,接着又有翁文波、翁心植、翁心源等人在翁文灏的影响和带动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一步入科技领域,献身科学,实行科技教国,为翁氏家族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翁文波,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石油物探之父。预测学一代宗师.他是翁文灏的堂弟,其父翁厚甫曾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担任过宁波炮台司令。翁文波童年在宁波效实中学读书。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翁文灏担任地理系的系主任,也许是受这位地质学家堂兄的深刻影响,也许是鉴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缘故,翁文波选择了地球物理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在地质调查所的鹫峰地震台潜心钻研,完成了题为《天然地震预报》的毕业论文.二年后,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制造了“重力探矿仪”而获得博士学位。1939年他谢绝英国公司的聘请,带着自制的“重力探矿仪”一路几经周折,冒险回国。在抗战时期,他先到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至1941年翁文灏开发玉门油田时正好需要人材,由翁文波带领一批学生,开始了野外石油勘探、电测,并将自己制作的“重力仪”和“电测仪”应用于石油勘探工作中。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在翁文灏组建的中国石油公司负责勘探工作时,普查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状况,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他预言中国可能有三个油气带,即“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及松辽平原”,这为以后开发大庆等油田打下了良好基础,1958年在黑龙江的“松基3井”喷油,预示大庆油田的诞生。
 
     1966年河北邢台地区的大地震,中央听取翁文波等人的灾情汇报后,当时周总理要求翁文波等专家学者搞地震预报工作,翁文波听后,回忆30年曾立志研究地震预报,由于当时环境才改变科研方向,现在将研究几十年的石油勘探开发事业再转变到预测研究工作,感到遗憾,但国家需要,总理嘱托,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返回30年前的工作,把后半辈子继续搞地震预报事业。虽然当时正处于“十年动乱”时期,他受到迫害,但还是一心研究“预测学”,终于不负众望,在恶劣的环境中,以“醉汉游走”理论基础于1984年出版了《预测论》一书,成为研究预测学的起点。1982年至1992年的十年间,他预测了240多项自然灾害,其中准确率达到80%。世界媒体报导了他预测的事迹,作出高度评价,称他为“当代预测宗师”。
 
     我国从“贫油国”而跃升拥有几处大油田,这对翁氏家族从事研究勘探石油事业分不开的,是对祖国巨大的贡献。
 
     2005年笔者在翁宅门口接受宁波日报与浙江日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这座古宅的背景及其历史人物时,心潮澎湃,石塘翁家这个大家族,在中国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她的子孙后代能够在这复杂的社会转型期间一下子涌现出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植(内科学家)等那么多名声显著的科技文化人才,令人钦叹。这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浙东数千年区域文明的结晶,翁家的荣誉是可称赞的,它所包涵的文化意义是深远的。
 
     坐落在宁波月湖芙蓉洲南端书院巷11号,这幢有百余年历史的罗马式古建筑“翁氏古居”,曾经居住过许多翁氏后裔,在宁波城内生活、求学。这幢古居现在是浙江省重点保护单位,是月湖的景点“老墙门”之一。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