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涂光禄公祠

2013年06月09日 | 阅读:1273次 | 关键词:

涂光禄公祠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平面为三进两天进四合院式。祠堂外观雄伟,富丽堂皇,青砖灰瓦,高脊飞檐,曲径回廊,雕梁画栋,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祠内建筑用料大部分都是从江南挑选的优质石材和木材,祠内石碑、石坊、石门、石井,比比皆是。公祠前为家庙,后为公祠,是宗祠建筑中少有的样式。家庙主要供奉中国佛,如孔子、老子、岳飞等神像。是族人祈佛的道场,家庙正门三道,除非重大祭祀活动,一般不开中门。后祠正殿主要供奉涂家一世祖以下各代列祖列宗的神像和牌位,供族人祭拜。两边包厢是族人议公事、修家谱的公共用房。在前后天井间有一堵高达10米的大罩壁,并有中门和侧门两道。中门上方有阳刻“涂光禄公祠”的五字楷书,惜被今人破坏。公祠前面有一月牙形玉带浮水,就是现在的“清风塘”,喻示涂公一生清正廉洁。公祠建成一百多年来,虽经风雨沧桑,大部分保存完好。1980年,涂光禄公祠被六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经批准,由金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前家庙、后公祠进行了修葺,并按原祠图纸重建了东、西支祠。

 

安徽六安市-涂光禄公祠


涂公指涂宗瀛,曾任清广西、河南、湖南等省的巡抚,最后官至湖广总督。涂公馆面阔六间,东三间为住宅门厅,西三间为店铺,前后房屋共有五进。屋墙用青石条作基础,青砖砌墙体,一斗一卧,弓式封火山。涂公馆现在是普通人家的住所,小院里栽满了花草,在冷雨的冬日,仍有几许绿意。

安徽六安市-涂光禄公祠

  涂氏家庙就是涂宗瀛公祠,共有两进,每进5间,占地约10亩。一进没有后墙,用高大的照壁,分成前后两个天井院;左右均为包厢房屋。照壁上有三道石门,中门上方嵌有阳刻横向石匾,刻着"涂光禄公祠"五字。如今这间家庙已经闲置不用,院落里空空如也,让人不由生出"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之叹。

  老街上最有特色的是手工作坊多。走在这里,随处可见铁匠店、纸伞厂、缝纫店等手工作坊,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最为醒目的是转角处卖油纸伞的老店,明艳的色彩,久违的油纸伞,引人无限遐思。从事这些手工艺的多为老人,满脸沧桑,神态安详,与老街的风貌浑然相融。

  据说,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条生意繁华的商贸街,由于新街的开发,人流的迁移,这里才寥落起来。如今,守着老街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在这毛坦厂小镇一隅,过着简单平实的生活。古旧清淡的老街,呈现出一种经历风雨浸染的色调,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安徽六安市-涂光禄公祠

涂公祠景区简介
 

去涂公祠景区的N大理由
理由1
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第一馆”。

理由2
存有大量“红色”遗物与遗迹,紧凑的平面构成、精美的梁枋雕饰,都体现着它的恢宏与精湛。

理由3
复建和修缮后的涂氏公祠地面铺装青石砖,并栽植大量松柏、桂花,烘托以宗祠建筑为主体的大环境。

同程驴友这样评价石龙峡
大量的展品,描述着那段红色之旅
— — 都是白开水ミ装什么优乐美
和周围的现代建筑相比,这里显得很有历史气息,哈哈哈
— —笑看人生
涂公祠景区,很适合学生参观,老人缅怀过去,青年一代学习的地方
安徽六安市-涂光禄公祠
涂光禄公祠及涂宗瀛生平讲解词

重点讲解:1、涂公祠的由来
          2、宗祠的建筑艺术

          3、涂宗瀛的生平

    “刘邓壮举万马奔腾雄兵首捷张家店,黄淮强渡千里跃进丹桂又香大别山”。张家店战役纪念馆一幅幅画面、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刘邓大军在无后方支援的艰巨条件下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的伟大历史壮举,也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各位游客,你们知道吗?当年指挥这场波澜壮阔的张家店战役指挥部设在哪里吗?就在晚清明臣的故里----清朝湖广总督涂宗瀛发迹后被恩准兴建的涂光禄公祠。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涂光禄公祠。

    涂光禄公祠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光绪十一年,也就是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的涂宗瀛不满同僚们的诬陷而愤然辞官还乡后的第三年,钦差大臣彭玉麟终于将同僚诬陷的事实查清,并奉旨来六安给涂宗瀛平反昭雪,说他完全是受到了“诬告”。并宣读了“特赠振威将军、光禄大夫、准建光禄公祠”的皇家圣旨。为了告示涂公是朗朗乾坤,一身正气,还恩准在光禄祠的正门相上置“乾坤正气”石匾额一块。据说,这块匾由钦差大臣彭玉麟亲笔题写,现被放在重建后的门楼中上方。据此,可以说,涂光禄公祠是一座昭雪祠、正气祠、廉正祠。在整个清代,给一位大臣建一座专祠,彪炳其亮节,还是极其少见的。

    涂宗瀛接到皇家圣旨后立即着手修建。按理说此祠应建在家乡花石嘴,但他却选准在毛坦厂。为什么呢?据《涂氏家谱》记载,当时涂公辞官还乡时,涂氏族人认为涂宗瀛是个贪官,怕他一旦下台,连累族人,被满门抄斩,于是就将他从花石嘴的涂氏老祠堂中赶了出来。再者,毛坦厂青山环抱,绿水盈绕,灵钟毓秀、商贾济济,人才荟萃,涂宗瀛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所以在此另建祠堂,光绪十二年(1886) 光禄公祠开始动工兴建。光绪十五年公祠落成,并与当年底举行祭祠大典。时任刑部侍郎吴廷栋、安徽巡抚德寿、六安州牧吴恭等许多达官显贵纷纷前来表示祝贺。

    涂光禄公祠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平面为三进两天进四合院式。祠堂外观雄伟,富丽堂皇,青砖灰瓦,高脊飞檐,曲径回廊,雕梁画栋,内部为穿斗式木构架,祠内建筑用料大部分都是从江南挑选的优质石材和木材,祠内石碑、石坊、石门、石井,比比皆是。公祠前为家庙,后为公祠,是宗祠建筑中少有的样式。家庙主要供奉中国佛,如孔子、老子、岳飞等神像。是族人祈佛的道场,家庙正门三道,除非重大祭祀活动,一般不开中门。后祠正殿主要供奉涂家一世祖以下各代列祖列宗的神像和牌位,供族人祭拜。两边包厢是族人议公事、修家谱的公共用房。在前后天井间有一堵高达10米的大罩壁,并有中门和侧门两道。中门上方有阳刻“涂光禄公祠”的五字楷书,惜被今人破坏。公祠前面有一月牙形玉带浮水,就是现在的“清风塘”,喻示涂公一生清正廉洁。公祠建成一百多年来,虽经风雨沧桑,大部分保存完好。1980年,涂光禄公祠被六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经批准,由金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前家庙、后公祠进行了修葺,并按原祠图纸重建了东、西支祠。

    介绍完了了涂公祠,大家肯定想了解这座祠的主人。这座祠主就是晚清名臣――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的涂宗瀛。涂宗瀛,字朗轩,号海三,又名师竹。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十一月,生于六安东河口镇花石嘴村藕塘埂庄。祖上三代均以教私塾为生。涂自己五岁起即随祖父桂林公、父亲蕴辉公在家祠(在花石嘴村)、霍山和六安等地读私塾。十九岁娶沈氏为妻。婚后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先后执馆于六安城内、霍山东门外。。二十四岁,涂移居东河口镇井塘村对面古坟冲的自置家宅。期间,他五次参加童子试(即州试),直到二十五岁时,方才取得二等案首秀才。之后,他又开始走上乡试(即省一级的科举考试。当时考场设在南京夫子庙旁)之路,先后四次应考,却是名落孙山。直到道光二十四年,33岁的涂宗瀛五应乡试才中了举人。此后,他又五入京城参加会试考进士,结果与参加童子试、乡试一样,屡考不中,成为当时有名的复读生。好在他吉人自有做官运,更有贵人相提携。落榜期间,他先后在苏州知府桂超万等处充当幕僚或教书;在大翰林院编修陈介棋公寓开馆教书;应山东布政使吴廷栋之约,在泰安岳麓书院讲学,后吴廷栋调任直隶按察使,请涂宗瀛留原寓教其两个孙子读书;他一生最重要转折点是的得到京师旧交、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府李鸿章两位清朝重臣的举荐。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涂宗瀛第五次赴京会试,虽然又未入榜,但这次却得“大挑一等,签分江苏知县”。(清制规定,会试取进士,得中者,才可当知县。每六年会试后,从落第的贡生中取十名左右作朝廷命官叫大挑。大挑不考文章,只以声貌取人。并分一、二、三等。“大挑一等”即可当七品知县。二、三等只能作一般的办事员。) “大挑一等”的涂宗瀛受封后,先回六安老家探亲,再去安庆拜会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国藩即奏准将涂宗瀛“留营办理谷米局事务”,开始从政。51岁的涂宗瀛,从此成为曾国藩幕府中“三圣七贤”的三圣之一。曾国藩多次向朝廷呈递《保荐人才疏》,称赞涂“践履笃实,治官事如家事”,奏保涂宗瀛任直隶州知州。为什么曾国藩如此抬举涂宗瀛?据传,一次曾国藩湘军被太平军围困,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湘军把马和皮带都吃掉了。曾国藩焦急万分之际,身为小小军需的涂宗瀛,大胆进跪大帅府,说:“请问大帅,碎米可能吃?”大帅心想,草根都吃完了,碎米那里弄得到哟!他分明是有意讥讽我。于是,他拍案呵斥:“混帐东西,此时还敢在此说佯话,把他轰出去!”但曾国藩毕竟老练,此话刚一出口。就自觉不妥,马上向部下作一手势:“且慢!你刚才说碎米可否能吃,到底是什么意思?” 涂宗瀛这才把他过去加工军米时,筛去的秕糠中夹杂有大量碎米,他一直不忍废弃,储存保管,现在通过再筛选可解当前军粮之危的建议说了出来。曾大帅听后,转怒为喜。湘军得粮后反败为胜。涂宗瀛也因此青云直上。此事虽为轶闻,但涂宗瀛深得曾公爱抚和保举,在《清史稿》中确有明确记载。说:涂宗瀛在曾国藩督两江时,“檄主军精”,并由曾国藩“累保授江宁知府”。

    同治四年(1865)四月,曾国藩奉命北上督师剿捻。江苏巡抚李鸿章治理两江,李鸿章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七日向朝廷递《保举人才札》,称涂宗瀛有“兴书院以教士,招流亡以垦荒,贩施穷黎,严惩衙蠹”等功绩。同治七年(1868)八月,李又奏准涂以道员尽先升用,并赏换花翎,不久涂即升苏松太道台。这就是乡人所说的“上海道台”。

    同治八年(1869)八月二十六日,涂宗瀛正式到上海任职,并兼任江海关道台。时有外国驻沪官员,每天常以不合理要求来试探,涂宗瀛对此始终不予应答。三个月后外国官员认识到这位新道台是坚持原则的,不敢再来纠缠。此事曾受到曾国藩等人的高度赞许。同治九年(1870)因受天津教案的影响,上海的外商教士每日十惊,夜宿轮船。涂宗瀛加以安抚,派人巡逻,终于安然无事,外国人深表感谢。同治十年(1871)二月,涂宗瀛与江苏按察使应宝时旁搜博采,思虑周详,为李鸿章准备了与日本谈判通商条规和税则章程,深得李鸿章赞扬。他在任江海关官员期间,按期收取税银,存入官库,向淮军提供大量税银作粮饷,故能成为淮系人物的重要一员。

    靠上了湘军主帅曾国藩、淮军主帅李鸿章两棵大树之后,涂宗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涂宗瀛升任湖南按察使。同治十二年(1873)十二月晋升湖南布政使。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任广西巡抚,后调任河南巡抚、湖南巡抚,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擢升湖广总督,例领兵部尚书。

    涂宗瀛为官20余年,功绩卓著,先后两次蒙光绪帝召见。其功绩归纳起来有12条:(1)纠错案,允首悔;(2)建社仓,贩穷困;③办学校,育黎民;(4)割俸金,救灾荒;(5)平叛乱,定安帮;(6)惩教匪,社会宁:(7)为民计,抗疏争;(g)重民生,兴农桑;(9)抓利税,富国努;(10)惩衙蠹,讲朝纲;(1l)刊遗集,理学扬;(12)申中华,服外帮。据《清史志》记载,涂在任湖南按察使期间,闻听有些湘民一贯以打官司为荣,诬告是常有之事,常有不白之冤者下狱。涂宗瀛立下规定,允许自首和悔过,惩办诬告,从而革除旧弊。任湖南布政使期间,他建社仓数十间,储谷10万余石,以备荒救民。他还将长沙积存的火药搬到5里之外,令建药库储存,以保安全。任广西巡抚期间,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建学堂,普及教育。移抚河南时,老天久旱不雨,涂割取俸余助赈,招流亡,发种子,设厂收养无依可靠的老人,为时人所称善。涂宗瀛功绩在河南深入人心。以至河南白朗起义军进入六安城涂氏公馆时,即派上一个排的义军把守,不准动公馆的一草一木。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清史稿》载:“抚标兵哗变,惩四人而定事。及摧总督(湖广),又有武汉教匪之乱,捕为所欲为数十人,亦遂安堵。”可见他老练持重,稳操大局,相机建功之能力非同凡响。此外,《清史稿》还对他敢为人民利益而抗争给以赞扬。说这时左宗棠督江南,提出增加淮盐供应计划,减少四川供盐。“宗瀛以减川增淮,关川省数十万盐丁运夫生计,因抗疏力争。”说此举是“下拂与情,上亏国努”,言词慷慨而深切。

    当然,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和受封建理学的影响,涂宗瀛对当时的进步潮流未能顺应,如他对洋务派郭篙涛提出在湖广建一新兴机器制造厂未能应允,对农民起义有过镇压等,这是他一生悲剧之所在。

    涂宗瀛在任湖广总督的后期,数次遇到政敌弹劾,《清史稿》说其中一次是“御史陈启泰勃宗瀛务封殖”,即说他利用职权封官许愿,培殖私党。又说他在故乡广置田产一千数百亩。在六安建有“光录大夫第”和延圣堂、在毛坦厂建有南园叙乐堂,是个“贪官”。其中有声有色的轶闻就有:一次涂宗瀛将所贪银子,装在花盆下面,上面栽花。用手推车往家运。途中遇到钦差彭玉鳞,车夫有意将车翻倒,银子撒满一地,彭钦差忙问这是怎么回事,押车夫慌忙说:“这是涂大人多年的积蓄,运回家乡修桥补路做善事的。”彭说:“那好,等涂大人修好桥补好路,本官再前往祝贺吧。”就这样,涂宗瀛只好在家乡毛坦厂凤凰冲修了一座宝龄桥,在大龙岗与小龙岗交界处修了一条石板桥。当然这些纯系轶闻。历史的真实是:整个清代,都实行“高薪养廉”,向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象总督这样的一品封疆大吏,一年俸禄就足够置500亩田产。况且,涂宗瀛自官封三品道台起,每次晋升,又被“覃恩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跟着享受与涂宗瀛一样的俸禄(光绪后期减半),光拿钱不干事。下三代又荫上国学,享受公费读书的待遇。还有,涂宗瀛拿自己的俸禄购田产,每年租课,又是一笔可观合法的经济来源。试想想看,他作这些善举,置这些产业,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啊!更何况涂宗瀛一生追求的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朱熹理学观,用贪污方法搞钱来行善,简直不可思议,也没有必要。但是朝野之争是非常残酷的,而且是不择手段,直到光绪九年(1883年),皇帝听信谗言,政敌弹劾终于奏效,涂被革职留任,致使他心灰意冷,于是,72岁的他,于光绪九年五月,愤然称病辞官返回乡里。据《六安州志》和《清史稿》载,他辞官回乡后,以“六安斋”、“求我斋”为堂号,帮吴廷栋刊印遗集。常居六安、毛坦厂,并编著《涂大司马年谱》、《涂朗轩尚书政书》、《种桑新约》、《重建江宁普育堂志》、《童蒙必读》等书,并以宣讲理学而著称。据毛坦厂80多岁的老人夏光说他在解放前后,还在涂氏藏书楼看到涂刊的《四库备要》等书,堆满了三间楼房。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二十七日,一代名臣涂宗瀛在家中病世,享年83岁。三年后,由次子习咯(忠献大夫、侯选郎中)敬事父母,合葬于今东河口镇西河冲村黄塘埂“仙鹤磨云”宝地。1958年该墓被盗。该墓是大型石椁,内置金丝楠木棺。现存3×0. 5米的长方形石刻棺盖一块,文曰:“光禄大夫兵部尚书湖广总督涂公、诰封一品夫人涂母沈太夫人之墓”,存于墓前塘边。

    涂宗瀛从18岁起,一生五应童试,五应乡试,五应会试,历经34年的赶考生涯,足可见少年寒窗茹苦,中年辗转不第,51岁起执掌府县衙门,最终当上了湖广总督,成为晚清一品大臣,又可谓大器晚成。纵观涂公一生,真是应了那名古话:有志者事竟成。

 

史料来源:

《清史稿》、《涂氏家谱》、同治《六安州志》、《六安市志》、《淮系人物列传》、《涂大司马年谱》、《涂府君行述》、《涂府君墓志铭》及孙小著、刘治中、熊宗仁、张向东、陈绪言回忆材料。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