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祠堂:缅怀先贤励后人
海南省海口市的祠堂,是旧时奉祀、纪念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是对后人进行教育的场所。随着宗亲改建、扩建祠堂的兴起,祠堂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发无限思古之幽情,尤其是族中优秀人物的人生轨迹、才德识范,往往成为激励后代奋发向上的动力。
一朝六名进士 海外无双唐氏
“就是从这里,今日的唐氏宗祠,昔日的养伏书院,我们唐氏在明代一朝出了6位进士。”站在唐氏宗祠前,唐家26代后人唐迈海说起祖上的无上荣光如数家珍。唐迈海的面前是2001年重建的唐氏宗祠。
乌门、铜锁、黑梁,唐氏宗祠一派古色古香。门前两根石柱,数十漆金大字铭刻其上。右刻“文物彬彬入珂里,草木犹带书香,屈指名贤若举若进若元魁,海外无双唐氏”。左刻“风徽奕奕登华祠,几筵尚留英气,历嵇世宦而公而卿而守,牧天南第一攀丹”,显示出这个家族的不凡气势。
祠堂正中,唐氏一门最有成就的7位祖先的塑像与牌位端坐供桌,享受儿孙烟火供奉。正中一位是唐震,南宋时曾漂洋过海赴海南担任琼州刺史,后闲居攀丹村。唐震便被海南唐氏一门认为始祖。
在墙壁的两侧,挂着唐氏先贤巨宦的画像。这些唐门的杰出祖先令唐家子弟深深自豪。就连尚未成年的唐文权说起这些人物来都如道家常。海南唐门几百年的历史里曾经出现了9位进士、2位解元、39位举人。其中最令唐家人自豪的是唐源澄,据称是元朝海南惟一的一个进士。
唐迈海称唐氏宗祠的前身为书院,因此,那时唐家的孩子也经常把上书院说成上宗祠。早在元朝时,唐氏先祖唐次道便在此处办私塾,教书育人,称为“攀丹义学堂”,后改为“养伏书院”。明朝这个书院走出了6位进士。
清道光年间,唐氏宗祠重修,至今石质匾额犹在。文革时,唐氏宗祠被毁。2001年,唐氏宗祠主堂修复一新。如今,唐氏祠堂又隆隆开工,唐氏后人要回复祖宗祠堂三进府邸的辉煌,似乎也暗含着后辈效仿先贤,重振门楣的期盼。
寻找流失文物传承特色文化
在文庄路上,海南王氏大宗祠正在重建,里面拜祭的是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公。按照记载,这位王居正公,是王氏家族在海口的始祖。这间祠堂在被拆前是海口较大的三进建筑结构的祠堂之一。为了重建这个祠堂,王氏后人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筹措资金和找回流失的文物。王养豪是这个委员会里面年龄最大的长者,已经快七十岁,不过他依旧每天在工地上忙碌。
在王养豪老人的心目中,这座祠堂可不仅仅是家族历史的记忆,更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他说王家祠堂重建的过程也是一个文物回归、收集、保护的过程。“我们在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旨就是,不分宗派,不分性别,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力争成为海南特色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说此话时,老人神情严肃。
在具体的重建工作中,老人说,他们觉得最困难的就是已经流失的文物的寻找。这间祠堂本来由三个部分组成,但是经过1966年、1978年和1988年的三次拆除,文物大部分都已经被破坏,其中包括南宋年间的雕像和碑文。尽管他们已经花费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能找回的文物依旧有限。但是看着这些有限的文物能够重新回到原地,得到妥善的保护,老人说他和他的家族已经觉得很满足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