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族内宗法礼治一

2013年03月28日 | 阅读:22293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宋代以后的家族制度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个体小家庭组成的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二是累世同居共财的大家族。《宋史•孝义》记载,当时保定军(今河北文安县西北)孙浦一家十世同居,家族规模当有数百口之具。当然这种累世同居大家族数量不会很多,且渐趋分化,还是以小家庭聚族而居的形式较为普遍。

何谓“宗法”,《毗陵竹园孙氏宗谱》“凡例”之首条便有相当通俗易懂的阐释:“分宗之法,以一大宗统众小宗,而从小宗又各同其所分之宗,则大小相维,彼此相属,而九族自为之亲睦矣。”其关键点就是各宗族及其家长必须按血统排列等级秩序并严格遵守之。他非但是一族治理之天然法则,更是中国传统国家统治之内核机制。唐宋以后,虽然宗族、家族间的等级秩序已不明显,但血缘备份之间的等级,尤其是家长的地位依旧极端森严,他还是国家统治的基石。所以《北渡孙氏宗谱》卷21“世约”,其第一条依然为“定宗统”:“夫宗统之定,所以明宗支联族属而为纲纪,人道之首重也。使宗统之法不立,则人不知所自而长幼无节,亲疏莫辨,离散陵犯之患起矣。”并严格规定:“凡事必禀于宗长”。宗长即为大家族之族长。

一般来说,各家族由家长主持,而血缘较近之亲属诸家庭又可合为一房(支族),数房支族便为一大宗族。各房长、族长,可在诸长辈中协商选择,大多有族中年岁稍长,又有威势的绅士遴任。《映雪堂孙氏续修族谱》卷首下“家法补略”首条记:“我祖龙、武两房,务各择族中之正大慷慨者,立一族总。各支房又择其老陈练达者,立一房长。每年春、秋二祭时,书名高帖示众。或数年一更,三五载一换。族中尚有是非争端,须尊族总、房长理剖,不准擅鸣外客,酿成讼端。族总、房长亦必秉公论断,毋得徇碍优容。”

族长的权力是相当大的。首先是主持祭祀祖先之权,其整个程序及有关费用皆所管领。在祖先、圣贤崇拜盛行的中国古代社会,他有可代祖宗立言、行事的权威。有的大家族依照古制,如《北渡孙氏宗谱》规定,设宗子一人,“凡祭必主于宗子”,专主祭祀,或为全族名以上的领袖,但没有实权,实权还是操在族长之手。其次是掌管族内的义庄、祭田和其他产业收入之权。不同规模的宗族、家族,宗主族长需依照具体情况,设立各种专门职务司,如有管理祠堂和祭品的,管理族田房产诸财物的等,他们都必须在族长的指导下工作。《甬北孙氏宗谱》规定,宗长,“整理族内银、钱账目及各处地田房屋,生财一切事物须要认真督察,切勿疏虞。或着远出经营不能兼理,必须委托房下贤能者代理之,委员有全权之责。”他是族长团聚族人的经济手段和实现族权的物质基础。再次,是裁判和决定族内其他有关的财产继承、民事纠纷诸公共事务,乃至处罚违反家法的族众。《映雪堂孙氏续修族谱》“家法补略”第二条谓:“孝弟为人之本,近见我族之弟气习渐坏,竟致忤逆父母,凌辱尊长。其房长如见此等事,不待父母尊长之投诉,便自行鸣集族总、各房长等,着真处治。轻者杖责,重者捆送,太甚则驱逐去族,极者则筑、溺两便。不若此严重,则不足谨横逆矣。”所谓“筑、溺两便”,是指可处活埋、沉潭的死刑。其家法制定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反映出直至清朝末年,其族长的统治依然相当严酷。

《洋溪孙氏宗谱》族规:“族内有不公事,不可轻易结讼,必须先禀宗、房长及族之高明者理论之。如果恃强无礼,众共劝诫之,又不从,再三言之,然后鸣官就治可也。”就是家庭财产纠纷,如家长亡故,也往往有族长宗长出面调停。《斜河孙氏宗谱》“宗禁”规定:“禁争论财产,骨肉相残。凡父没而兄弟同居者,固为孝友,或必欲析产者,供听族长及近支长辈从公均拨,不得彼此相争,以致参商。如有犯者,定重责治,仍令各从公议。”禁止擅兴诉讼,自打官司。如其“宗约”有规定:“设或有故相争,必各据实陈词,族长及彼此近支长辈同集宗祠,平心和气共度其是非曲直,委屈剖明,务令输情服罪,相好如初。如退有后言,敢擅兴讼者,则治不宜轻恕。”

《余姚孙境宗谱》“家训”中谓:“凡生男女,当先报宗长知之,而后同告于宗庙神主知之,随即取名,将年、月、日并登于第行录,不可犯祖讳。”《暨阳石佛孙氏宗谱》记载,其宗祠中设立记生部,各家生子须及时报名登记。《钱塘孙氏宗谱》“家规”,要求生子、冠礼、婚礼、丧礼,都要禀于宗长,然后诣祠堂跪告。《北渡孙氏宗谱》中记有婚礼整个过程中的规则:男方行聘,早起享祭毕,然后陈聘礼于庭堂,必禀宗长订盟设宴,并请各房诸亲属相陪,宗长祝告后聘礼发行,然后会宴。婚娶之日,新妇入门,也由宗长率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毕,始拜公婆。宴会必青宗长与本房尊亲,否则以违礼论。次日行会族礼,本房尊长率新郎新娘谒家庙祝告,随后往拜各家。另一方面,女方许嫁,以必禀宗长,订盟待聘,聘礼到由宗长祝告,请宗属长亲陪宴。出嫁前三日,请宗长率女子谒家庙行礼、祝告。新妇初次归宁返家,送礼,通族随亲疏分厚薄。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