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氏宗亲:我的松氏家世

2013年09月15日 | 阅读:866次 | 关键词:

    我家祖上是随满清入关的蒙古八旗人,我是在北京定居的第十四代,祖姓博额济吉特氏,属蒙古正白旗。

                卓索图盟

  明末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又称为喀尔喀蒙古,后又称外蒙古,即现在的蒙古国。我们所涉及的是谟南蒙古、内喀尔喀蒙古即内蒙古。
  1604年,年少的林丹汗继蒙古大汗位,称呼图克图汗。在位期间,他致力于强化汗权,试图用武力与强权统一蒙古。当时,蒙古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蒙古汗的统辖权实际上仅限于其本部察罕儿。长期习惯于割据,不听蒙古大汗号令的右翼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贵族甚至认为,林丹汗只是察罕儿汗。
  正在此时,长期接受蒙古统治,从而深受蒙古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影响的建州女真,经过其酋长努尔哈赤的苦心经营,实力迅速壮大。1616年(天命元年)建立爱新国,取得了对明军战争的多次胜利。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病死,察哈尔部众溃散,皇太极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对察哈尔残部及明朝的军事行动。以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的盛京会盟为标志,漠南蒙古十六部正式成为大清国的一部分。不久,清廷将这些蒙古部落编入23个旗分中,加上以前编定的额哲名下察哈尔旗以及喀喇沁1旗和土默特2旗,基本完成了对漠南蒙古的征服。此后还有诸多蒙古部落的归顺,但这是第一次。
  从1634年(天聪八年)起,爱新国开始了对归附的漠南各部编旗的准备——划定地界和分配民户,由阿什达尔汉、达雅齐主持。涉及的蒙古部有翁牛特、巴林、奈曼、四子、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等。在该年十月划定地界时,第一次出现了蒙古两黄旗、两红旗、两白旗、两蓝旗等蒙古八旗名称,同时归附各部划得了牧地。1635年2月,通过编审清查,查出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16953名,爱新国遂以这些壮丁为基础,纳入爱新国八旗组织序列,与八旗满洲并列,称八旗蒙古,俗称蒙古八旗,其政治地位低于满洲而高于汉军。八旗蒙古以原喀喇沁人为主体,成为爱新国和清朝直辖的主力军队之一。清军入关后,这支军队随同满洲、汉军一起驻防在京师和全国各地。
  1635年(天聪九年),陆续把归降的喀喇沁和土默特部编为5个札萨克旗。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约在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因称卓索图盟。该盟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因称卓索图盟。该盟相当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河北平泉县北部,承德、围场一部分。
  松氏祖先源于这一地区原因有三:
  第一:这一带蒙古八旗成立较早,且随清军一同入关,这与家族口口相传是一致的。
  第二:博额济吉特氏生活在这一带,清代皇帝迎娶的多位皇后、嫔妃皆为博氏,她们都来自科尔沁草原,例如孝庄皇太后,姓博额济吉特,家乡在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科尔沁草原的东缘。
  第三:松氏入关后也加入了“跑马占地”,相传采取的方法是向东西南北各射一箭,以此范围圈地,这个地方在今河北省丰宁县,该县也在卓索图盟之内。
  由于蒙古民族系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无定所,其故乡在那一带,一般来说来自科尔沁草原。

                蒙古正白旗         

  八旗梦古又作梦古八旗,是清代完全按照八旗体制编成的蒙古人,也是清朝常备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成分,主要是内咯尔喀五部和喀喇沁等部贵族领主及其属民。其后,由于蒙古降众愈来愈多,皇太极于1635年将他们单另编成蒙古八旗,但满洲八旗中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同构成了清朝特有的八旗军。
  清军入关以后,蒙古八旗除常驻京畿的京营八旗,还以佐领为单位分驻全国各地。与满洲八旗一样,八旗蒙古人也演变为世代当兵、常年领取俸饷、不事生产,并且享有种肿特权的特殊社会阶层。
  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变迁,早已脱离本土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八旗蒙古人,在仪制、习俗和语言文化上先是逐步同化于满族,然后又与满族一样渐趋同化于汉族。他们的种种社会历史活动,在整个蒙古民族发展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愈来愈小。
  回顾家世,松氏应属于世代当兵、领取俸饷、不事生产、享有特权的京营蒙古八旗。我奶奶曾讲过:人到成年,就去矢箭,到时候就去关银子领禄米。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原由皇帝亲自统领、正白旗由多尔衮统帅,多尔衮死后,八旗中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即归皇帝直接掌管称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属于上三旗的松氏家族不但以上三旗为荣,而且也享受着上三旗的特权。
   清朝在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原在内城居住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乾隆晚期以后才陆续迁回。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其中,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松氏祖传房产,约十来处,都在东直门南小街一带,如东门仓、豆瓣胡同,这与正白旗驻防地是相符的,1942年,卖掉的最后一处房产在蚂螂胡同,也在这一区域之中。但是,东四南大街路西的报房胡同口,钉有铜牌说明,胡同内原有蒙古正白旗都统衙门,所谓“都统衙门”即司令部也。该胡同明明在朝内大街以南,与该旗东直门内的驻防地毫不相干,疑为有误,应为“镶白旗都统衙门”才是。
  据“北京百科全书”(1990版15页)引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北京市蒙古族9350人。这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解放后进京的蒙古族干部,和满清一起入关的蒙古八旗大部队的后裔已经不多了。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