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舒家岭,我的故乡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77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在江汉平原(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故得此名)腹地,排湖之滨,有一条小村庄,名叫舒家岭,那是我的家乡。自从考上大学进城,舒家岭离我越来越遥远,虽然她每时每刻都在我的心中,都在我的记忆里。

      家乡舒家岭,隶属於湖北仙桃市,距离省城武汉市约一百三十公里,距离仙桃市城区也是约五十五公里,是一个僻远丶宁静的平原乡村。

      这里古代属於云梦泽,解放初期仍是排湖的湖滨地区,曾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湖泊丶水塘丶沼泽,河流纵横,所以,大大小小的国道丶省道丶县道等各种公路,都远远地绕道而修,导致舒家岭的人要外出,就必须兜兜转转一大圈。

      听父亲讲过,他小的时候,舒家岭尚可乘船外游,甚至自驾船往北进入汉江,顺流而下武汉,後来河道被阻断了,出门只能步行十多里,到通车的镇上转车,到了县城还要再转车,转好多次车,出门难矣。漂流在外的游子,要回去一次也很难。

      舒家岭之所以姓舒,当然是因为最早是由舒姓人士开辟出来的。说起舒家岭舒氏人家的来源,就要先说明湖北省仙桃市的舒氏一支。

      根据舒家岭的舒氏族谱,这一支舒氏族人,自称是唐代御史中丞元舆公的後人,明朝初年,从江西南昌县迁来,迁沔(阳)(现仙桃市)始祖为舒氏彦才公。

      舒氏族谱写道:大明成化时,彦才公昆仲三人避乱至楚。长公天才居武昌;三公有才居荆襄;我祖彦才公排行在次,一肩行李云游至范镇(今仙桃剅河镇范关舒家脑)......落业於斯......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开枝散叶一千多户人家。

      而迁舒家岭的始祖,则是彦才公的玄孙丶迁沔舒氏第五代的勤公。勤公从范关一路东行近十公里至石湖里,即现在青福村的中心地带,但见此处地势平缓,一望无际,不仅有高堤可以建屋造房以居住,更有大片低洼荒地可开垦种植,更有多条河流在附近流过,遂欣然移居至此,此地後来便称为舒家岭。

      舒家岭开创後,人少地多,且土地肥沃,易产稻谷丶棉花,还有捕不尽的淡水鱼虾丶莲藕等,加上远离战乱,族人们生活富足祥和,发展迅速。现在,舒家岭的舒姓人家有六十户,二百六十多人,分为青福村的六丶七两个村民小组,与彭丶杨丶黄丶任丶文丶李等姓氏的村民们和睦共处。

      而且,舒家岭的舒氏宗亲,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外迁,目前已知定居洪湖丶天门丶监利等县市的,有二百多户,还有一些则因各种原因,行踪已难以追寻。

      近百年来,随着周边地区人口逐渐密集,僻远也成为舒家岭不利的条件,在完全没有工业资源的情况下,当出产的粮食都被规定低价上缴後,世世代代以农为生丶老实巴交的舒家岭的乡亲们,生活开始变得清贫,好在总是产粮基地,即使在国家最困难的年代,也能解决温饱问题。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分田到户,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这里,就是我出生并长大的地方,生我养我二十年。有我的童年,也曾留下我的汗水。当年一起捞鱼捉虾打水仗丶一起寒窗苦读丶一起干农活的小伙伴,至今还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这块厚实的土地,培育了我和同伴们的人生梦想和雄心壮志,鼓励我们闯荡四方。

      自从恢复高考,一直崇尚教育丶尊敬文化的舒家岭,一开始就考出一批大学生,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学生,而没能进大学的青年人,全都到各地打工,足迹遍布天南海北......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