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姓氏”

2013年07月02日 | 阅读:1229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万姓同根,根在人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代表着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皆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由两个象形字“女”和“生”组成,意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应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百姓通谱网

    “姓”和“氏”,本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社会职能。“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而“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先秦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姓氏才开始混合。汉朝以后,从太史公司马迁开始,对“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姓氏,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从人生一开始,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成为你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精神伴侣。因此我们说,它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一份珍贵遗产,这也足以见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如同一棵根深叶茂、开枝散叶的大树,虽然它纷繁冗杂,却脉络不乱。而每个姓氏,都是这棵中华姓氏大树的春华秋实。据推断我国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生活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是渔猎时代的部落首领,也是中国第一个姓氏“风”的拥有者。伏羲可能诞生于甘肃省天水,曾率部沿黄河东下,在今河南淮阳定都,死后也在淮阳安葬。当时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伏羲不仅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等,还英明地禁止群婚和族内婚,以“氏”(图腾)族区分近亲。如果所传非虚,那么中华民族就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氏的国度,比英国早了五千年,比日本早了六千年。

      常常称我们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的,我们共尊炎帝和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这是由汉代司马迁撰著《史记.五帝本纪》时首开先河。他对此轻着笔墨,仅用了500余字,粗略地画出了“黄帝”的血缘和伟大功绩,这也普遍为后世史学家所借证。透过模糊难证的历史迷雾,大致可以知道黄帝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生于今河南新郑一带,曾和当时同样散居黄河沿岸的炎帝部落发生过激烈冲突,后来炎帝归顺。他们共同抗击过被称为蛮族的九黎族和三苗族的首领蚩尤。在各个部族的冲突融合中,中华民族大体诞生了。

     上有盘古、伏羲、燧人、少典,下有颛顼、帝喾、尧舜,为什么我们不约而同地将缫丝造车、历法医卜、兵器农具、字画音乐、开国制民等丰功伟绩都归于炎黄名下,将自己称为炎黄子孙呢?结合近代的考古学,炎黄乃至伏羲,都可能是从石器时代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漫长时期,炎,黄也可能是多个部落首领的共称。“炎黄子孙”这一器宇轩昂、耳熟能详的词汇,最早见于孙中山时期,并且觉得以“炎黄”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一种文化历史一元论,或许产生中华文明的源头应该是多个,不应排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发源贡献。

      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这份遗产足以见证中华文化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现代汉语常用字算起来不过六七千字,然而,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记载,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就达11969个之多。其中单字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甚至还有八字姓、九字姓!而且用这些姓氏还可以组成“奇姓妙组合”。如:“东、西、南、北”,“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拾、百、千、万、兆”……等都是姓。台湾还有“龟”姓的后裔,而且这些姓“龟”的人苦于台湾资料有限,不明己出,向大陆发出信函,请求帮助寻找他们不平凡的“祖荫”。

     今天中国还存留着许多奇怪的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就有“狼、鸡、猴、狗、蛇、妻、妾、邪、嫖等姓,我们的祖先还曾经有过“第一”到“第八”这样的“序数词”复姓,如今只剩下的只有“第五”了。中国的姓氏和血缘密切相关,更何况小姓在延续的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会更小。

     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他们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的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播,就是Y染色体的传播。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姓”,而且“姓”在中国能够延续下来?其原因有二:一是汉字的简洁。单音字,一字一音,用来做姓“姓”,方便好用。二是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统了中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需要户籍制度配合,所有的人要登名造册,这是中国人的姓能够流传、普及、巩固以及人人有姓的重要原因吧。

      中国人在传统上特别看重生男孩。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原来我以为这种现象只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意义,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这其中有着更深的生物学上的意义。

     ……“姓”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还有竞争。俗话说:李王张赵遍地刘,说的是中国有些大姓集中了众多的人口。看一下今天新百家姓的排行榜:前19个姓,已经包括了汉族人口的一半。但是中国人的姓氏,现在仍在使用的达4000多个,也就是说,不到0.5%的人口,占据了50%的人口,这种现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姓氏经过竞争而逐渐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23000多个姓氏,但后来有些姓逐渐消失了,仅剩下今天的4000多个。如果我们吧姓氏看作是物种,那么那些消失的姓氏就是一些灭绝了的物种,留下来的则是成功者。

      最成功的是那么几个大姓,比如:李、王、张、刘、赵、朱等,如今前三三个姓氏,每一个姓的人数都超过总人口的7%,刘姓人数超过5%,赵姓超过2%,朱姓超过1%,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大姓刘、李、赵、朱不正是中国几大王朝(汉、唐、宋、明)皇帝的姓吗?皇权使这几个姓发展成为中国的常见姓,这可以归结为姓氏发展的“皇室效应”。

      从过去23000多个姓氏,到今天的4000多个姓氏,这中间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或者是哀婉动人的故事。如果有谁把19000多个姓氏是怎样消失的故事写出来,其意义和可读性不比一些生物灭绝的故事差。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姓氏也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不仅是文化的,还是生物的,尤其是那些小姓、奇姓、罕见的姓氏,更是一种珍稀的资源。想想看,在漫长的历史惊涛骇浪中,这些小姓、奇姓没有借助任何权势的力量,竟然在姓氏的竞争中走了过来,给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的遗产。对他我们肃然起敬。多一个姓,不仅多了一份家族史,一份文化史,更是多了一部基因史。

     然而在今天,这些小姓和奇姓,有的正在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的边缘。想想看,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按男性传递,生女的小姓家庭,姓氏就有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小姓、奇姓,让其传承下去,非常必要。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影响远比生物学特征的继承重要得多,我们无意推崇男尊女卑,也无意阻止人们的姓氏随意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传统的以男性为姓氏传承者的聪明之举,值得延续,至少我们有理由修好自己的家谱,在你想要变动你的姓氏,取得一个时尚的新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不要忘记记录下你原有的“生物姓氏”,即“Y染色体姓氏”。这对于遗传素质和人类健康以及疾病的研究,对于文化现象的揭密,对于中国人的迁徙,甚至对中国人的来源的研究和探索,以及我们今天未能预见的许多问题的揭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