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氏时窑的变迁

2013年06月27日 | 阅读:1427次 | 关键词: 时氏

出了宿城,东北行130里许,便来到了一个小山村。这里春三月,村后山前桃花盛开,一片火红;村前绿波起伏,那是一望无际的麦田。这里,便是我时氏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地方——时窑村。

时窑村,我先祖国连公定居于此,恐怕已有四百五十余年了。她北依老寨山(原名马镫山),山顶有不知修于什么年代的寨墙,和一眼干涸的古井,如今寨墙已倒,枯井已平,这一切仿佛向人们述说当年祖辈们躲避战乱及兵匪的悲惨情景。

时窑村,早年隶属江苏省萧县管辖,东临安徽省灵璧县,北临江苏省铜山县,南面、西面和安徽省宿县接壤。因此这里就成了苏、皖两省,萧、宿、铜、灵四县搭界的地区。早年朝时窑村东南方看吧,那里白浪滔天,如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据老辈们传说,古代的老汪湖是沉陷的青州府城池。千百年来,这里方圆数十里,汪洋一片,先辈们就在湖边以捕鱼及务农为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湖水下泄,现出千万亩湖田。多少年来的淤积和死鱼烂虾的沤泡。这片湖田特别肥沃,听说长出的麦子秸秆有如芦苇。为此,临湖的萧县、宿县、灵璧县的几个村庄,为争夺这片肥田沃土,常年械斗不止,并付出死伤几十人的代价,这就是当时当地有名的“打湖田”事件。

知识改变命运,时窑村历来特别重视教育。早年村中就建了一座塾堂,“子曰诗云”的琅琅书声,便从低矮的塾堂中传向四面八方。村东北角有古庙一座,后来改建成学堂,于是时窑村的孩子们就有了读书的地方。村中每年都有五六十名儿童,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走上社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从这纯朴的小山村中第一次走出了一、二十名大学生和中专生,在当时我们这儿,那可说是名震一方,是少有的事。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大、中专学生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公务员、教师、医生、会计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旧中国多灾多难,老人们最难忘的是过“鬼子”时的情景。那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鬼子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938年5月,我还记得当时麦子尚未成熟,日本兵开过来了。他们先用大炮从时窑村东北方向轰击了一阵子,进村后便疯狂地烧杀淫掠,顿时整个村庄成为一片火海。村民四处逃难,听说来不及逃有多远的时方平等几位村民,倒在鬼子的枪口下。全村数百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好多村民惨遭杀戮,日本侵略者的这一血腥罪行,我们将永世不忘。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受苦受难的时窑村的热血男儿,纷纷起来投身革命,他们为救民于水火,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有三位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献身是可歌可泣的,他们也将永垂青史。

时窑村西面不远的地方,有土窑两座,生产出一些缸、盆、瓦罐等日用土陶制品,这恐怕是时窑村得名的缘由吧。村中有一、二个祖传秘方,更值得一提。其一,听说是专治妇科杂疾的秘方,却因老人离世而失传;其二,是专治破伤风、狂犬病的“疯药”,更是奇效无比:一旦得了破伤风,后期出现颈部僵直、牙关紧闭,奄奄一息,只需将“疯药”化开,翘开病人牙关,灌下去,即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如为狂犬咬伤,应立即脱下病人衣物,将“疯药”化开,灌下即可,如果不及时医治,当病人出现怕光、怕风、怕水等症状,那“疯药”也就回天无力了。此方已传了近十代,如若失传,将成为祖国中医药秘方的一大损失。

时窑村尽管人勤地肥,然而在旧中国,因为战乱连年,天灾不断,社会制度的不合理,生产水平的极其低下。时窑村民的生活极端贫困,糠菜半年粮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每至春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井旁、塘边,那是黑水横流,这是村民们浸泡山芋叶子流淌成的。更有不少乡民流落他乡,乞讨度日,杳无音讯的也大有人在。

春雷一声响,全国大解放。时窑村广大村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渐走上了幸福大道,生产、生活一天天地提高。然而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难免出现一些坎坷和曲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人为的错误,造成全国大部分地方(包括时窑村)出现了惨绝人寰的悲惨情况,“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到处是田园荒芜、非正常死亡的悲惨情景太多了。没有人统计,估计我村饿死了一二百人吧,这一教训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是值得深刻注意的。

好了,这一切都过去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们干劲倍增,生产及生活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奋发图强,时窑村村容、村貌都大为改观。人们从吃糠咽菜,到人称“掀锅粘”的山芋黑馍,再到精米白面,生活已经大大改变了,再也见不到面黄肌瘦、破衣烂衫的村民了。只要你走到时窑村村头,看吧,一幢幢二层小楼拔地而起。低矮的茅屋草棚不见了。全村里能见到的不是楼房,就是高大宽敞的砖石瓦房。人们的劳动强度也大大地降低了,六、七十年代的肩挑背扛,八十年代的平板小车,如今呢?拖拉机、汽车沿着村间的宽阔大道奔驰,耕种机械化,收获机械化,村民们连上街赶集也是摩托化了。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难岁月,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今天,时窑村民为实现全面的小康目标,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昂首阔步前进。历史将证明,我们也坚信这一点:时窑村的明天会更好。

正是:时窑今昔两重天,喜见旧貌换新颜。

万民齐颂政策好,共建小康新家园。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