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德:故里荣赐“儒林乡” 耕读文化永流传
石文德:故里荣赐“儒林乡” 耕读文化永流传
按:《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在做一个历史文化的专题,记者采写了这个专题,我审核,这,是本人审核过的稿样,因为催稿,赶着在本周五出版,所以,昨晚忙到凌晨才完成,尚有不足,再慢慢修正。
石文德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人以文才登上政坛的一个缩影。一副挽联“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身份卑微的他被楚王马希范授水部员外郎;又因直谏被贬,最终匿迹于庙堂,安居山野,稼穑著述终其一生。
难为可贵的是,石文德主张耕读并重,建立家训要求以耕辅读,致沙坊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无愧赐封“儒林坊”之名号。
石文德生平
石文德(904—990年),28岁左右迁连州平合乡(今沙坊村)。自幼博学强记,自学成材。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楚王授水部员外郎,后因直谏被贬,充融州(今广西融县)副使。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逝世,墓在连州市西岸镇西岸村东南雁塘。善诗文,撰有《大唐新纂》十三卷传世。
第一主稿
历史回眸
阅读《后汉书》 挑错百余条
家境贫寒,石文德没有机会进书院。可是他凭超乎常人的求知欲望,炼就其非凡的领悟力,成就其善于思考的个性。
石文德出生于后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自幼便爱读书。怎奈家道贫穷,没有机会接受名师的教导,一腔读书梦,就在少年时期追随私塾学童的朗朗书声中萌发。石文德爱读书,可谓如饥似渴。但凡可以借到的、找到的书籍,哪怕只有片言只语,他都认真吟诵,诵记于心,凭着聪颖的天性和过人的领悟力,对每一本书阐述的要义有自己独立的见解。20岁时读范晔的《后汉书》,摘录其中语病数百条,一一加以辩证。对此,《五代诗话》比较详尽地作了记载:石文德……读范晔《后汉书》,摘其瑕莹数百条辩驳之,识者谓史通不能过也。《后汉书》是当时读书人公认的经典之作,石文德年纪轻轻就敢于对前人的不足予客观的研判,难怪当时的读书人称之为奇才。
石文德没有机会进书院,不熟悉书法、诗词的章法。偶然的机会,从一个读书人遗弃的破箱子中得到一本晋代书法字贴和《殷璠诗选》,用心临摹书法技巧,潜心领悟诗词格律,进步神速。创作的诗词,无论立意还是布局谋篇,超越同时代的读书人。
虽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大志,怎奈家贫,没有足以支撑他参加科举考试的经济实力,也找不到可以推荐他参加科举的贤人,只能边耕读,边寻找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
五代十国战乱频繁,石文德欲逃离战乱,寻找安居的家园。从甘肃武威一路南下,沿荆楚古道到达连州,乘坐小舟上溯湟川支流西溪直至石角垌,石角垌秀丽的田园风光终于让他止步,落脚平合乡(今西岸镇奎池村委会榕树坪村),后搬迁沙坊。
连州市档案局保存的咸丰11年重修的《石氏族谱》记载:太祖石文德于五代后唐明宗皇帝长兴年间(公元930-934年)从武威郡卜基于兹沙坊平合乡(今西岸镇奎池村委会榕树坪村)。
奔波荆楚地 貌丑遭冷落
端午节,石文德赋《艾虎》长篇诗歌,天策府学士刘绍禹阅后称赞:“文德当于文苑之雄也!”
石文德不甘空负一身经世的才情。为了一展平生抱负,他再度北上长沙,感受到长沙浓厚的“重士”、“崇文”的氛围,留下来争取实现抱负的机会。
当时的长沙,为马殷的儿子马希范执政,这马希范与他木匠出身的老爸不同,喜欢附庸风雅,仿照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大量网罗人才,意欲辅助其振兴“马楚”大业。石文德因此多次投书,献诗文求见。马希范认为石文德身份卑微,又“形质寝陋短小”(《五代诗话》),不耐烦地将他拒之门外。
落魄的石文德流落长沙街头,饥寒交迫。楚王马希范的弟弟马希广比较看重有学问有才情的读书人,了解石文德的遭遇,将其收留在家中。马希范知道后,追着弟弟骂:“难道我还不如你识人才?”还要当着大众的脸,羞辱石文德,然后把他赶走。
凭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石文德没有因为马希范的屡次冷落而坠志,仍然保持追求理想的热忱,积极参与长沙文人学士的各种活动。一年端午,石文德在文人学士聚会中赋《艾虎》长诗,当时“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刘绍禹细读之后,赞赏有加:“文德当于文苑之雄也!”极力向楚王举荐石文德,楚王先入为主,不乐意接纳石文德。
月沉湘浦冷 花谢汉宫秋
楚王惊叹道:“文德负有此才,君但以貌而息之,乃不如南宫小儿却能知人耶!”授石文德为水部员外郎,赐其乡为“儒林乡”
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是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府为王都。马楚全盛时,辖地极为广阔,共22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3节度使,包括了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
马楚政权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人民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累积了财富,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马希范在位时,纵情声色,奢侈无度。天策府也是他与姬妾莺歌燕舞的场所。马希范最宠幸的秦国夫人为郴州剌史彭玕之女,马希范继任王位后,彭氏累封为秦国顺贤夫人。不幸是,秦国夫人红颜薄命,花样年华便香消玉殒。这马希范也算一个情种,伤心之余,在学士文人中征集挽联以示哀悼,并表示重赏挽联写得好的人。
天策府学士们不遗余力,欲尽展毕生才华,石文德亦献挽联十余章。挽联评比时,一副挽联勾起马希范这位多情种痛失爱妃的愁绪:“月沉湘浦冷,花谢汉宫秋”。细问之下,得知这副撼动他心灵的挽联的作者,竟是被自己多番羞辱的石文德。他终于自省:“文德负有此才,吾但以貌而息之,乃不如南宫小儿却能知人耶!”把这副挽联评为第一。
楚王马希范坦陈自己以貌取人之过,授石文德为五代楚水部员外郎,对石文德甚为信任,赐石文德家乡为“儒林坊”。
直谏斥奢侈 被贬充融州
楚王建豪华宫殿,石文德毅然上书六谏,痛陈大兴土木搜刮民脂会令耕民穷困而陷入盗寇之流,危害楚之根基。
石文德生性耿直,之前没有因貌丑而卑躬屈膝,当官后更没有趋炎附势,曾多次在楚王面前直言相谏。同僚认为他不懂为官之道,性格和姓氏一样“硬”。因此石文德说道:“宁方为我,不圆为卿,子不见石上可补天,下足攻玉耶?”
有趣的是,马希范、马希声这双胞胎兄弟在“马楚”时代一样以“奢侈”扬名:马希声听说梁太祖爱吃鸡,认为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势的人就应该吃鸡,每天令膳房大批杀鸡,用鸡的精华部位做出精致的膳食,供他享用。这位满脑子吃“鸡”高贵的蠢宝,中了荆南高季昌的离间计,除掉高郁,令马楚痛失一员猛将,危害了马楚的根基。《新五代史》评价 “希声素愚”。
马希声的奢侈在舍得吃鸡,马希范的奢侈则在一门心思盖高楼。他下令建造的首个宏伟工程是天策府。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16栋楼,天策、勤政等5座堂,壮丽前所无比,其大门、栏杆都用金玉装饰,墙壁上涂的全是当时十分珍贵的丹砂。天策府中还建有九龙殿,有八条巨大的龙绕柱,马希范的座位就在八龙正中间,他认为自己也是一条龙,遂给这座大殿取名“九龙殿”。马希范建造的另一个避暑行宫会春园占地数百公顷,砖瓦雕饰都做成鸾凤的形状。建超豪华宫殿,直接在老百姓身上搜刮,强行额外征收大量赋税,以致民怨鼎沸。
天策府学士对楚王的做法大都作诗献媚,歌功颂德。唯有石文德看到楚王朝的内忧外患,毅然上书六谏,痛陈楚已陷兵戈之险境,大兴土木搜刮民脂,会令耕民穷困而陷入盗寇之流,危害楚之根基。他在上疏中写道:“夫农为民本、食为民天,今广取皮革,牛囤虚空,耕民逃窜,转为寇盗……巨木售于异邦,使者恣为奸利,陆转水运,雇募尤难,一木之费,至逾百万,道路嗷嗷……”
石文德所奏本是实情,却大伤了楚王的面子,他一怒之下差点把石文德杀了。好在刘绍禹帮着说了不少好话,最后才把石文德贬到了融州(今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为副使。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公元947年,即石文德“上书切谏”事件后不久,马楚政权的财力几近耗尽,民怨鼎沸造成朝臣意见分歧,马希范的身边又少了可以分忧的臣子,过重的心里压力,加之素来荒淫无度,最终病重身亡。
自此,马楚政权陷入了骨肉相残争夺王位的惨剧,史称“五马争槽”。951年,南唐乘马楚内乱,派大军入湘,平定叛乱,马楚王朝灰飞烟灭。
代有人才出 家训传千年
回复平民身份的石文德,深知为人勤稼穑才能“安身立命”,善读书才能“知理识义”,把“以耕辅读”作为家训,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行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楚王朝的灭亡,是石文德意料之中的结果。他从融州辞官回到家乡沙坊隐居,每日诗书自娱,一直活到87岁高龄。著有《唐朝新纂》十三卷传世。
在家乡,石文德主张耕读并重,在节衣缩食之余不忘勉励子孙后辈勤于读书求学,建立家训要求以耕辅读。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凭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家训流传千百年,沙坊村积淀了厚重的耕读文化,成为振兴家族的精神内核,在推进社会的文明行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石氏家族因此文运兴盛,人才辈出。
同治年间的《广东通志·山川略·水利》曾记载石文德后裔修水利的业绩:元至治二年,乡人石德叟筑官陂。官陂扼沙坊垌之咽喉,把大龙河水作了合理的分流,引进了一股活水,绕沙坊村而过,村子因水的滋润,茂林秀树,花果满园,村南、村北的大片土地变成肥沃的稻田。
明末清初为连州人熟悉的“石家三凤”,兄长石光祖系清朝进士,以孝闻名,博涉经史著作甚丰,为当时的官员所尊敬,成为康熙年间《连州志》编纂者之一。老三石扬祖,虽淡于进取却不失求学明理的热忱,出任廉州府灵山县儒学训导19年,归故里之时,当地百姓制锦赠别,鼓乐送十里之外,并赠“好义可风”牌匾,其门生赠别诗文22首,从“栽成桃李芳菲发,带得琴书雅韵清”等字里行间,可见其授业解惑之尽心尽责。
至今,沙坊村人读书比较聪明,仍然是石角垌一带人的综合评价。
第二主稿
遗址探究
水部家风远 儒林世泽长
沙坊村距连州城10多公里,开山祖石文德选择此地,可谓眼光独到——三面青山围绕,良田连绵平坦,大龙河蜿蜒淌过,构筑成了一个天然的肥沃小绿洲。
来到村子已是傍晚,行走村舍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惬意得让人欢喜。65岁的石万建微笑着前来相迎,这位老人写得一手好字,村中标语均出自他手,笔锋刚正、顿挫有度。“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 老人的观点虽然接近迂腐,也道出了中国民间固有的思维。
边走边谈,不觉来到“五代楚水部石公祠”门前。祠堂雄伟,高两层,门口雕刻着一副对联:水部家风远,儒林世泽长。反复咀嚼对联,仿佛能体察到石文德这位智者的千年风骨,“耕读文化”是如此的质朴,更在石万建老人的言行中一一得到证实。
千年前石文德留下租凭田地供后人读书家训后,读书求知成为族人的自觉行为,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有人读书成名,如民国期间石汉章成为留美博士。1983年,沙坊村民在集体议事后做出重要的决定:在每年集体收入中提取部分为助学金,帮助、奖励那些贫困和优异的读书郎,至今受益人数超百人,村里已有大学生100多人,有人留学海外,有人在西昌航天城搞科研,可谓人才辈出。
为传承先祖美德,沙坊人把始祖事迹及家训制成长卷,每逢节日供奉于祠堂,集村中年少者习之,不忘宗典。如今由沙坊村繁衍出去的石氏后人已遍布粤、湘、桂各地,人数不下万人,因此在每年祭祀先祖的日子,村里热闹非凡。“去年是我祖诞辰1105周年,外面石氏数百人赶将过来,单是湖南临武就来了180多人。” 石万建回忆去年盛况,笑声爽朗。
行走在村里,青砖古屋遍布。“古屋尚有百余间” 石万建说。在村边的一个门楼上,顶部镶有一石匾,写着“儒林锡里”四个大字,石万建估摸石匾已有千年历史,但来历已不可考,不知是否当年由楚王所御赐?
来到沙坊,不能不说沙坊粉。沙坊人用大龙河水浸泡大米,以精湛的手艺提升米粉的品质,粉质细腻、不易折断、入口爽滑,米香味非常浓郁,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
沙坊粉是沙坊村历经百年不衰的家族品牌。沙坊粉制作多为上午,当日未能亲见,留下小小遗憾。
第三主稿
研究者说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连州石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儒林”是显性的文化符号。遍布连州石姓子孙的村寨,都有“儒林世第”、“儒林锡里”、“儒林里”等等明显的表记,他契合了农耕社会民间对朝廷封赏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也是一个家族至高无上的荣耀。为他们带来荣耀的,是始祖石文德。因此,他们修建“五代楚水部石公祠”,修编《连州石氏·石文德家谱》。争取政府的支持,修筑“石文德纪念亭”。尽管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激荡,石氏后裔仍然保存下不少有文物价值的宗族遗物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明宣德八年(1434)编撰的族谱,咸丰十一年编《石氏家谱》(连州市档案局馆藏),三多村宗祠“旨旌表孝友”牌匾,31世祖石文龙夫妇、32世祖石蹈道夫妇彩色画像,长2米,宽1.1米。石德叟在大龙河建筑的“官陂”。以“六月六”浴佛祈福,灌输敬畏自然理念;以“祖公节”纪念石文德诞辰为内容的大规模系列祭祖活动等等,成为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载体。
“崇尚耕读”是隐形的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是耕读传家,饮水思源;敬孝先人,激励后贤;居安思危,积极进取;穷达怀志,自信自强;心怀桑梓,兼济天下。五代楚时期石文德积极进取,开创“儒林”基业;元代石德叟筑“官陂”,开创沙坊粉品牌;清代以石光祖为首的“石家三凤”以爱惜民力、贤孝闻名;民国期间留美博士石汉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石文德后裔集体议事制度中,提取集体收入部分奖学,是传承耕读文化的最实际最有效的举措,至今,这项举措惠及100多后贤,他们活跃在政府部门、科研、经济建设等领域,开拓实现人生抱负的生存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应运而生的广东省连州石姓网,也是耕读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克制贪欲、勤俭持家、明礼诚信等家族观念教育的主要骨架贯穿其中,对形成农村良好的乡风文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