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时期,石姓主要活动在北方地区,两汉时期,由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两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进入了东南地区,随后流入了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台湾
阅读:1442次
-
石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阅读:2250次
-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阅读:2988次
-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
阅读:2722次
-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石姓大约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69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石姓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净减少了9万。山东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石姓人口的22%。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22%)、浙江(10.9%)、陕西(10.7)、广西(10.1%),这四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6.6%)、河北(6.3%)、湖南(5%),这三省的石姓又集中了18%。
阅读:1891次
-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石姓大约4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38位。河南为石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石姓总人口的17.5%,占河南总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这四省的石姓又集中了26%。石姓的分布是围绕河南中心,形成北晋冀鲁、东南浙江、南方两广、西部陇川的石姓聚集区域,石姓的主力在北方。
阅读:1534次
-
自宋守信公再传至全振公,始隶潭州籍。至始迁祖春谷公,讳元蕃,迁湘潭,再下十二传至清仁吾公,子云野、禄野,一居学坪,一居云湖。云野后裔居学坪、善化、衡山马桥湾、窑山冲、双庙等处;禄野生子四:开宪、开祖、开云、开宝,其后裔迁居许家坝、福冲、泥湾、潮江冲等处。清朝同治四年(1865)五修族谱。
阅读:1654次
-
邵阳石氏始迁祖万三、千三、百三,宋朝建隆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伯堡徙居宝庆府。万三公落叶佑溪桥,不数年回籍;千三公落业石坡桥,支分五房;百三公落业茶园山,支分四房。后人分布于邵阳、益阳、湘乡、宁乡、新化及江西、四川等地。二支族谱始修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六年(1811)百房二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百房三修,光绪十八年(1892)百房四修,1917年百房五修,1948年千、百房六修。
阅读:2436次
-
阅读:766次
-
阅读:789次
-
阅读:788次
-
阅读:767次
-
出自姬姓和子姓
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
阅读:1819次
-
先秦时期,石姓最早活动在河南北部古卫国之地。以后便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往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两汉时期,由于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二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进入了东南地区,随后流人了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阅读:3893次
-
阅读:354次
-
阅读:767次
-
阅读:821次
-
阅读:746次
-
苗族的石姓
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中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 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 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阅读:761次
-
阅读:7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