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邵雍之死
熙宁十年的夏天,邵雍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有些不妙。有一次和司马光等人闲谈,忽然笑着说:“我要观看万物轮回去了。”程颐担心地说:“先生的病他人爱莫能助,您自己可要想办法调养调养。”邵雍却坦然地说:“调养也没用啊。” 到了秋天,邵雍的病更加厉害了,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司马光、富弼、张载和和程颐、程颢等几位朋友天天来看望他,守候在他的身边。邵雍虽然四肢不能动弹,头脑却十分清楚,谁来了就和谁谈这谈那的,讲起学问来滔滔滔不绝。 有一回程颐来看望邵雍。临走时邵雍说:“看来我们要永别了。”程颐不免有些心酸,问邵雍道:“先生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邵雍说:“要使面前的道路宽阔一些,路窄了连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么能使人行走呢?”程颐点头称是。 冬季的一天,邵雍已经奄奄一息了。亲戚朋友们都赶来,开始给他准备后事。二程兄弟和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聚在外屋商量着如何办丧事,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难以定夺。躺在里屋的邵雍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就把儿子伯温叫到床前,对他说:“我有三个要求,一定要满足我。”伯温哭着说:“您就讲吧。”邵雍断断续续地说:“第一,我死后不能把我埋在洛阳,要葬在伊川先人茔地。每二,墓志铭要由程颢程伯来写。第三,不要陪葬任何东西,头枕辘轳头,身穿粗布黑衣,衣服要抹上油。入殓时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来,让她看着。”说完,等伯温一一点头答应,邵雍便闭上双眼,离开了人世。 家人和朋友们按照邵雍的遗嘱,入殓的时候把李家的小秃闺女找了来,让她看着给邵雍穿上粗布黑衣,在衣服上抹上油,然后装进棺材,枕上辘轳头,又让小秃闺女看了看里面随葬什么东西,才钉好棺盖,送往伊川墓地。送葬的路上,两边站着许多人,男女老少一个个哭天抹泪,不住地念叨着邵先生的种种好处。 棺椁由八个棒小伙抬着,起初他们觉着重得很,肩膀压得生疼,所以走得特别慢。可是出去十来里地以后,越往前走越轻巧,抬着一点也不费劲,觉着很奇怪。到后来,人们发现遇到上坡的时候,里边“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前往后,下坡的时候,里边也“咕噜咕噜”地响,声音由后往前。有人害怕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啥在响?”一个人说:“象是那辘轳头在来回滚动。” 那辘轳头怎么会滚动?老人们说,那是邵夫子得道升天了,棺材里没人了,空荡荡的,只剩下辘轳头。 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秃闺女嫁人了,生了儿子,儿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孙子。他的这个孙子长大以后不成器,专干那些偷棺劫墓的勾当。有一天,和别人嘀咕着要去偷邵雍的坟墓,恰巧被小秃闺女听见了,赶忙阻拦说:“你们可别去,邵先生入殓的时候,我看得清楚,里面什么东西也没装,边衣裳也不是好的,还抹了油。”孙子问:“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亲眼看到的。”这样,邵雍的坟墓便没有遭劫。 原来,邵雍死前就料到,小秃闺女的孙子是个偷棺劫墓之人。
个人简介
邵雍,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泉之上,并将住处命名为“安乐窝”,后人称他为安乐先生。屡授官不赴。38岁迁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1062年),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