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喜,字震阳,祖籍山西,后至辽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于辽宁海城。少年随父从军,为明朝戍守边关。父亲战死后,继承父业。19岁领兵作战,驻防在海上。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生性耿直的尚可喜遭到奸人陷害。1643年率部起义,弃明投金,因战功显赫,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不久,尚可喜晋升为总兵官,继而被封为智顺王。随清军入关作战,行军3万里,足迹遍及10余个省,征战70余次,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加封为平南王,很快又被加封为平南亲王,镇守广东达20余年。尚可喜一生戎马,九死一生效忠清廷,历太宗、世祖、圣祖三朝,功勋卓著,为清朝完成统一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康熙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1676年),尚可喜在广州忧愤成疾而死,时年73岁。为纪念他的功绩,清朝政府特意为他建造宗祠、寝园并拨付巨资、田产,封谥号为平南敬亲王。有史学家评价说:纵观尚可喜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叱咤风云。尚可喜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其中,最令尚可喜感动、尊敬的便是康熙帝。而让尚可喜最痛恨的帝王便是崇祯,最令尚可喜鄙视的同僚便是吴三桂。明朝崇祯初年,辽东已经大部分落入后金手中,只有沿海一带还在防守。作为海防将领,尚可喜曾不止一次上书崇祯,要求其重贤臣、远小人,为救大明朝于水火而勤政,可崇祯不但依然故我,纵情淫乐,还受奸臣挑唆迫害尚可喜。万念俱灰的尚可喜见大明气数已尽,毅然转戈投诚清廷以事明主,从此开始了他与大清王朝风雨同舟的33载春秋。此后,他深得皇太极、顺治、康熙的重用。尤其是与康熙之间更是“情同父子,谊若手足”。因为“勇而善谋”,加之得到了康熙的赏识,至去世前夕,尚可喜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尚可喜一生中最鄙视的人便是吴三桂。在尚可喜晚年,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清王朝江山岌岌可危,驻守广东的尚可喜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坚决痛击叛军。在援军未到之际,他几次准备在兵败时“举火自焚”或“上吊自杀”,誓死抗击吴三桂叛军。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已病入膏肓,临终时,他叫家人搀着遥拜北方:“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康熙十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因病辞世,康熙闻讯,特遣国子监前往致祭,并御赐祭典、祭文,赐谥号为敬。可以说,这是历朝政府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今天,后人们在尚可喜的故乡海城参观其陵园时,该会有一种不同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