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夫人涂山氏的故事
攸女,亦称涂山氏,大禹的夫人。攸女在涂山之阳的古木下,流泪吟唱着“候人兮猗”歌。这首《候人歌》,是有姓氏记载最早的文学创作,是最早的四言诗。“兮”、“猗”之用,带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其“候人”的相思之愁之苦,浸润着泉水般的眼泪。女性的文学创作,从萌芽的那一刻起,就蕴藏着泪水。
洪荒时代,旱灾、瘟疫等各种灾害接连而至,尤其是水灾。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平原大地,浊浪滔天,一片汪洋,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们幻想出女娃魂化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神话,也出现鲧治洪水、死于羽山的英雄悲剧。禹为百姓,负起整治洪水的重任,历经十三年,终于完成了父亲未竟的功业。唐代诗人胡曾作《嶓冢》诗,其诗曰:
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
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
在中国历史上,禹第一个用导的办法驯服了“荡荡怀山襄陵”的滔天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男人后面有着坚强的女人。大禹的夫人涂山氏攸女在禹治水的过程中,独撑家门。其子启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中国历史“家天下”的先河。攸女之功,不仅推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以独有《候人歌》的创作,奠定了南音的基础。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作有《涂山》诗,其诗曰:
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
涂山氏部落沿水而居,逆流迁移,最后定居在黄河下游。黄河的沉寂被打破,很快地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虽说河水有时漫过堤坝,但涂山人跟洪水斗了几百年,有一套相应的治水办法,水高坝也高,人畜平安。雨季又到了,天气格外地闷热。铅块似的云低垂着,奔涌着。善于观察思索的攸女向身为部落首领的父亲建议:将人畜迁到高处。
闪电、雷声、大雨。奔腾的洪水,排山倒海般地冲来,匆忙间垒起的堤坝,轰隆隆地被撞开。压抑已久的洪水,眨眼间吞没田地、房屋和人群。攸女在波浪中挣扎着,飘泊着,尚存的意识里,使她知道了这是未曾遇过的特大洪水,对付特大洪水,用堵的老办法是行不通的。攸女真后悔,为什么不说服父亲换个方式去治水?她不能死,她要活,她要去治水。
攸女总算逃得性命,找到侥幸活下来的族人。大水退后,攸女安顿好重建家园的各种事项后,就带着几位有经验的壮年男子,顺着往日河流的旧迹,翻山跃岭,走遍黄河下游与长江水域,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把洪水引入东海的河道,可仅凭涂山氏部落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正在攸女发愁时,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禹,奉帝舜治水之命,勘察天下地形,来到了涂山。攸女忙去见禹,询问着治水的事项。
在治水的根本方法上,攸女和大禹有着共识。禹的心里,不自觉地装进了攸女。他随着攸女的言谈,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深邃的目光望着攸女,脑海里勾划出治水的蓝图。有攸女做向导,禹实地考察了涂山以及黄河下游的地形。他们忽而站在河边,指指点点;忽而蹬上悬崖,勾勾画画。完成勘察任务,返回涂山,攸女与大禹,伫立在涂山之阳的参天古木下,四目相对,共同的事业,相同的语言,使两颗心贴得更紧。
攸女和禹,以三天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结婚的大事。静谧的夜晚,相依相偎,喁喁私语;喧闹的白天,成双成对,规划家园。三天的时间眨眼过去,想妻子对自己的柔情密意,禹舍不得离开攸女,因为治水毕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要走,依恋攸女;不走,牵挂治水。禹矛盾着,徘徊着。攸女何尝不是这样?她喜欢依在丈夫那宽厚的没有忧虑、没有疲劳胸膛前。可她知道:这样会毁了治水的伟大事业,丈夫的事业,需要妻子的理解与支持。
涂山之阳的参天古木下,是攸女和禹相识相爱的地方,也是恩爱夫妻分别的地方。攸女与禹,击掌为誓:不治服洪水,决不相见。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踏上了征途,茫然林海立即遮住了他们的身影。跷足远望的攸女,揉着潮湿的眼睛跑下山。为治水工程筹备人力、物力的重任等着她去承担,强壮的劳力随禹走了,繁重的劳动全部落到妇女、老人的身上。面对重重困难,攸女勇敢地迎上去。曙色微露,攸女带头,扛着耒耜,走向原野;夜色朦胧,篝火熊熊,攸女抡着锤,打制器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妇女种稼穑,老人垒土窑,孩子捞鱼虾,到处是你追我赶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在劳动最繁重时,怀孕的攸女,出现了强烈的妊娠反应,吐得腹内空空,浑身乏力,她多么想躺在暖和和的土炕上,舒服服地睡半天。可部族的事等着她去主持,千万只眼睛看着她。她不能因自己的一时安逸而使治水的事业受到影响,也不能因自己的懦弱而使尚未出世的儿子蒙羞。攸女起得更早,干得更起劲。凿山的钎,一批批地运走;充饥的粮,一袋袋地送出。
攸女站在涂山之阳的古木下,目送着渐去渐远的负责运输人们的身影,手轻轻地抚摸着隆起的腹部,低低地细语着:“儿子,知道么?你有位了不起的父亲,他带领着千千万万的人,正在人事着治水的伟大事业。儿呀!快快出生,快快长大,干一番超过你父辈的事业。”
腹中的胎儿,似乎听懂了母亲的话,不安地躁动着。胎动,勾起攸女对禹的思念之情。如果说以前对禹是一见钟情,那么现在怀着禹的骨血,才理解禹治水的艰难,自身的不易。她恨不能身生双翼,飞到禹的跟前,诉说着恼人的相思。泪水溢出眼窝的攸女,轻轻地吟唱着:
候人兮猗,候人兮猗。
候人兮猗,候人兮猗。
发自内心的歌,委婉动听,寄予着攸女对禹的一片深情。这首《候人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是最早的四言诗,带着鲜明地方色彩的楚辞,源头追溯于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经》传统和《楚辞》传统,分别代表着先秦理性精神与浪漫主义,往上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两大渊源。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屈原,在楚地民间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九歌》。《九歌》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表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它以祭歌的形式,抒写着不同的内容。每首诗的诗句,都有“兮”字,显示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兮”字协调着音节,形成悲壮而又优美的抒情格调。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诗,开篇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句尾的“兮”字,使抒情更深沉悠长。
“兮”字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其在诗中的灵活使用,显然不是屈子的独创。攸女的《候人歌》,诗句四言两节拍,前一节拍表达了等人的真实内容,后一节拍使用了长江文化所独有的地域方言“兮”字。拖长的句式,蕴含着对亲人执著的眷恋与想念之情。小诗虽短,但感情纯真,自然质朴,很有特色。可以说,涂山氏攸女为南方文化的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显然,这是用南方(楚地)语音歌唱的诗,并以古老民歌反复咏唱的艺术方法来表现。涂山氏攸女所歌《候人兮猗》,保留的是夏代诗歌的遗文,是最早的南音作品,影响着长江文化的形成。攸女是最早的南音作者,为南音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大忙的秋季,攸女昏倒在收割大田里。晚霞,映着一片血色。阵痛,使攸女醒了过来。顽皮的胎儿,耐不住寂寞,伸手蹬腿。难言的痛楚包围着攸女,此时的攸女,多么想禹,不自觉地呼着禹。禹带着治水的人,正从家门前路过。激动的攸女,抱着“呱呱”堕地的儿子,想到分别的誓言,派人堵住家门。
家门就在前边,禹多么想看妻子,看儿子。可攸女不见自己,不是攸女的无情无义,而是对自己的信赖与鼓励。禹毅然转身,他后来两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攸女抱着婴儿,听着禹远去的脚步声,长长叹了一口气。人们传抱着孩子,催着攸女起名。孩子是自己和禹在共同的事业中建立起友谊和爱情的光辉结晶,起名,就要起个有意义的名字:禹治水的巨大工程刚刚开始,治水成功,业绩空前。儿子要超过父亲,开启前无古人事业,就叫吧!
儿子的降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也因儿子的降生,使本已繁重的劳动又多了不少的活儿。治水的物质保障,部族人的温饱生计,儿子的成长教育,全部压在了攸女的肩上。首领、妻子、母亲。几重的责任,使她承担着比常人重几倍、十几倍的压力。攸女挺着腰身,忙家务,忙部族,忙着建设家园。
十三年过去了,治水的巨大工程胜利地完成,部族的人们欢天喜地迎往涂山。涂山之阳的古木下,攸女唱起了《候人歌》。她刚刚吐出一个字,启就接着唱下去,那神态,那声调,那感情,似乎在胸中积蕴了很久。攸女惊奇地问着。启的眼里,有着迷惘的神色:“好像是很遥远,在这个地方,对,就是这个地方。母亲唱的。母亲还对我说:儿子,快快长大,干一番超过你父辈的事业。”
攸女高兴地搂着儿子的肩头,一起唱起了《候人歌》。歌声中,禹凯旋归来。参天的古木下,一家人聚到了一起。“父亲,治水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大家欢呼你,称你为大禹、神禹?”禹没有想到刚见面的儿子就提出了这样的难题,思索道:“天下是我勘察的,九州是我划分的,治水又是我领导的,人们自然感激我。”
禹为加强对各部族的控制,在苗山举行首领大会,会上演奏着启教化百姓庄严而隆重的音乐,防风氏首领不肯按时赴会,禹下令捉拿,以“蔑视帝威”的罪名当众处死,将各部落所献的珍宝和交纳的税赋进行注册登记,铸九鼎,每只鼎上铸着各州的风物,象征天下臣服帝禹。苗山大会定名为“会稽大会”,会稽是会集统计的意思,这标志着天下走向了统一。
会稽大会后,禹去世。即位的伯益,带着拥护自己的部落,把帝都从阳城搬到箕山。启在母亲的扶助下,以“无故迁都,祸害部族”为号召,出兵打败伯益。启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顺应私有制的出现,掌握天下大权,建起父传子世袭制的夏朝,创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
在攸女的身上,有着神话般的传说。禹为治水,化为黄熊。怀孕的攸女,前来送饭,想不到英雄的丈夫是这等模样,遂化为山。禹伫立山前,祈祷说:“我对不起你,让我们的儿子出来吧!继承你的遗愿。”山开了,夏朝的第一位君主降生了,呼名曰:启。
大禹治水,攸女相思,候人兮猗,南音始出。生存的家园,文学的家园,远去的家园,有着文学的浪漫,其浪漫浸润着泪水。有姓氏记载的最早的文学创作是女性,其创作已含着令人心灵为之震颤的愁苦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