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与光同行

2013年07月04日 | 阅读:74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一个大学,有人才就有基础,有基础才有未来。把师资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这样才是正确的路子。母国光生前曾多次谈到人才问题的重要性,他在当年艰难却又充满挑战意义的起步,使南开大学教学科研与国际对接的工程从此拉开了序幕。

  1986年,母国光就任南开大学第五任校长,在任的近10年中,从主持基础学科的调整和改造,到组织实施三个百人学术梯队建设工程;从主持制定《南开大学事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到坚持开放办学,使南开大学与国际重点大学建立学术合作交流关系的数量翻了两番,他为南开大学的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认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大学的中心任务,学校是为学生办的,是为学生服务的,评价一所大学的水平要看它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是优是劣。在回答关于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的问题时,母国光曾如是说。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学校有很多事情要做。在教学上,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有充分选择专业的权利,可以选课。采取学分制,鼓励学生念双学位。推出了很有影响的教改八条,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个大思路。再回过头来看看教师队伍能否适应教学的需要呢?最起码是不够的,高水平的就更少了。作为校长,我意识到了当时这个问题很严重,其他领导也意识到了。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一些优秀的教授,这个大学就算不上优秀。怎么解决?办法有两条,一是派出去,二是请进来。母国光说。
  当时,南开大学已经送出一批批访问学者,通过中国留美学生项目,派出了很多化学、生物专业的青年学者去国外进修深造。在如何请进来即引进人才方面,南开大学作了很多突破性的尝试,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聘任陈省身创办数学所。南开大学的另一项创举是1987年创立了南开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这是国内综合性高校建立的首个物流研究机构。创立人是联合国高级顾问、哈佛大学博士桑恒康教授。
  为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母国光和他的同事们做了大量工作,有些事严格说来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为了能够聘任著名学者叶嘉莹,他们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了叶先生家在北京的一些产业问题。当时的外事处处长真的很厉害呀,母国光生前提起来还十分感慨。作为一校之长的母国光,把为专家们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事。
  别看南开大学吸引了那么多著名人才,作为当时一校之长的母国光能提供的经费却少得可怜,至于待遇,就更谈不上了。我兜里没有钱,过年时人家来要水电钱,我只能躲出去,没钱啊。所以请人也没有待遇可谈。”20099月,母国光曾专门就上世纪80年代任校长时的人才延揽问题和笔者长谈过,回忆起当年的事,语气里还充满了无奈。时任南开大学副校长胡国定曾经讲过,他第一次接待陈省身先生时,甚至没有一间正经的接待室,连沙发都是从校办借来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南开大学却引进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人才,为南开大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起来,其实根本之计在于自己培养,培养务必要高水平。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制度,这个制度不是依靠校长本人的技巧和活动能力,而是基于学校的发展需要来做这件事。学校要有这种思想,不起作用的教授来了也没用。
  1986年当校长时,搞了个计划,叫梯队建设,站在全校的角度布局人才的引进,按梯队来引进。人才问题,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不会那么快,要有耐心,有长久的计划。母国光生前曾这样说。
  即使在2004年身患淋巴癌后,母国光依旧将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这个岁数,还有病在身,换作一般人早就休息养病了,可他不是。方志良说,正是由于他近年来引进的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使光学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显著增强,平均年龄由2004年的56岁降至现在的38岁,形势喜人。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