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桑镇生九子后世繁衍过万人

2013年07月05日 | 阅读:255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桑维翰立志铸铁砚。桑氏先祖桑维翰,五代时河南人,字国侨,经通史书,是个有学问的人,认识他的人,没有不称赞的。都说此公若试,必占士中之魁。维翰公谦虚说不行。维翰公去考试。卷文一挥而就。志向磅礴,拔萃群儒,主司也称赞他的文章,果然中第。然而主考官嫌其姓不好,沉下脸来说,颓废姓音,怎么能取他为进士?于是主考官拿起笔将其名画去。众人为之叹息,个个都说,姓桑的读音不雅,然考取功名就不行吗?维翰公就不信邪,他说姓桑的读音不雅,怎能夺我鸿鹄之志呢?我一定要考取进士,决不更改。

维翰公请人铸了个铁砚,坦然示人并说,他的姓决不会更改。决心已定,铁砚铸成。若铁砚磨穿了还不成功,维翰我认输。维翰公从此以后更加刻苦求学,文才益增,学识日渊,志在事成。再试,他的文才超过众考生,学识超人,众考生无可非议,考取进士。实现自己的誓言。维翰公仕于后晋,官至中书令兼枢密使,维翰公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善举纷传。

二)桑氏宗族堂号为铁砚堂。关于铁砚堂前辈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在隋朝时,老先人勤奋读书,自幼家贫,惟有祖遗一方玉石砚保存,到他手已八世了。砚底已磨见深,古砚黝黑发亮,纯洁如洗,龙凤呈祥雕塑逼真,栩栩如生,龙口溢水,龙凤对恃,龙凤尾可作笔架,边旁留有储放墨块。与制砚名手顾二娘的神品——洞天一品媲美,造型古朴凝重,有自然天成之趣。堪称文物佳品,价值连城。曾有多人梦求此砚,以高薪收买。

一天夜晚,风雨交加,雷闪电鸣,伸手不见五指,老先生正在堂屋撰写著述,突然窗开灯熄,再点亮灯时,古砚不见,老先生心慌意乱,到处托人寻找不着,终日放在心里,闷闷不乐,一年将过,当铺老板见老先生曰:桑翁,吾铺有一古砚,是以二百三十两纹银当进,迄今无人来赎,君爱惜文房四宝,何不观之……老先生忙去查看,喜出望外,果真是家传古砚,经讨价还价,破尽家产,以三百四十两银子赎来,更加小心翼翼,珍惜如命,爱不释手,练得一手好字。时隔不久,匪徒又一次抢走古砚,经过几番易手,后又以至宝恭入皇宫,杳无音信。老先生临终前还惦记着祖传古砚,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忠厚传家远,诗书维世长。古人云:人遗子金满籯,吾遗子教一经,何况我一无金银,二无他物,祖传古砚又在我手失落,愧对祖先,你们可要争气,上进好学立志求取功名……

因教子有方,长子位居大学士,次子为兵部尚书。皇恩浩荡,特赐一方古砚,一支笔,上有御批真迹刻有铜笔铁砚,原来是家传古砚,经历多少风波,多少曲折,乃是此砚回到主人手中。为显赫弘扬桑氏宗族,象征坚硬耐磨,荣宗耀祖,以善为本,以诚待人,以文辅佐,以武治国,以砚为伴,勤学苦练。后树立祖先牌借以为荣,喜鹊窝,桑庄原都有祠堂,公元一九五六年以前老人们仍见门口上留有宗族堂号铁砚堂。

本报记者 张文志整理

桑氏族人迁居我市最早的落脚地为文家街道桑家庄。该村位居城区西北,现有530余户居民,全为桑姓人家,人口超过2000人。有桑氏族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其始祖桑镇迁至寿光,立村定居,因姓取名桑家庄。

近年来,村庄经济发展,村民幸福和谐,村风朴实文明,村容变化巨大。带着对寿光桑氏的敬重,更为探寻桑氏在我市的起源及发展,2月21日,记者来到了多次参与编修桑氏族谱,对桑氏家族发展了解颇深,今年82岁的桑美林家中,老人对照家藏的多本桑氏谱本,为记者讲述了有关寿光桑氏族人的历史。

“据我们桑氏族谱记载,寿光桑氏始祖桑镇于明朝成化年间同长兄二人,从河北枣强随母亲来到寿光,后娶妻王氏,母亲与兄长二人却又迁居他乡,也就是说桑镇为寿光桑氏的一世祖。”桑美林告诉记者,后经考证和实地联系,另外两位先祖,迁居滨州市惠民县。桑镇落户寿光后生九子,大公桑盛、二公桑丰、三公失讳、四公桑华、五公桑昌、六公桑起,其他三位均失名讳。由于当时历史原因,除了大公、六公居住寿光外,其他几位兄弟都分迁多地。

“有关一世祖桑镇的祖籍,还有另一种说法:他来自河南濮阳。根据当地的文字记载,在濮阳宗谱的第六世中,找到了桑镇的名字,再就是从两地的辈数来算也很相近,但是令人怀疑的是并没有找到当时三兄弟另外两人的名字,而其族谱上桑镇为兄弟二人,长镇次林。”桑美林称,关于滨州惠民之说有惠民谱书墓碑为据,其中有言“桑氏旧籍枣强,明季聿来山左”。关于镇祖的祖籍,依据现有材料很难断定,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材料的积累,再来详细考证。

镇生九子桑氏家族人丁兴旺

“桑镇生九子,大公桑盛后人居桑家庄,文家村为六公桑起之后,后经考证二公、三公与八公迁居临沂,七公居淄博,四公桑华居聊城高唐县,五公迁居安丘。”根据桑氏宗谱记载,我市境内桑氏分布在40余个村庄,主要集聚地在桑家庄、桑家营子和文家村等处,其中文家街道桑家庄目前有530余户,2248人;桑家营子是清朝乾隆年间,族人桑思源与桑思翰的后裔,系从桑家庄所迁,目前190余户;我市桑家仕庄、西公孙庄等村也有桑氏族人。

“目前,寿光桑氏共有族人15000余人,繁衍二十余世。”据了解,除了我市多个村庄的分布外,寿光桑氏族人多年来迁居外地者也很多,除西藏、青海、甘肃等少数几省外,其余各省均有寿光桑氏后人。他们有的是早些年为了生计落户他乡,有的是近些年因工作迁居外地,但无论身居何处,提起寿光祖根,均互敬互重,亲如一家。

打破传统宗谱形式焕然一新

“修谱是一门学问,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续谱,可以追溯一族之史,回顾发展历程,饮水思源,尊祖敬贤,总结经验,发扬优良传统,促进团结,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桑美林告诉记者,从清朝雍正年间到上世纪90年代,桑氏族谱共有十次续编,显示出族人尊祖念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修谱要有三心,热心、耐心和细心,他们就是靠着这三心,在最近一次修谱中,找到了多年失去联系的桑氏外迁族人。

另外,在最近一次修谱中,桑氏族人尤其是修谱人员,可谓是不畏辛劳、费尽心血,使得新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变。相比从前的桑氏族谱,这一次打破传统,与时俱进,男女同续,以体现男女平等;谱系合一,族谱之外不再另列系图;加入桑氏人物志,凡县团正职以上干部,科技、文教等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获省以上荣誉称号以及有名望的人物均可登志;还做了“寿光桑氏散居统计表”以明确桑姓的户数、人口及散居繁衍情况。

“为了把谱续好,我们还特意去滨州惠民县胡集镇桑家村,寻找了旧谱资料,到河南和河北枣强县吉科乡桑家庄,考查了一世祖桑镇的祖籍问题,到高唐县找到了二公桑华先祖一支。”桑美林告诉记者,此次续谱工程浩大,内容繁多,虽然任务重、困难多,但是凭着积极、诚恳终于完成了新谱的续编,是族内的一件大喜事。

六世祖桑凤蛟,生卒年不详,字腾飞,清康熙时人,自幼习武,据家谱记载青年时,被当时朝廷以将才起用,但是他恂恂儒雅,没有练武之人的张扬之气。

一开始,他任江南京口后营子守备,寻升右营游击,随王将军征剿福建海寇,屡立功勋,升为参将,从征吴三桂,督运九营粮饷,有功,吴三桂被平定后,升任福建总督标下都督府副将,卒于官任,奉旨驰驿归葬,其墓原在桐叶官庄东北,族人共议将其迁葬于桑家庄南的祖墓,遗憾的是时代变迁,其画像(系立像)及诰封等纪念品均无留存。

骠骑大将军桑凤蛟

良医善人桑士昌

“根据族谱记载,桑姓最早出自穷桑氏(金天氏),是少昊的后代,《姓谱》、《万姓统谱》所载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穷桑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关于桑姓的由来,桑美林告诉记者,穷桑子孙中有一部分以他的居地名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北部,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曲阜市北部。

关于桑姓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出自赢姓,以祖字为氏。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氏家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部分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据《姓苑》所载:“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赢姓)中有公孙枝,字子桑,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字中的桑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另外,据《姓氏考略》所载,神农氏娶了桑氏为妻,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氏者,称做桑氏;据《姓考》所载古有桑国(今地失考),秦昭襄王时,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             本报记者 张文志

十六世祖桑士昌,寿光城西文家村人,父母早逝,经祖父祖母抚养成人,幼年家境贫寒,只在私塾学习三年,十二岁起就挑起生活重担,十八岁时,不幸伤了右臂,多处求医半年未愈,后赴临淄求一位知名的老医生治疗,半年治愈,因感谢医生救伤的医德,他自愿为这位名医家劳动三年已报其恩。

由于他聪明好学,勤劳肯干,秉性诚实,受到老医生的称许,故而主动将数十年之从医经验、秘方和高超的接骨技术传授给他,加之桑士昌毅力强、学习刻苦,终于尽得其术,老医生又教导他“医生应以济世活人为本,万勿以财为重”。对老师的名言他铭记在心,努力实行,晚年谆谆教导儿子:“当医生要重德轻财,终生以解除患者疾苦为乐为荣”。

由于他医术高明,对一些患者做到手到病除,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不仅寿光人来求医,青州、临淄、广饶、昌乐等许多患者也远道而来。他行医近四十年,成为寿光南部有名的正骨、接骨大夫。他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晚年技术有达到了新的高度,曾为一位本村因车祸而截肢的病人精心治疗,使其月余康复,而未留下后遗症。

他还曾经被人请到济南为人接骨,赢得很高的声誉,他不仅医术精湛,值得称赞的是医德高尚,从不摆架子,不图虚名,不接受病家的招待,对家庭困难的患者,有的不取分文,免费治疗。一次广饶一位姓张的患者,断臂无钱治疗,其母亲靠乞讨为生,桑士昌得知其情后,留其在家治疗两月有余,直至痊愈。本报记者 张文志整理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