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及屈原后裔分布大江南北

2013年06月03日 | 阅读:3075次 | 关键词:

   本报和秭归县联合推出《屈原后裔寻访记》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以各种方式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关于屈姓的来历、屈姓在全国的分布状况、秭归屈姓和屈原是什么关系、全国屈姓源流的基本脉络是什么等等。为了回答读者的这些问题,我们特意采访了屈学专家谭家斌。谭家斌是中国屈原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屈学问题研究,曾经公开出版《屈学问题综论》一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记者:不少读者来信问,屈姓有几种说法。我们想请你具体介绍一下,屈姓究竟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谭家斌:屈姓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古老的姓氏,屈姓是中文姓氏,其来源有七个说法:一说是屈姓来自远古时期狂屈竖的后代;一说是屈姓来自夏王朝屈骜的后代;一说是屈姓来自春秋时期封地;一说是屈姓来自春秋时期姬夷吾封地;一说是屈姓来自南北朝时期拓拔部汉化改姓;一说是屈姓来自蒙古汗国时期屈出律汉化改姓;一说是屈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但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即今湖北省秭归县,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距今已近4000年。因此,我认为,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
  
  记者:根据你的研究,屈姓在全国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谭家斌:屈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初步统计,除西藏、青海没有屈氏家族聚居外,其他各个省市区都有分布,尤以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四川最多。目前,屈姓在全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82位,人口约13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左右。在粤桂黔大部、云川陕中部、重庆南部、新疆西北、福建中部、江西大部、湖北东部、安徽西部、豫晋冀大部、山东西南、京津、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南、黑吉大部,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6%—0.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3%,居住了大约41%的屈姓人群。 (下转B版)
  
  (上接A版)
  
  记者:秭归屈姓和屈原是什么关系?
  
  谭家斌:秭归是学界和民间公认的屈原故里,也是屈姓的发源地。秭归全县现有乡镇12个,行政村187个,社区居委会6个,总人口38万人。屈姓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50人以上的村48个和县城3个居委会,总人口5400多人,还不包括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移民搬迁出县的数百屈姓人口。屈姓人口最多的村是归州万古寺村,离屈原诞生地不到10公里,现有屈姓人口736人,占全村人口的30%以上,按户口统计,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为屈姓。其次归州、郭家坝、两河口、水田坝等乡镇,贾家店、官庄坪、文化、庙垭、两面山、稠木树等村屈姓人口都在200人以上。这些屈姓自唐建屈原祠以来,一直把屈原祠作为家祠。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往来不太方便,屈氏家族分别在江南的屈家岭、江北的万古寺建了两座祠堂。1981年4月,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在江南屈姓聚居点文家店村,获得一部民国十二年(1923年)手抄本《屈氏宗谱》,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间)记起,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历16代。一世祖为屈轸,生于1425年,秭归县龙城乡人,尊屈原为始祖,为屈原第56代孙,葬于文化村的三尖角,墓尚存。据当地老人介绍,位于村内的祠堂为屈轸主持修建,距今已近600年,新中国成立后,祠堂作为公产分给无房的农民居住,后因年久失修倒塌。明代万历《归州志》记载,屈轸中举后,曾在河南开乡做过县氶。在归州镇万古寺村的香溪河边,有一古墓,墓碑名为“清故显考屈公讳真字尚朴老大人之墓”,碑文曰:“予乡有真公者,楚灵均之裔也。”后面还记载了屈真一生的主要功绩。墓主人屈真(字尚朴)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卒于光绪十四年。这个屈真,虽然已经去世200多年了,但他的五代孙还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山坡上。位于村内的屈氏祠堂也是屈真主持所建。
  
  夷陵区和秭归接壤的乐天溪镇有屈姓1868人,太平溪镇614人,三斗坪镇1249人,邓村乡371人。三斗坪镇园艺村屈家尚收藏了一部始修于明、五修于民国的《三闾世家》族谱显示,谱序是乾隆二十五年屈氏18代孙屈必伸所写,他们奉三闾大夫屈原为始祖,记载了自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的一世祖屈龙朝从秭归青滩南岸搬迁到三斗坪一带后,繁衍生息的情况。族谱列屈龙朝为一世祖,到现在近700年历史了。“龙朝公居住花果屋场,即今之青滩南岸,元朝泰定元年公迁于峡州,寄迹下宝坪连沱口,创基业置田产”。现在三斗坪镇黄陵庙周围的园艺村、黄牛岩村屈姓人口达数百人。根据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夷陵区的屈姓分布于黄陵庙周围长江两岸的4个乡镇,按族谱分析,都是屈龙朝的后代。
  
  湖北麻城屈姓2600多人,在麻城百家姓中排名13,主要分布在张家畈和宋阜镇,在张家畈有一个屈姓地名叫屈家畈村,是一个行政村,还有一个地名叫屈家冲。《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一书研究表明,麻城屈氏源自秭归归州,由归州迁往江西,明初,屈德安、屈德永两兄弟由江西迁至湖广,从湘阴府枣强县迁麻城宋阜,后德安再迁麻城东黄市屈家冲。清雍正年间屈姓开始向重庆、四川方向迁移至宜宾、灌县、万州、新津、南溪等地,同时也有迁往陕西、湖南等地的屈氏子孙。麻城屈氏宗谱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创修,现存宗谱为民国二十三年版,堂号叫基厚堂。
  
  安徽东至县龙泉镇黄荆桥村屈海清老人收藏了一部族谱,这本名为《荆桥临海屈氏家谱》的族谱首编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止于清光绪二十七年,是一部时间跨度最长修谱时间最早的族谱。这本族谱奉屈原为一世祖,该村屈氏始祖千六公为荆州府枝江人,宋代在池州青阳作县令后落叶于此,到谱止的清光绪二十七年,历75世没有断代。“建德为池阳之明邑,而荆桥为邑之胜地也,其祖始自湖广荆州枝江县曰千六公者。任青阳太尹,元祐八年,年迈致仕,宦游池州建邑,见荆桥山水佳丽,遂居之。”(《荆桥临海郡屈氏宗谱》)这本家谱还记载了从战国时期、经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屈氏各辈最高官阶的代表人物,对于其姓名、官衔、官阶、任职地等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部分重要人物还有画像佐证,如屈蝦、屈原、屈千六等都有画像。家谱还载明屈原有姊名嬃,屈原沉汨罗,“嬃闻亟归,视之,后人名其地曰姊归”,并载明屈原有3个儿子,“长孟师谥文华,次仲虞谥武安,三季敏谥孝师”。安徽东至、江西鄱阳等地为近邻,屈姓居住很多,从族谱分析可能为秭归直接迁徙至此,并在明清两次大移民过程中再次迁徙到湖北、河南潢川信阳和重庆部分地区。
  
  宜昌市现有人口400万,其中屈姓1.8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4.5%,湖北省屈姓人口4.8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08%,宜昌屈姓人口占全省屈姓人口的比例为37.5%,所以屈姓主要居住在秭归及其周边的宜昌范围内,也有少量迁到襄樊、麻城一带。这一地区屈姓人口总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始终奉屈原为始祖,历经2000余年数十个朝代,并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和明清两次大移民而没有远离故土,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发现的。从现有的资料来考证,屈地在秭归可以得到佐证,秭归屈姓应该都是屈原的子孙。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