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军强紫砂文化新推手

2013年09月04日 | 阅读:455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南国三月,春机盎然。2013年的春天对瞿军强而言,注定与众不同。

 
  3月5日,瞿军强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正式任命为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常务会长,此举意味着其在紫砂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所作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作为青年陶艺家的领军人物之一,瞿军强既是紫砂纯手工操作的主力讲师又是专业的鉴评师;他历尽艰辛,潜心钻研,在与大师的通力合作下,让几乎绝迹的绞泥工艺得以重现;他主张行业规范,倡行泥、型、工、款、功的紫砂鉴评标准。
 
  如今,身为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会长的他,又勇担重任,踏上了新的征程,成为继紫砂泰斗顾景舟、紫砂花器泰斗蒋蓉之后的又一紫砂文化新推手。
 
  邂逅名师
 
  陶都宜兴有着自己的基因,这块土壤注定要培养出因紫砂而成名的人。1972年,瞿军强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市的一个陶艺世家里,其祖辈是清代著名陶艺家瞿应绍,字子冶。其设计制作的“石瓢壶”闻名于世,后人为方便区别顾景舟的“石瓢”而称其为“子冶石瓢”。他的子孙也因此有“子冶传人”的响亮称号。
 
  时过境迁,到了瞿军强父辈生存的年代,紫砂行业远没有今天的辉煌局面,世代靠做壶营生的人甚至被人瞧不起,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跳出陶泥的“火坑”,追求人生的另一番境界。踏实本分的瞿家父母为了孩子将来更好的前程,用家中仅有的钱把瞿军强送进了校门。
 
  “小时候,我是在父辈们拍打泥条声中长大的,对紫砂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我也渴望上学,希望用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心中疑问。我曾不止一次地想,等学业有成,我还会选择我喜爱的紫砂行业。”瞿军强回忆,学生时代每每谈到紫砂,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致与人交谈,有时也因一个想法,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去尝试。
 
  在紫砂的世界里,瞿军强不觉间已经成长为一个十七岁的高中生,渐渐地他对“子冶传人”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振瞿氏家族在紫砂上的“门风”。
 
  但不幸的是,就在瞿军强开始扬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的父亲却因为工伤永远的离开了。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年少的瞿军强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安心读书,他决定放弃学业,进入紫砂厂全心学习紫砂陶艺。
 
  “打泥条是学习紫砂制作的基础。如果泥条拍打不均匀,做出来的身桶就难以成型。作为学徒,我每天都要拍打三四十斤泥料,既单调又辛苦。”回忆当年“入门”的情景,瞿军强感慨颇多:“非常怀念那段人生的艰难岁月。正是这种艰苦的磨练,锻就了我紫砂创作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学会了坚持,加深了对紫砂泥料的了解。”
 
  在紫砂厂的那段时间,瞿军强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他深知,紫砂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得不到名家指点,紫砂的艺术殿堂就很难向自己打开大门。要想成为一位紫砂陶艺家,必须在制作的基础上学会创作。
 
  随着瞿军强紫砂技能操作的日渐成熟,加之其对紫砂的感悟和勤奋刻苦,赢得了许多紫砂名家的认同,胡永成等高级工艺美术师均对瞿军强的艺术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心勇攀艺术
 
  高峰的瞿军强,在一次偶然的座谈中邂逅恩师李昌鸿。
 
  “军强,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就是紫砂大师李昌鸿。”当朋友将朝思暮想拜访的大师介绍给自己的时候,瞿军强竟站在原地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军强,你不用紧张,我找你来共同探讨陶艺。”大师父爱般慈祥的目光给了瞿军强以信心。原来,朋友曾拿着瞿军强的紫砂作品,让大师点评。大师看到瞿军强的作品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致,希望能和这位紫砂后生见面。明白原委的瞿军强既惊喜又紧张。与大师促膝论壶艺,曾经是瞿军强做梦的情景,如今却就在眼前。看到大师对自己交谈的内容频频点头,瞿军强突然有一个想法:机会就在眼前,拜大师为师。
 
  于是瞿军强站了起来,郑重地向大师行“拜师礼”。“军强,你不用客气,在紫砂上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勉励之余,大师对“入室弟子”的期望更高:“你在紫砂的‘工’上基本功很扎实,但我希望你在‘艺’上有更大的突破!”
 
  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否用紫砂作品表现思想,不正是紫砂“工匠”与“艺人”的区别吗?
 
  于是,瞿军强一方面专心研究紫砂的文化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频繁拜访李大师,在大师创作的案头,聆听大师教诲。大师告诉他,使用功能是任何一款紫砂作品的首要要求,但是,使用功能并不代表能泡茶就行,还要学会了解茶的特点,做到每一种茶与泥料、壶型的高度契合。
 
  这不正是自己的盲点吗?意识到不足的瞿军强,第二天就启程前往广州学习茶道。经过几年的努力,边创作紫砂壶边研究茶道的他,不仅成功考取了“国家中级茶艺师”的称号,还推出“一茶一壶”的搭配标准。
 
  再现绞泥工艺
 
  “壶的透气性对于泡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紫砂壶一般分为纯手工和半手工壶。纯手工壶就是由手工制成的壶,而半手工则由模具帮助完成,由于后者在制作过程中需要
 
  压紧泥料,所以透气性略差于纯手工。”多年来,瞿军强对紫砂理论知识的钻研,让他更加了解紫砂传统工艺的魅力。
 
  痴迷茶道的瞿军强对纯手工制作表现得极为偏爱,这也是他立志“再现”紫砂绞泥工艺的根源所在。
 
  原来,绞泥工艺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条,按照设计要求叠放镶嵌,然后切成多色泥片,搓捏拍打成片制作紫砂壶。由于难以操作,该工艺已几近失传。
 
  “振兴紫砂从我做起。我是紫砂的传人,有责任去担当,把这种工艺传承下来。”强烈的责任感促使瞿军强去找恩师李昌鸿,表达了重现绞泥工艺的想法。明白弟子的来意后,身为领袖级大师的李昌鸿不由得感慨地说:“我老了,你们年轻人就应该放手做你们该做的事。”
 
  由于绞泥的每种泥料成分不同,烧制成熟的温度也不同,所以很难控制火力,这不仅需要对每一种紫砂泥的特性非常了解外,还必须在拍打泥料上有深厚的基本功。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瞿军强开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遍访老艺人,仔细做好笔录,然后做细致的研究总结。等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完后,他便开始尝试实践创作。
 
  先从简单的做试片开始,千百次的拍打,从当初的迷茫到终于在炉火中烧制成功,瞿军强经历了说不清的失败。
 
  “当初烧制成功,我很高兴,但后来我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目前烧制成功率很低,特别复杂的就更难了。”瞿军强说,如果解决不了烧成率太低这个难题,那么这种工艺就不能发扬光大。
 
  于是,他一面通过目前的烧制情况记录每一个温度区间紫砂烧制状态,另一方面,他开始尝试复杂的绞泥工艺。在瞿军强的不懈努力下,他不仅把烧制成功率从10%提升到90%,还成功用更为复杂的绞泥工艺制作了一套作品——陶木系列。
 
  该套作品素面素心,以质朴文静而著称,特别是用绞泥技法作为装饰,既体现了“光货”的功力,又表现出“花货”的构想,给赏壶者提供了无限遐想。
 
  今天,我们仍然从中看到这部作品给业内带来的震撼。在第四、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精品名壶评选中,该系列连续获得金奖,更是在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一举夺魁。
 
  “获奖固然令人高兴,但让我真正感到开心的,还是绞泥工艺的传承和弘扬。”面对赞誉,瞿军强出语淡然。
 
  新的征程
 
  “担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会长,对我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大家的信任是动力也是压力。”对“会长”这个新角色,瞿军强有着清醒的认识:“责任比以前更大了。一方面,要把紫砂的鉴评收藏标准建立起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容易;
 
  另一方面,通过协会提高紫砂工艺师的文化综合(行情 专区)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谈到紫砂的收藏标准,瞿军强表示,近些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其他美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完全使紫砂失去了鉴评标准,从而导致这一传统文化瑰宝难以被世人了解。
 
  “紫砂的鉴评标准必须立足于传统基础。评价一把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总结起来,就是泥、形、工、款、功。”对紫砂传统纯手工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瞿军强的评判体系:首先,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行情 专区)紫砂泥的优越。选用紫砂泥的细微差别,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其次,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定紫砂壶还要看造型;
 
  第三,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三者的完美结合程度,是体现紫砂壶同工异彩之妙的关键;
 
  第四,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不同艺人的特点在小小的紫砂壶上体现,可以给赏壶者更多美的享受;
 
  最后,紫砂是用来喝茶的,容量要适度,高矮要得当,出水流畅且不失力度,否则就是华而不实。
 
  “有了这个鉴评标准,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下一步可以通过一些培训,去广泛传播这些理念,不仅让紫砂艺人在创作中实践这个标准,创作出更多紫砂的传世之宝,还要让更多喜爱紫砂的壶友,更加全面地感受紫砂的魅力。”瞿军强表示,宜兴过去的紫砂艺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没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现在很多工艺师通过在高校的学习,自身的修养也逐渐地提高。因此,我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可以为大家搭建学习的平台,不仅是在技能上的提高,还能在文化和素养上更上一个层次。
 
  “全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以前,在当地职校教授全手工成形,我是一名讲师;如今,作为会长,我有责任把紫砂从业人员团结起来,让宜兴紫砂走向世界。”展望未来,作为紫砂文化新推手的瞿军强显得自信而从容。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