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氏发迹子孙各省府州县徙居方域世系记
在京城当郡守的全商音寻求他的全氏宗祖的根源,他原来是东汉灵帝时。原籍浙江省钱塘县太史官全范的后代,全范的同族兄弟全柔先举孝廉后补升到尚书右丞,柔的儿子叫全琮,在三国时,曾做过东吴的大将军,被封为钱塘侯,琮生了叫铧,在魏国做过官,铧的儿子叫全晖,被封为高阳候,在汉末,有位叫全的,任丹阳都尉,他的女儿被吴国的国君孙亮纳为皇后,他还生个儿子叫尚,是吴国的国舅,尚的儿子是纪,是吴国的大将,同时,又有同族名叫怿,叫端的,因为孙琳为人残暴他们投降了魏国,到晋朝时,有位名叫全的,从事文学事业,就进入书院读书习文,每写一篇文章,必定要修改三遍,十年后,他觉得自己过去所写的文章都有些浅显,因而全部把它们烧了,他一生曾三次烧过他所集的文稿,到南北朝时吴郡有位名叫全景文,字弘达的人,,他年少时就有大志,在宋国为骠骑参军,因为有功而被封为汉水侯,泰始年间初期,公元465年左右,被皇上封为平北将军,在晋陵大破东侵之敌,后来当了高平郡太守,最后升官到给事中光禄大夫,到北宋时,有位名叫全绶的,字弘立,钱塘县人,钻研易经,深得其中的奥妙,又通晓老子,庄子的学说,在与同道者谈论未来历史的变化时,都推算出来宋朝将来一定要向南迁都,理宗端平元年,诏知店州名子才者会稽人,会稽兵入侵汴京时,金兵的老将李伯渊等人杀了崔立而投降了理宗,理宗的继子度宗皇帝所立的皇后全氏,也是会稽人,她是宝右中大将全昭孙的女儿,理宗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昭孙为国而死,理宗由于母亲的缘故,在宫中召见度宗皇后时说道:“你的父亲为国捐躯,每当我想起此事,实在令人伤感,度宗皇后回答说:“我的父亲令人思念,淮湖的老百姓更令人思念,理宗对她的答话委婉动人而感到十分惊讶,就立她为太子妃,到清朝初期时,有位道学先生名叫全祖望时,也是浙江省人氏,考取进士后,官拜翰林院大学士皇极经世,编写有文注,咸丰年间,翰林院中有一位名叫全庆的人,也是浙江省钱塘县人,到光绪年间初期,有一位在内乡县任知县的名叫全守谦,字益堂,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个举人叫全振洲,次子是个举人叫全振川,也是浙江人),全守谦在淅川当知县时,曾和咱族人一道到渔池咱祖先坟地上游览,现在大堂院舍神楼上“公生明清慎勤”几个字,就是全守谦亲笔所写,在乾隆年间,有家住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小地名鹄城人,岁贡生叫全的,字彩章,写信寄给淅川渔池村,老二门全友质的后代,全通甫第十五代孙子庠生全天理,天理让他的儿子庠生棋柄抄写一份宗谱赠寄给全,并在信中向他们问候,据全来信说,他们居住在武昌城南鹄城乡已经有十几代了,该处虽然距浙江省千里。但从原籍老宗谱考证,浙江钱塘、会稽两处的全姓,原属于老根,到后来,他们有的散迁他乡,江西抚州金是第一支,湖北江夏是第二支,通山是第三支,大冶是第四支,蒲圻是第五支,汉阳是第六支,安陆潜江是第七支,各处的全氏家庭历代都是有名望的家庭,我们这一支,自宋朝末年迁到邓县,元朝末年迁到淅川,也有迁汝州西临汝镇乡居住的,他们实际上与我们是同一个宗祖,我们的太高祖全通甫在元末时任陕西庆阳知府,卸任后末回到邓州,而居住在这里,到现在已有二十几代了,他的子孙众多,在全县有名,且多是有功名的,世世代代可称为是一个大族,在全通甫的六代时而生下了全翕,由选拔出身,后官做到晋的藩理,在全通甫的十一代时生全,由解元出身,进而被录到翰林院供职,后来的子孙中有官任开封教谕,而后又调任宁陵教谕的,有拔贡全铃梦任柘城教谕的,有岁进士全铉节任获嘉县教谕的,有岁进士全慎,以及其他进恩贡、拔贡、岁贡、代贡的,代代都有,而为庠生、增生、监生的更为接连不断,我们姓全的从古流传到现在,也实属于淅川县内的一大名族。
考我全氏旧有祠堂二所,原系前明万历年间,丁酉解元,(戊戌年中进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观工部政,全王遂,用自己的钱财所创建的)地址在本城小东街,即今师范学堂门首。(地址在本城小东街,即现今师范学校的门前)明末兵变, (明朝末年发生战乱),将房宇焚毁,(把祠堂的房屋烧坏了)迄今三百余年,未曾重修。(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不曾重修)因后被河患,全氏子孙四方离处(是由于后来遭到丹江洪水之灾,我姓全的子孙,逃离四方居住)未便合集商议之故耳。(未能再会集在一起商量重修祠堂之事的缘故罢了)兹者,有老二门友质之后,即始祖讳通甫十九代孙名耿光者,(现在,有老二门友质的后代,即我们的始祖全通甫第十九孙子名叫耿光的) 忽发穷河之念,以溯其源。(忽然想到要追根求源,拜祖祭宗)由省着堂侄瑞清归郡,纠约合族多人到场商议(由省城派遣他的堂侄瑞清回到家乡,招集全族多人到场商量)使各鼓力以成重修之事。(让各自都尽管心竭力来促成重修祠堂一事)时旧祠地址业被 学堂大门及两耳墙占碍,(当时,旧祠堂的地址已被 学堂大门及两耳墙所妨碍)重为经营,实系不便。(重新修建祠堂,实在是不够方便)现有之后裔景瑞、景顺、泽林及国钧多人愿以公而济公,(现在有全的后代子孙景瑞、景顺、泽林及国钧多人愿意用公众的东西来办好公众的事)商将旧址之地,与学堂交换,移到东关彰善坊挨边,与始祖作建祠之基。(商议将旧祠堂的地,与学校交换,移到东关彰善坊北挨边处,作为给老祖先建祠堂的地基)然建祠要必需款,而需款必设筹办。(但重新建祠堂就得要钱,而所需之钱必须设法筹办)我合族公议商确,(我全族经过商确),除将我族各处老少、祖会停做外,(除了将我族各地的老少祖会停做以外),该处族户又按特别上中下次五等捐派,(每个地方的族户还要按特别、上、中、下、次五等捐派),特别户自三十一亩起至五十亩或百亩以上者,每石稞捐钱两串文,(特别户:从三十一亩到五十亩或百亩以上的户,每吃一石稞捐两串钱)上户自二十一亩起至三十亩,每户捐钱三串,(上等户从二十一亩到三十亩,每户捐钱三串)中等户自十一亩起至二十亩,每户捐钱二串。(中等户从十一亩到二十亩,每户捐钱两串钱)下户自一二亩起到十亩,每户捐钱一串文(下等户从一、二亩到十亩,每户捐一串钱)次户无地有人者,每户捐钱五百文。(次等户无地而有劳力者,每户捐钱五百文)因我族棋布罗星,不能合集捐派,(由于我们全氏家庭,居住分散,到处都有,不能集合到一起进行捐派)是以立规定章,布书流传。(因此订立了以上规章,印发传递)每处着族间公正族长一人,(每各地方派行为公正的族长一人)订帐排名,捐收呈交。(建帐按户排名,收捐钱款,上交总处)落成后又作立碑刊名之用(待祠堂建成后,又可作为立碑刻名的依据)我族各管事人等,务存正心,(我族每个管事的人,务必要报以正心)以愤其事、不可营私以肥其己(尽力把这件事做好,不能够借公营私,把捐款装到自己的腰包里)特此印书传知。(专门印发此书,流传给全族各处人都知道)。
民国酉小阳月下浣二十一代孙鉴堂文藻序(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及公元一九三三年农历十月下旬,由渔池全通甫的第二十一代孙全文藻执笔为重修祠堂追仰祖先写下上文而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