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姓对联
“由西至东 风光俱丽; 从早及晚 气象咸和”,这幅对联对覃姓朋友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覃”字的析字联。覃姓是我国常见姓氏之一,其人口总数在中国内地排第175位。相对于其他常见姓氏而言,覃姓还有一独特之处,那就是一字三读音,分别读qin、tan和xun。覃姓有多个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覃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因四千多年前这里有一个覃部落,覃怀因此得名。覃氏也因覃部落和覃怀这个地名而得名,相传其始祖是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能驯服鸟兽为家畜家禽。
覃姓还出自皇覃氏,湖南石门《覃氏族谱》载:“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覃氏本谭姓,避难改”,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封五帝之一颛顼帝的后裔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在今天的山东历城县建立了谭国,并封其国君子爵爵位,因此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当时有一个小国家叫孤竹国,孤竹国消亡之后,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有竹氏人先后被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抵宫。工程竣工后后,周穆王把修筑抵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因此就以谭国而姓谭。春秋时期,谭国消亡,国君谭子逃到了莒(今山东省莒县),谭国的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姓谭。而有竹氏的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在逃往三百多年前故地有褒的途中,将谭字去掉言字边,改姓姓覃。唐朝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中也提到覃姓“本谭氏,避难改覃,又音寻,今岭南多此姓。” 《姓氏考略》中也提到“覃”读xun音,其中引清人张澎说“今蜀中此姓皆音寻。”
覃姓的另一个出处是出自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如南朝梁的覃元先。现在也是壮族中的常见姓。
覃怀曾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区,伯益率领覃怀人跟随大禹治水,从而使覃姓从北方发展到南方,这是覃姓最初的播迁。东汉时,一支覃姓人从陕西迁入湖南,后来发展成为湘西北大族,之后为避祸,这支覃姓大举南迁至广西,发展成为桂北大族。三国时祖籍陕西南郑的曾随诸葛亮南征其后裔播迁于贵州、湖南等地。从南北朝起到宋代,大批覃姓人迁入南方。
明朝覃姓人进入我国的南海明珠海南岛,覃姓入琼始祖为覃公瘐,原籍广西省昌梧县,被特授为上林县主簿,后任乾宁梨兵事,任满回原籍,续弦曾氏,生佛晚,留居琼山县仁政乡禹夏村。
覃姓进入台湾是在明清以后,之后,覃姓开始播迁至海外。
覃姓自得姓后经过数千年的繁衍播迁成为中国当前常见姓氏之一,当然在数千年间覃姓也同其他姓氏一样名人辈出。这从关于覃姓的对联和典故不难看出。“幼本岐嶷 无愧监察真御史;艺工骑射 果书彝常猛将军”一联上联说的是北宋融州(今广西省融安县)人覃光佃,自小便非常聪明,岐嶷的意思就是聪慧。覃光佃博学多才,是北宋开宝年间的进士,授官监察御史,因为弹劾不避权势,被当时人称为真御史。之后又任武骑尉,管理雁州军事,他到任后对贪功、懒惰的将士,依法惩治,后来升任沿边都总管兼劝农使。下联说的是南朝梁南海(治所在今天的广州市)人覃元先, 原籍陕西,原来没有名字,力大过人,善于骑射。南北朝时,南朝齐末战乱中,他招募军队保卫家乡,占据番禹(今广东省广州市),庆州刺史李坚派人劝说他归梁,梁武帝召见他时说:“你应当建功立业,书于彝常(典籍),没有名字怎么能行?”于是取名元先,任东宁州刺史,之后屡立战功,被封为云摩将军。他的后裔都落籍在罗城。
象这样的对联还有许多,如“从政清廉 感德而化;为官公正 庄重不阿”上联指明朝河南知府覃应元,字德芳,嘉靖年间进士。性情和蔼稳重,入仕二十多年,所到之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而闻名,在河南任上,河南全境不严而化,后来官至陕西兵备。 下联指的是北宋代御史中丞覃庆元。“宋代彪彪两进士;南朝炳炳一将军” 上联指北宋开宝年间进士、沿边都总管覃光佃和他的儿子景德年间进士、御史丞覃庆元,父子两人均名重当时。下联指的是南朝梁武帝时名将覃元先。“口授九岁太子;家传各龄儒生”, 上联指明朝太子太傅覃吉,宪宗时,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岁,覃吉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联指的是宋朝国子祭酒覃昌,融州人,治学精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