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乔镇乔家门村的乔氏祠堂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90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笔者借贵报一角,追述一段尘封了68年,发生在我市与上海“八一三”抗战有关的史实,以慰藉在“八一三”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无名抗日先烈的在天之灵,并引起我市有关方面的关注。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著名的淞沪抗战爆发,战斗惨烈,伤亡达到30万人。当时镇江为江苏省省会,市内的江苏医学院(现江苏大学医学院)医疗水平在全国堪称一流。加之京沪铁路穿镇江而过,交通便利,理所当然承担起了为在“八一三”抗战中受伤的将士救治的重任。由于江苏医学院病房有限,众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当时留美回国的胡定安院长奉命在镇江各地物色住房,紧急创办“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他察看发现,当时的石马乡西斛村的段氏祠堂和蒋乔镇乔家门村的乔氏祠堂,因房间多、环境好,均适合改作医院。而“乔氏祠堂”更靠近镇句路,到镇江火车站路程只有“段氏祠堂”的一半,便于伤员接送,最后“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选定“乔氏祠堂”。
 
  乔家门的老百姓,特别是乔氏宗族识大体顾大局,不但同意将供奉祖先的祠堂改作医院,还每家每户出人,承担了从牌湾火车站抬担架、接运伤员的任务,为抗日出了一份力。由于医院救治的都是重伤员,伤员牺牲时有发生,埋葬抗日先烈的工作也由乔家门的百姓承担了。“八一三”先烈的遗体被集中埋葬在现镇句路北侧的大官山。笔者小时候(1956年左右)在大官山上放牛时,还见到一排排整齐的烈士坟墓,极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场景。
 
  由于种种原因,现今不仅改作“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的“乔氏祠堂”已踪迹全无,大官山上“八一三”抗战烈士坟茔也踪影难觅,这段史实在镇江已鲜为人知。但是乔家门一带8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是知道的。笔者出生在乔家门,祖宅就与“乔氏祠堂”对门。我父亲当年参加过后方医院的工作,他生前曾多次向我讲述过那段历史。笔者以为,这些埋葬在蒋乔的为国捐躯的“八一三”抗战烈士,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纪念。在“乔氏祠堂”建立的抗日战争“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也是值得载入地方史册的。丹徒区人民医院乔洪华
 
  调查附记:为详细了解发生在我市的“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这段历史,13日,记者约请了乔洪华先生和乔培浸先生赴乔家门采访。
 
  据介绍,“乔氏祠堂”旧址就是现润州区蒋乔镇政府所在地(图一)。时为前后三进,每进五大间,占地约七亩,建筑宏伟。中进正堂上悬挂有马千里题写的“孝思堂”横匾。祠堂房高柱粗,雕梁画栋,水磨方地砖。1949年解放后,“乔氏祠堂”改为“乔家门中心小学”“蒋乔中心小学”。1958年后改为政府机关―――公社、乡政府、镇政府。记者看到,颇具现代气息的蒋乔镇政府大院,现已看不出一点乔洪华描述的“乔氏祠堂”的影子。
 
  采访时,乔培志、乔显鑫、罗明英等6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68年前,“乔氏祠堂”改作“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的那段历史。
 
  大约是1937年的七八月,天气已很热(当时由于老人们年幼,记不清具体时间)。江苏医学院院长胡定安乘坐的黑色小汽车,经常出入乔家门村,甚为扎眼。后来他们知道是为考察“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地址的。医院地址选定后,“乔氏祠堂”在一两周内就改成了“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可能白天目标明显,伤员一般都是晚上接运。承担接运任务的大多是乔家门的少壮男女,通常要整夜整夜的接运。由于伤员源源不断送来救治,那么大的“乔氏祠堂”也不能容纳了。有的老人说,在这里救治的伤员有上千人,不少是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后来,医院在祠堂的东南侧扩建了15间(也有说20多间)病房,但病房刚安装了门窗,日本鬼子打来了。整个医院连同伤员被迫撤往南京方向。
 
  今年93岁的罗明英(图四)当年就参加了抬担架接运伤员的工作。老人说:真叫可怜呀!抬的伤员有的昏迷不醒;有的少胳膊断腿;有的失了眼睛;有的腹部开了花……痛得不停地喊叫,求人将他杀死。由于伤员实在太多,重伤员在祠堂治疗,经治疗伤情好转的,则转入附近小华山、前巷、蒋家门等村的村民家中疗养。但三四月后医院就撤往南京。连续三夜,她和村里人将伤员从祠堂抬运到牌湾火车站。当时在医院工作的村民乔长喜,就随医院一起撤往南京,后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他的母亲直到去世前还呼唤着:长喜回来呀!
 
  77岁的乔培志那时9岁,在医院撤走后,为上学,他到祠堂内扛回了医院用的一张椅子和一张长条桌。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张椅子,与现在的靠背椅基本一样,颜色为荸荠色,只是椅面制成凹下去的屁股形状,椅子靠背上雕刻的“医政”两个篆体字(见图三)仍然清晰。乔培志说虽然那时他还小,但往事至今天历历在目:几乎每天都有伤员送来救治,而救护的人手不够用,连金山寺的和尚也被调来帮忙。救治无效牺牲的病员,被送到设在祠堂东南角的太平房。死者的安葬由“万字会”统一安置。“万字会”为每位牺牲者都准备了一口棺材,下葬在镇句路北侧的大官山上。有的老人说,埋葬在这里的抗日将士有数百人。这些坟茔与当地的圆形坟墓略有不同,是长方形的。每座坟前立置了一块木牌,上面书有牺牲者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及何时牺牲于何战场等内容。
 
  82岁的乔显鑫告诉记者:医院刚撤走,鬼子就来了。因天气寒冷,鬼子就拆了还没有扩建完工的医院门窗烧火取暖,不然村民的房子就遭殃了。后来鬼子发现了安葬在大官山的这些烈士坟茔,就动用了一辆坦克车从坟墓地开过。用唯心的话说,叫破风水,让这些抗日先烈的灵魂在天国也不得安宁。后来在1972年左右,这里建设机电站。机电站建成后整片墓地便不复存在。乔洪华带着记者察看了原大官山墓地。记者寻不到一丁点墓地的踪迹,只见破旧的房子和长满杂草的菜地(图二)。
 
  乔洪华和其他几位村民反复向记者强调,不管怎么说,在“乔氏祠堂”建立的“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和大官山上埋葬的抗日烈士,为抗日战争做了贡献,在我市的地方史上应有他们的位置。特别是大官山上的抗日烈士,几十年来没有得到后人的纪念和凭吊,是令人悲哀的。几位老人说,这段史实与著名的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及后来的“南京大屠杀”有关,他们还能见证,一旦他们百年之后,这段史实将被真正地尘封了,对镇江、对中国抗战史都是一种遗憾。他们强烈希望,这段历史能引起我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这段史实写入地方史,并建议在蒋乔镇政府大门东外侧设立一块石碑,以纪念“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这段历史。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在大官山和市烈士陵园各立一块无名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牺牲、客葬在大官山的先烈们。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