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氏宗祠

2013年03月27日 | 阅读:1452次 | 关键词:

 400年的祠堂竟保存完好,明末時置辦的木器仍在使用!”3月2日,即墨市博物館專家向記者透露說,最近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他們在劉家莊鎮埠東村發現了仍在使用的喬氏祠堂。記者獲悉,這個祠堂建於明末,對研究明末時期膠東民俗文化有著重大作用。

 
村中老祠堂已400歲
 
 
     3月2日,即墨市博物館的姜保國副館長向記者透露,前幾天,他們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劉家莊鎮的埠東村中間,意外發現一處保存完好的祠堂。3月2日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埠東村這個祠堂進行了探訪。祠堂圍墻用青磚壘成,小瓦鋪蓋的房頂上,安著很多黑泥燒制的獸像,門樓下挂著一塊刻有“喬氏祠堂”字樣的木匾。院子裏立著一個龜駝石碑,碑上刻著“喬”姓氏的來源。在石碑的北面,則立著喬氏祖先喬勤的雕像。
 
     祠堂由3間房子組成,屋裏十分寬敞,房頂是青色小瓦,東西兩端的屋山上也安著獸像。祠堂墻壁也全部用青磚壘成,但這些磚比圍墻上的磚陳舊很多。喬氏祠堂管理委員會主任喬寶良介紹說,據他們喬氏宗譜記載,這個祠堂是明代末年建成的,距今已近400年曆史。中華民國二十年時,祠堂很多地方都已破舊,族人出資進行了修繕。2008年9月,族人又出資13萬元,對房屋進行了維修,並重修了院墻,樹立了龜駝石碑,同時選出7人組成了喬氏祠堂管理委員會。大家充分發揮想像力,確定了祖先喬勤的身高及模樣等特徵,為他雕像紀念。
 
明代木器仍完好無損
 
     記者看到,祠堂的兩扇屋門和窗戶都呈黑色,門窗有些輕微變形,顯得有些“老態龍鍾”。在祠堂正間擺放著兩張供桌,供桌上是一個製作精緻的香閣,這個香閣像現代木頭製作的屏風,不過中間有兩扇門可以打開,頂部還有“屋檐”。供桌的兩側,各擺著一張八仙桌,桌子看上去有些粗糙,桌面上沒有涂油漆顯得有些斑駁,但抽屜仍能自如拉、合,絲毫沒有影響到它們的正常使用。在祠堂的一角,還有兩個大紅燈籠,灰白色的金屬框裏面,鑲嵌著紅色的布料,燈籠看上去已輕微受損。
 
   喬氏祠堂管理委員會保管員喬大爺介紹說,供桌、燈籠及香閣和桌子,都是明代時建造祠堂置辦的,用來祭奠祖先,一代代傳到了現在。這些東西都有400歲“高齡”,並且全部能使用,自己對這些東西就像寶貝一樣,生怕在手裏損壞,沒法向大家交代。喬寶良告訴記者,他們村共有600余戶居民,其中400余戶姓喬。每年臘月廿九祠堂就開放,喬氏族人把家譜挂在香閣上,春節期間來祠堂祭奠祖先,大年初二晚上送年後,祠堂就暫時關閉。每年的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和清明節,祠堂還會對族人開放三次。
 
 堪稱膠東民俗“活化石”
 
 
     在祠堂的檁條上,還挂著兩個常見的圓形大紅燈籠,這和祠堂裏的其他物品形成鮮明對比。在祠堂的院子裏,還有一塊雕刻著“官清民安”的石碑,石碑後面密密麻麻刻滿碑文,喬寶良介紹說,據他們的譜書記載,清朝光緒年間,喬氏一名祖先喬明梁在劉家莊鎮上做生意,添置了2畝土地,卻被人強行搶走,兩家發生了官司。當時的官員明辨是非,幫喬家討回了土地,喬明梁便刻了這塊石碑以示褒揚。2009年,喬寶良在劉家莊鎮政府駐地附近的地下挖出了這塊石碑,碑文和譜書上記載一致。
 
     喬寶良說,這座祠堂歷經400年風雨,曾被當作幼兒園和生產隊辦公室,得以保存至今與喬家歷代人悉心保護分不開。姜保國介紹說,這座祠堂的文化價值,遠比這塊石碑上記載的厚重。膠東地區的祠堂,大多在清朝時被捻軍破壞,現已發現的祠堂,大多是清末重建的。這座祠堂保存完好,並且一直在使用,這在膠東地區十分少見。劉家莊鎮位於大沽河畔,是膠東文化的發祥地,這座祠堂對研究明代膠東民俗文化,有著重大作用,堪稱膠東民俗“活化石”。他們將支援、指導喬家人對其進行保護。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