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宗祠,重现的传统还有多传统
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诞,一场盛大的“观音出游”在佛山市大沥镇平地村举行。三座花轿抬着观音菩萨、三娘圣母、护法韦陀的神像从观音庙出发,游经十多个村庄,最后到达供奉着黄氏族人祖先的平地黄氏大宗祠,在大宗祠外的戏台上,村里的曲艺社连演了四晚的大戏。
传统上,宗祠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公堂”,还担负着红白事的重要仪式,以及建私塾供族人读书的重任。羊城晚报记者在佛山走访宗祠的过程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像平地黄氏大宗祠这样保留传统功能的祠堂并不多见了。更多的祠堂像三水白坭陈氏大宗祠一样,平时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嫁娶时才用作设宴场所,也有的作为当地的文化标志被政府开发为旅游景点。而在村落中,还隐藏着许多小祠堂,被遗弃在文化保护的范畴之外。
传统派
样本:佛山南海大沥平地黄氏大宗祠
特征:族人恢复传统仪式
穿过开满轻纺商铺的街道,尽头就是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平地黄氏大宗祠。清晨,黄氏大宗祠的大门敞开着,几个老人摇着蒲扇坐在门里闲聊。这座大祠堂占地近2000平方米,是三进院落式“镬耳”封火山墙、硬山顶建筑。一进大门是东西对称的两列庑廊,拾阶而上,中堂里排列着古朴的桌椅,再往后是供奉始祖至七世先祖灵牌的后堂,由前座至后座的梁架上均有造工精细的雕刻。后堂之后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植着数株从黄氏故乡浙江龙游移植而来的桂花。
“别看大宗祠现在这样完整,成了省级文保单位,它曾经还是‘危房’。”年逾七十的黄汉威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后,黄氏大宗祠一度成为平地乡政府办公场所,被当作会场、茶楼、仓库等使用。西面的庑廊被完全拆毁,祠堂内的梁柱除了承重柱都被抽走,石狮子也被损坏,后花园更是建了商铺当作市场的一部分。
黄氏大宗祠的修葺始于1994年,足迹走遍内地、香港等地的黄氏族人为此奔走筹集经费。因为祠堂是对称结构,损坏的西面部分可以按照保留的东面部分重修,至1996年初主体修复工程基本完成,耗资约120万元。“不过还是有些地方无法复原,你看这个石狮子的风格就与原来的不同。”黄汉威老人指着扶手上的两只小石狮子说。记者在记录族人捐款情况的石碑上看到,大多数资金都是族人你拿几百、我出几千,积少成多而来的,因此宗祠修复就断断续续地进行,目前仍有地方要修。
黄氏大宗祠西面庑廊的第一间,如今被平地粹华曲艺社当作排练场地。曲艺社成立于2009年12月23日,由当地的粤曲爱好者组成,大宗祠门外还专门新建了大戏台供他们演出。除了曲艺社外,宗祠几乎保留了它的传统功能:婚礼、春祭、冬祭、观音诞……
每年冬至,就是平地黄氏“冬祭”日。据黄汉威介绍,“冬祭”在1949年前数百年从未间断,1949年后就没有进行过,直至2005年,黄氏始祖九百岁诞辰才恢复冬祭。此后每年冬祭,族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身穿礼服(长衫、马褂、卜帽、礼鞋)进大祠堂祭拜先祖灵牌,跪拜祖先后,族人们同享太公分猪肉。“以前的规矩,女人是不能进祠堂的。现在提倡男女平等,妇女同样参加祭拜。”黄汉威向记者展示了去年冬祭后老人们的合影,他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坐在照片的最中央。近年来,每次参加祭拜的黄氏“父老”(60岁以上老人,包括妇女)超百名,筵开超百席。
六月十九观音诞是黄氏大宗祠及周边村落的一次盛大活动。7月26日上午8∶30,观音出游的队伍从观音庙出发,由25位法师领头念经、撒花,他们身后跟着分别举着头牌、竖灯笼、独脚牌、幡旗、庙旗的游行队伍开路,麦边龙狮团的40个小伙儿舞着一条金龙和一条银龙紧随其后,舞龙队的后面就是坐在轿上的观音菩萨、三娘圣母、护法韦陀的三尊神像。游行队伍途经大祠堂,到平地村各个经济社和自然村内停留,供村民设坛焚香礼拜。黄汉威告诉记者,巡游队伍的编排是听取了多位老人的回忆,结合当今实际定下来的。虽然观音出游在平地已有百余年历史,但停办了60多年,见过的老人在世的已经不多,今年是1949年后第二次举行观音出游。
观光派
样本:佛山顺德乐从陈家祠
特征:政府主导建文化博物馆
与多数由族人筹款修建宗祠不同,同样是省级文保单位的顺德乐从陈家祠是由政府设计方案、招标修建的。
乐从陈家祠和广州陈家祠在同一时期由同一批工匠建造,风格上也相似。广州陈家祠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号称“百粤冠祠”;乐从陈家祠也不甘默默无闻,自2007年底起动工修缮,顺德区、镇、村三级拨款,分三期进行,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期的修缮,将在今年年底完工,面向市民开放。
在乐从政府的规划中,陈家祠的所在地沙滘是佛山规划打造的七大特色步行街区之一,陈家祠可以说是这条特色步行街未来的地标之一。修缮完工后的陈家祠做什么用?乐从政府表示,陈家祠内部将打造成珠三角历史文化博物馆,打算和其他的展馆合作,建成一个书画的陈列馆,或者展示名人志士本土人情等,重现珠三角历史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外部建成文化艺术展示平台,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民俗风情活动等。
据乐从当地老人回忆,以前陈氏家族召开会议、婚丧嫁娶等大事,都在陈家祠里举行。尤其是大户人家娶亲,一次婚礼要进行三四天,上千人参加。财力雄厚的人家还会请戏班搭台唱戏,引村民驻足观看。然而这些仪式只存在于老人的回忆中,对于政府招标修建,当地的村民大多表示了支持,盼望陈家祠能够早日修缮完毕。但也有人担心,一旦陈家祠变成了观光旅游景点,就难以恢复宗族仪式,就再也不是陈氏族人的陈家祠了。
放弃派
样本:众多小祠堂
特征:做工厂或沦为赌档
除了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平地黄氏大宗祠,其实在平地曾经还有30多座小型“黄氏祠堂”,里面供奉着黄氏各个分支的先祖。可惜的是,这些“黄氏祠堂”多数被拆,只留下大宗祠墙上地图里的一个个小圆点。
“除了大宗祠,现在还剩3座黄氏祠堂,其中一座已经修好了,另两座曾经被用作工厂或者办公地,现在空置了。”黄汉威带着记者来到其中一座离大宗祠不远的黄氏祠堂。这座祠堂曾经也被当作工厂使用,如今修缮完毕,祠堂的旁边还特别重现了旧时商铺的贩卖窗口;祠堂大门紧锁,里面供奉的牌位上笼统地写着“黄门堂上历代宗亲”,与大祠堂相比缺了不少人气。“这里只有在摆宴席的时候才会开放。”黄汉威无奈地说,“如果开放,很容易成了有些人的赌博场所。”
然而正如黄汉威所担忧的,成为文保单位的大祠堂得到了政府和村民的重视和保护,一些小祠堂却渐渐沦为赌博场所。不论是南海区还是顺德区,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的祠堂不在少数,然而其中有不少打着“康乐中心”的旗号,行着“聚众赌博”之实。
直至2012年4月前,南海区大沥镇凤池社区的曹氏宗祠还是当地最喧哗的聚赌点,2012年3月,凤池社区着手制定了一份“治赌促就业”的村约,参与赌博的村民无法拿到福利和分红,才得以将赌博活动赶出宗祠,曹氏宗祠也恢复成老人们听粤曲的休闲场所。
除了沦为赌博场所的祠堂,更多像黄氏祠堂这样的小祠堂被废弃在村落中,采访过程中,村民们已经说不出关于它们的太多往事。如今其中一些偶尔供婚礼宴席使用,大多数常年大门紧闭,只留下墙上已经褪色的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