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云阳彭氏宗祠
云阳县凤鸣镇黎明村的彭氏宗祠,雄踞在陡峭的岗峦之上,山下小溪潺潺,四周竹木簇拥。
作为渝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地主庄园,彭氏宗祠在当地颇有名气。“地主”的后人彭宁如今是黎明村的村支书,彭氏宗祠晋升“国保”后,他兴奋地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终于派上了大用场。”
清代从湖北逃难而来,后人“发达”后修建祠堂
清乾隆中叶,湖北人彭光奎,因家乡湖北省武昌府大冶县水灾连连,无以为生,又听闻渝东一带富庶无比,便孤身入川。辗转前往云阳后,在一朋友的帮扶下开办了一家酿酒作坊,娶妻生子,而后购得当地刘姓老屋,才得以安居乐业。
后来名噪一时的彭氏宗祠,便是由彭光奎之子彭宗义出资修建。
彭宗义究竟是何许人也?据《民国云阳县志》载:“宗义魁伟通敏、大精心计。迁化居,应时敛散,及身增产四千余石。”云阳县文管所相关人士介绍,彭氏家族到彭宗义时,因其持家有道,家况渐丰,年收入增至四千余石,为其耕种的佃户多达百余家。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家道中兴的彭氏家族遍请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开始修建彭氏宗祠。同治三年(1864年),耗资巨大的彭氏宗祠才基本完工,工期耗时20年。在祠堂开办私塾,家族出了十多个秀才
“这是我祖上修建的老宅,当时气魄恢弘,有15个天井呢!”彭氏第十代传人彭宁指着老宅正门牌坊,有些得意地说。他是黎明村的村支书,20多年来,保护宗祠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
彭氏宗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戏楼、学堂、厢房、天井、箭楼、炮楼、厨房、药房等组成。为了显示宗族实力,彭宗义还不惜花重金聘请名人书写诗文祖训,彭氏宗祠至今还保存着近代渝东著名书画家彭聚星、刘安贞、刘孟伉等的书画篆刻作品20余幅。
“彭宗义虽然读书不多,但承蒙老辈子教诲,对子女的培养也十分注重。”彭宁说。在彭宗义的倡导下,彭氏家族的祠堂内开办了私塾,培育本姓族人及乡邻子女。截止清末科举制取消时,彭氏家族共考取武科举人三人,秀才十余人。
现在,宗祠前面的城墙已不在,壁龛上残留的雕花十分精美。彭宁迈上青石阶梯,抽了一口烟说,“宗祠升级为‘国保’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终于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