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先辈足迹 追忆潘氏辉煌
湖北广水市委党校 潘成忠
退休之后,每年都要抽出一些时间拜访全国各地宗亲。目前我已经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到之处,均受到宗亲们的热情接待。每到一地,我都要与当地宗亲一起去寻觅先辈足迹,追忆潘氏辉煌。在走访活动中,与各地宗亲交流了资料,联络了感情。通过几年来的走访与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潘氏历史之悠久,潘氏文化之灿烂,潘氏精英之众多,潘氏业绩之辉煌,潘氏裔孙之荣耀。
一、访荥阳谒始祖
游历荥阳,拜谒始祖,凭吊先贤,心仪已久。2006年8月22日,终于成行。我与内人及族兄潘成要一行三人,乘汽车到信阳,再乘坐火车到达郑州,然后改乘汽车于当日傍晚到达荥阳县城,23日早晨,我们买好祭祀品之后,荥阳市公安局的宗亲潘建民先生驾车引路,前往荥阳高山镇潘窑村潘氏始祖季孙公墓前凭吊。在季孙公墓前,我们焚烧香纸、燃放鞭炮、叩头礼拜,代表湖北广水潘氏后裔向始祖季孙公致以崇高敬意,祈求始祖的在天之灵永保潘氏家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拜谒潘氏始祖坟墓之后,我曾赋诗一首记述此事。
荥阳谒祖
千里寻宗到荥阳,谒我始祖至坟场。
三叩九拜行祭礼,一片虔诚敬纸香。
远方裔孙访祖乡,潘窑村里话沧桑。
穿越时空三千岁,先贤业绩载谱章。
古老的姓氏典籍记载,河南荥阳是我潘氏的发源地。《元和姓纂》、《广韵》、《姓谱》等姓氏典籍均记载:“周文王后毕公子季孙,食邑于潘,子孙以邑名为氏”,或曰:“周文王子曰毕公高,毕公高子曰季孙,封于潘,因氏焉。”潘氏谱牒资料也记载“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纣,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虞芮质成,江汉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或曰第十五子)毕公名高,相武王伐纣,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毕公幼子名荀,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
先来说说毕公,据史书记载:毕公,姓姬名高,周文王十六子(或曰第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共同辅佐武王伐纣有功,是辅佐周天子的四大贤臣,也是周朝初年的四大名人。武王灭商后,派毕公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因而受到国人称颂。姬高因封於毕地,国人遂称其为毕公高。毕公高生四子:长子万,留於毕地,成为毕姓始祖;次子炳封於魏,是为魏姓的始祖;三子某食采于冯城,成为冯姓的始祖;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於潘,是为潘姓始祖。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等的不满。原纣王之子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周公等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降霍叔为庶人。季孙公在此次平叛中保厘东郊、寸土未失,立了大功。成王四年,周公决定改建和重新调整诸侯国,封潘邑为潘国,季孙公因功被封为荥阳侯,在其国就爵称侯,子孙世袭。季孙公殁后葬于罗汉现脐形的金鼎山。战国时期,潘国被楚国吞并,季孙公的子孙们遂以国为姓,这是潘氏受姓之始,并以季孙为始祖,世代居住在荥阳安仁乡崇仁里。
从我收集到的全国各地潘氏族谱来看,季孙生有八子,即怛公、佶公、居仁公、居杰公、连公、荣公、献公、师厚公。这八大支系的后裔,因历史上的战乱和各种原因,不断的转移迁徙,现在已经遍布海内外。从季孙公受姓到现在已经跨越三千多年的岁月时空。
从以上所列举的谱牒和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潘氏出自姬姓,源于荥阳,季孙公名荀,是为潘氏始祖。潘本为地名,后来季孙公的子孙便以其食邑潘地为姓,所以潘姓是由地名演变而来的。五湖四海的潘氏子孙都在自己祠堂的门楣上或族谱上写着“荥阳世泽”、“根在荥阳”、“源于荥阳”、“荥阳衍派”、“荥阳之光”,为的就是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潘氏之根在河南荥阳。
2007年中秋节,来自全国各省及海外各国的潘氏裔孙近四百人,齐集河南荥阳,共同祭祀潘氏始祖季孙公,并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这是潘氏历史上的一大盛事。我虽因父亲去世,无缘参加此次会议,但我也心领神会,感同身受,也曾赋诗一首,并委托广水参会族人把这首诗带到会议现场,与参会宗亲共同分享欢集一堂的喜悦。
丁亥中秋抒怀
中秋皓月照祖乡,千里赴会集荥阳。
四海宗亲归故里,共庆团圆话沧桑。
拜谒始祖忆潘史,先辈功德自难忘。
愿我后生齐努力,再续辉煌写华章。
2011年5月29日,我应邀参加了在中牟举行的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散会后,我们湖北代表团由潘建民带队,乘大巴来到荥阳潘窑村,参观季孙公新墓碑,又一次拜谒了潘氏始祖季孙公。
作者(右)与潘建民(左)于2006年拜谒季孙公墓
作者(左)与潘明方(右)于2011年拜谒重修后的季孙公墓
二、访中牟祭岳尼
2006年8月24日,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中牟县,前来迎接我们的是中牟大潘庄村的潘小录宗亲。潘小录宗亲首先带我们去游览潘安游乐园。潘安游乐园是中牟大潘庄村花巨资为潘岳建造的陵园,占地一百多亩,园中建有潘安像、潘安碑、潘安墓,还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建筑物。在一个小小县城,为纪念自己的先祖,建有如此之大规模的陵园,实属罕见。
来到潘安墓前,我们焚烧香纸,燃放鞭炮,叩头礼拜,向这位潘氏先贤致以崇高的敬意,以表达我们的敬仰之情。
读大学时,我就了解到潘安与潘尼叔侄二人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合称“两潘”。潘岳与陆机齐名,合称“潘陆”。今天来到潘安故里,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这两位潘氏先贤。
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岳为季孙公第五十世孙。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五载:“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史。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潘岳生於魏主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被害於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年五十四岁。从父潘勖(潘尼之祖父)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潘岳少时即受文学熏陶,总角辩惠,辞藻清艳,里称奇童。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后,潘岳被司空荀勖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令,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不久被免职。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令。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参与“金谷文人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乱,被杀,夷三族。《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并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潘岳少年貌美,风流倜傥,才貌俱佳,被乡里称为神童。他常常一个人挟弹乘车出洛阳道游玩,路上的妇女爱他的容止,都手挽手围着他,往他车子上扔果子,使他满载而归,一时传为美谈。潘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善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他的创作基调独特,悲而不壮,哀而不怨。从艺术形式上看,他的语言华美而明畅,用典浅近,感情真切,动人肺腑。 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梁代钟嵘的《诗品》,将他的诗列为上品,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另据各地潘氏族谱记载:“岳天才俊秀,曾为河阳令,满县种桃,百姓受惠,号为花县,政声擅时。”
潘尼(约250——约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人。潘岳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名。性格恬淡,不喜交游,专心著述。太康间,举秀才。历任尚书郎、著作郎、中书令。永嘉间任太常卿。洛阳被刘聪攻破之前,潘尼携家还乡,中途病卒。《隋书•经籍志》载有“晋太常卿《潘尼集》十卷”,今不存。明人张溥辑有《潘太常集》一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潘岳潘尼叔侄二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大师,影响深远,他们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
2011年5月29日,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在中牟成立,我应邀又一次来到中牟。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前夕在潘安游乐园举行了大型祭祀活动,凭吊先祖潘岳。
2006年访问潘安故里后,我赋诗四首,以示纪念。
游中牟凭吊潘安
其一
车到中牟谒潘安,小录陪我到墓前。
默哀鞠躬致敬意,一片深情吊先贤。
其二
潘岳初迁河阳令,勤理政事与民亲。
遍植桃李号花县,果实累累惠百姓。
其三
文学巨匠潘岳公,幼时聪颖称奇童。
总角辩惠辞藻艳,终生勤敏著作丰。
其四
貎美谁能比潘安,乘车出游路姑恋。
掷花投果示爱意,满载而归成美谈。
作者(前排左四)与内人(前排左三)2011年豫潘文研会成立大会时在潘安陵园合影
2012年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在中牟祭拜潘安
2012年河南潘氏文化研究会在中牟祭拜潘安
三、访开封颂美公
2006年8月24日我们在中牟用过中餐之后,立即乘汽车经过一个小时的颠波之后来到开封。在来开封之前,我曾经打听到一个叫潘成河的宗亲,开封市西郊开发区五顷四村152号宅电为0378、3877688。我们打算请潘成河宗亲当我们导游。于是我按照这个电话号码打过去,可是接电话的人说,他不是潘成河,也不认识潘成河。因而我们在没有导游的情况下,来到了潘杨湖。在潘杨湖交接处就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开封龙亭。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龙亭坐北朝南,高踞在台基之上。从地面到大殿有36丈高,代表36天罡;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台阶中间是雕有云龙图案的石阶。登上平台,四周有石栏围绕。大殿是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很壮观。游人登上平台,入殿观看陈列的文物后,多在石栏前眺望开封古城景色。龙亭前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道旁有两个东西对峙的湖,东为潘湖,西为杨湖。
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美公为季孙公第六十九世孙,大名人。少有大志。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
开封曾是我们潘氏先祖潘美为官的地方。我站在碧波荡漾的潘杨湖边,思绪万千。我对所谓的潘杨湖的传说感到非常气愤。请来看看这无稽之谈的传说吧。“东湖为宋朝“太师”潘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是个奸臣,所以,潘家湖的水是混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是个忠臣,所以,杨家湖里的水是清的。”这“清浊之说”没有丝毫根据,没有半点道理,完全是对我们先祖潘美公的肆意侮辱,真叫人哭笑不得,实在令人愤慨。眼前看到的是,潘湖与杨湖没有什么区别,两湖的水一样碧禄、清澈,哪有清浊之别。这“清浊之说”,完全是不良文人的混账逻辑造成的。这种“清浊之说”的混账逻辑实在令人反感。我曾经写诗对这种谬论予以谴责:
荒谬逻辑
杨湖水清澈,潘湖更靓丽。
人道有清浊,混账谬逻辑。
《宋史》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潘美。潘美不是陷害忠良、内通外国的奸臣,而是北宋开国功臣。他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后周的柴氏政权仍然存在。是潘美自告奋勇归朝谕旨,辅赵即位。是潘美单骑赴陕,说服陕帅袁彦,归顺宋太祖,俯首称臣。是潘美平定李重进叛乱,镇抚淮南。是潘美进驻湖南,收拾乱局,安抚蛮獠。是潘美扫灭南汉,擒鋹送京,安定岭表。是潘美进军秦淮,直取南唐,俘获后主,归服宋主。是潘美大战太原,攻灭北汉,统一北方。至此,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基本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北宋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潘美身经百战,每战必胜,为赵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上述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潘美不是历史的罪人,而是历史的功臣。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成了白脸奸臣,究其原因,多半与艺术有关,在小说和戏曲中比比皆是,这种历史的颠倒,是由戏剧的宣传而来,潘美便是如此。由于小说戏曲的读者与观众要比历史书籍的读者多得多,所以久而久之,艺术的潘美代替了历史的潘美。今天我们要用历史事实为潘美洗雪冤屈和耻辱,还潘美本来的历史面目。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拨开不良文人撒下的重重迷雾,让潘美重见天日。
读史有感,特赋诗谴责不良文人及其作品,以抱打不平。
读史感言
拜读宋史潘美传,方知其功高于天。南征北战扫群雄,戎马一生未下鞍。
读罢宋史长喟叹,叹我美公遭诬陷。身背奸名近千载,哭笑不得泪潸然。
斥小说《杨家将》作者
满纸胡言杨家将,褒杨贬潘说荒唐。篡改史实随心欲,颠倒黑白真疯狂。
满纸胡言杨家将,作者信口道雌黄。极尽诬谤之能事,居心不善丧天良。
再斥小说《杨家将》作者
潘美一生百战多,叱咤风云功勋卓。出生入死保大宋,横刀立马战群魔。
树大招风反为祸,木秀于林遭人斫。身后之事岂可料,世事沧桑功全没。
无良文人真龌龊,颠倒黑白巧创作。歪曲篡改拿手戏,尽将污水向美泼。
真假美丑功与过,全由小人来认可。降将可以成正果,功臣竟然背黑锅。
作者夫妇于2012年游览开封龙亭
作者于2012年在开封龙亭潘杨湖堤上
四、访荆坪述仕权
2010年1月1日至2日,我应潘氏宗亲网创办人潘喜辉之邀,到深圳参加潘氏宗亲网创办六周年及元旦茶话会,借此机会,我顺便到惠州市惠东区和广州天河区参观了两个潘氏宗祠后,于1月9日来到长沙,拜访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潘存云宗亲,存云宗亲热情接待我们之后,建议我去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看看,并且打电话把我介绍给了荆坪村的潘中兴宗长。1月10日我与内人乘汽车到达荆坪,受到了潘中兴宗长的热情接待。
根据荆坪《潘氏族谱》记载,季孙公七十八世孙贞周公迁住荆坪,繁衍生息。荆坪古村位于中方县中方镇舞水河西岸,距怀化市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内现有祠堂、古驿道、伏波宫、文昌阁、节孝坊、尚书第、唐代古井、水文碑、龙凤桥、观音阁、五通神庙和旧、新石器时代遗址等20多处古文化遗址。荆坪及舞水河一带,古为南蛮之地,历来为各民族及各部族的杂居之地,民俗文化气息浓厚。流传至今的如酒歌、傩戏、渔鼓、霸王鞭等民俗文化要素吸引着无数游人。荆坪村现已成为湖南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下了船,踏上荆坪渡口,扑面而来的就是潘氏宗祠。它雄镇渡口,睥睨江河,数百年如一日地守望着渡船。推开厚重的大门,我们仿佛打开了通往四百年历史的时间隧道。天井、厢房、殿堂,光线很好,四周透亮。祠堂内的祖宗牌位重重迭迭,最中间的最显眼的就是潘氏始祖季孙公牌位。我与内人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叩头礼拜,以示祭祀。
荆坪最不能忽略的一个废墟就是潘仕权的住宅。沿着窨子屋的墙角,穿过幽深狭长的巷道,拐过一道拱门,就到了潘仕权的故居。故居的规模据说很大,现在只剩下几堵残墙,在他会客的大门至今只保留着“居仁由义”的题额和“随处体认天理,出门如见大宾”的楹联。在荆坪人眼里,潘仕权可是一个大人物。他懂音律、会占卜、掌礼乐、著述颇丰,《四库全书》都收录了他的书目。最值荆坪人津津乐道的是,潘仕权当过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据说,那位在历史上号称"十全武功"的乾隆爷正是在他的启蒙下才开始认真读书的。这样一个小小的传说,荆坪村就一下子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有了某种因缘,潘仕权这个名字是荆坪村的一个魂,是荆坪潘氏后裔引为自豪的人物。
据荆坪老一辈人说,荆坪村原来还有转角楼、德经坊、文昌阁等建筑藏有不少潘仕权读过的书和撰写的书,但历经水火洗劫,已经片纸无存。因为他精通五行八卦,整个荆坪村的建筑布局呈八卦图形,就是他总体设计的。大弄小巷,纵横交错,外人进入荆坪村,如入迷宫。但是潘仕权的价值还不仅限于此,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就是一颗散播文明的种子。在他的精神荫庇之下,再偏远的荆棘草坪、蛮荒野地,文明的种子也能开花结果。在潘仕权生命的最后26年里,他已远离北京城的喧闹,在这还属蛮夷之地的故乡维系和传承文化的薪火,他整理族谱,修葺祠堂,倡建义塾,翻新古井,敦化民风,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一个盛世皇帝的老师,在辅佐乾隆爷治理泱泱大国时如“烹小鲜”,而在自己桑梓之地散播文明时却是何等的不遗余力。
参观完荆坪古村,我忽然诗兴大发,写下此诗,予以纪念。
荆坪古村
潘氏立基舞水边,斗转星移越千年。
尚书世第显尊贵,帝师故居藏美谈。
古朴民宅尤靓丽,雄伟潘祠更壮观。
五通神庙供神灵,关公圣殿祭圣贤。
参天古木发新芽,穿地老井涌甘泉。
人文荟萃传佳话,荆坪胜景入画刊。
作者(右)与潘中兴(左)2010年在荆坪潘氏祠堂前
作者与内人2010年在荆坪千年古井旁
荆坪村千年古树
五、访清河说金莲
2010年5月20日,在访问山东宁津县大曹乡潘氏宗亲之后,宁津宗亲潘世忠自驾小车把我与内人送到河北清河县。清河县黄金庄潘金莲的族裔潘福顺宗亲前来迎接。我们首先参观潘福顺的企业——清河县鑫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在潘福顺宗亲的办公室里,我们翻阅了《清河县黄金庄潘氏世系谱》。接着潘福顺驱车来到清河县城宴请我们一行三人。午宴后, 潘福顺喊来武家那村武大郎的后裔武书常,带领我们参观了武植祠。
要说潘金莲,就不能不先说武大郎,因为潘金莲的命运是与其丈夫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患难夫妻。
施耐庵的《水浒传》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虚构夸张。在所有人物角色中,武大郎和潘金莲几乎是被泼污、扭曲的最典型代表。千百年来这对恩爱的夫妻一直遭受着世人天大的误解,他们一直蒙受着千古奇冤。
那么现实中他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对他们的历史性的误解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出身贫寒,早年聪颖过人,崇文尚武,是典型的封建书生,中年即考中进士。不久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被武家后世称为“老祖奶奶”的潘金莲,即住在距武家那村一点五公里处的黄金庄。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称得上是出身名门。史上的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是一位知书达礼的贤妻良母,并非荡妇。
武大郎的墓碑铭文或许是澄清这些事实的最有力证据: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是现今的武家那村。从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算得上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是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而且“兴利除弊,清廉公明”,算得上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的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伎”,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被流传并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无中生有的编造使得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背负上千载恶名!呜呼哀哉!
那么武潘二人真实面貌为什么会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裔孙武书常等武家后人介绍,这其中另有因由:
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后来等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里突发大火,房屋被烧,家境败落,于是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公差。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也没有提拔他的意思。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便在回乡的路上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而先前武植得罪过的当地恶少西门庆更是与之沆瀣一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乡里,而且版本越来越多。其声誉遂遭受极大损毁。然而等到这位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候他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的回头揭撕自己沿路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得回呢!
后世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可谓是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然而,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无疑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后人施胜辰先生已经代其先人向武潘后人道歉悔过。在参观武植祠时,我看到在武大郎座像后的墙壁上张贴着河北政协委员、漫画家、施耐庵的后裔施胜辰的漫画与诗文。施胜辰先生给武大郎和潘金莲分别造了像,并在他们的造像后分别题了诗文,现在特抄录如下:
在武植造像后的题诗:
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
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
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
在潘金莲造像后的撰文:
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画盗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
岁次癸未仲秋 施胜辰画并记
在参观完武植祠后,我不胜感慨,也步其韵赋诗一首:
武植祠感赋
车到清河话武潘,先看谱牒后座谈。
大郎金莲好儿女,无端蒙冤数百年。
只因水浒瞎编造,穿凿附会施耐庵。
庆幸施家出贤孙,作画题词把帐还。
六、访成都道文华
2010年 5月30日至6月2日,我和内人访问了成都。下榻堂侄潘向荣家。首先我们来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拜会四川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潘唐华、副会长潘启章等宗长。潘唐华宗长设宴款待。午宴后,潘启章宗长当导游,带我们参观了杜甫草堂后,来到成都市正则会计师学院校园内拜谒潘文华墓。
潘启章宗长向我详细地介绍了潘文华将军。
潘文华将军1886年10月出生,字仲三,四川仁寿人。原北京政府植威将军,原国民政府陆军二级上将,是四川民国史上最重要的军政领导人物之一。1909年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川军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等。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教导师师长,1927年任重庆市第一任市长,1935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三军军长,1937年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三军军长出川抗日,后历任第二十五军团军团长,第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重庆行营副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等职。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与刘文辉、邓锡侯两将军联名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潘文华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潘文华将军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塾师人家,6岁丧母,不久父亲又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16岁的潘文华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只身来到省城成都,先当学徒,尔后从军。他以一种超人的吃苦精神,练就一身硬功夫,枪法剑术,擒拿格斗,上房越梁,都在全协名列前茅,人称“潘鹞子”。不久,被推荐免试进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早在1908年,潘文华秘密加入同盟会,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9年,川边巴塘发生叛乱,潘文华随军入藏,平定叛乱。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西藏,他与郭元珍等同盟会员率部起义。
抗战爆发后,潘文华毅然率部出川抗日,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三军军长。在著名的广德、泗安战役中,他亲临前线指挥,给不可一世的日军沉重打击。周恩来高度评价“广泗一战,举世震惊”。
潘文华将军积极抗日,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统战关系,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联系和亲密交往,他特别提出了“团结川康,支援抗战,联合中共,防蒋图存”的政治主张。
在抗日战争时期,潘文华将军曾多次先后同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以及董必武、王若飞、林伯渠、博古等中共领导人亲切会晤,深入交换意见,直接同中共中央建立统战关系。
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一股股反共浪潮,疯狂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时,潘文华将军甘冒风险,以自己在军政中的特殊地位,千方百计地保护了一大批共产党员。
潘文华将军除与中共紧密联系外,还积极支持和参加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潘文华将军不仅是位英勇善战的高级将领,同时也是位善于从政的官员,效忠国家和人民的慈善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重庆举行国共和谈期间,亲切会晤潘文华将军,畅谈国内国际形势,将军利用自己曾八年担任重庆市长的巨大影响,联络和团结各种进步力量,维护了国共两党谈判的良好氛围,使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恣意破坏。
1949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的潘文华将军,为摆脱蒋介石的控制,悄然潜离重庆回到成都。在险象环生、血雨腥风的成都,他立即与刘文辉、邓锡候两将军秘密成立以他们三人为核心的川康两省起义决策指挥机关,联合川康一切反蒋力量,同溃退到成都的蒋介石、张群、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等进行了惊心动魂的殊死较量。他断然拒绝蒋介石送飞机票让他去台湾的要求。
在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指挥下,及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精心运筹,潘文华将军直接同刘文辉、邓锡候两将军聚首彭县龙兴寺,高举义旗,于12月9日联名通电起义。
川康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任命潘文华将军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虽身染重病,但仍然胸怀祖国,心系大西南,积极为大西南平叛剿匪,巩固边防,保卫新生人民政权以及支援抗美援朝献计献策。
1950年10月,潘文华将军因病不幸过早病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务院高度评价潘文华将军“川西起义,有功于人民”。
潘文华将军的一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他饱经磨难,坚韧不拔;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忠厚仁义,虚怀若谷;他战功卓著,却不居功自傲;他身居高位,却朴实无华;他文韬武略,却礼贤下士。在巴蜀将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他不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高尚的德行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为我们后人树起了丰碑。
七、访九江歌潘骞
2011年5月9日至13日,在鄂东南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潘绍屏的陪同下,我与内人一行三人访问了江西九江地区的修水、武宁、瑞昌、星子、庐山海会、九江等县市。在九江每到一地,深感天下潘氏一家亲:到修水受到潘乐联宗亲的热情接待;到武宁受到潘世堂、潘隆庆、潘隆础的热情接待;在瑞昌受到潘熙志潘朝华父子的热情接待;到星子受到潘华生潘水官等宗亲的热情接待;在庐山海会乡受到潘盛龙潘盛贵宗亲的热情接待。
九江位于长江与庐山之间,宋代称为江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战略要地。九江是我潘氏先祖潘骞战斗与生活的地方。据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记载:“潘骞,字国英,妣牛氏,无出,兄美公幼子惟文嗣之。骞从兄征伐有功,以功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公于开宝年间,以武威将军节度使将兵十万,镇守江州。嗣子惟文从之,百姓爱戴之,遂卜江州胜地家焉。骞葬星子县九都观音堂,与夫人合葬。” 阅读族谱后,我曾写下《潘骞颂》以颂扬先祖的功德:
武威节度名潘骞,从兄征伐冲阵前。
率兵十万镇江州,舍生忘死把敌歼。
离别京都守边远,葬身江南不复还。
戎马一生匡宋室,功德铭刻天地间。
考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潘骞嗣子潘惟文跟随养父潘骞来到江西九江,择湓浦而居之后,其后裔一直在江西庐山四周辗转迁徙居住。潘惟文娶张氏,生三子:长曰仁表、次曰仁佑、三曰仁爱。潘仁表,字应祥,承袭祖爵镇守九江,娶王氏,生子璋,璋生善,潘善字仕立,号盘石,殁葬庐山白鹿洞。潘善娶刘氏,生三子:曰源曰浩曰济。潘源同从兄润,奉母携两弟迁武宁治东十里之南皋居焉。源、浩、济三公在南皋建祠修谱,潘源自撰序言,即今之所称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此谱世系表从季孙公一世列至七十五世止。今天,潘骞嗣子潘惟文的后裔已达数十万之众,遍布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
在前文里一再提到南皋这个地方。现在要特地说说南皋。南皋位于江西武宁县的北部山区,这里山高林密,是一个名不见地图的小地方,但这方水土养育了潘惟文的后裔们。这里是我潘氏家族的一片圣土。二十年前,我在翻阅族谱资料时,就知道了南皋。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访问南皋祭奠先祖的打算。二十年后,这一打算才得以实现。
2011年5月10日,武宁宗亲潘世堂及潘隆庆、潘隆熙陪我们到南皋进行了访问,终于见到了我们潘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鄂东南阳新县潘绍屏宗长亲自募集资金,在星子县九都观音堂重修了潘骞公夫妇合葬墓,在武宁南皋重修了始迁南皋的刘太婆墓,以供骞公后裔祭祀。来到南皋,我们在刘太婆墓前焚烧香纸、燃放鞭炮,叩头礼拜,以慰先祖的在天之灵。还亲眼目睹了南皋的沧海桑田以及潘氏宗祠的断垣残壁。时光荏冉,岁月悠悠,令人不胜感叹。
南皋谒祖
武宁山中访南皋,骄阳似火照松涛。
拜谒先祖源浩济,祭祀鞭炮震云霄。
八、访婺源忆逢辰
2011年5月14日至15日,我们离开九江来到了婺源。前来接待我们的是婺源新华书店的潘林女士。我与潘林女士是在网上相识的,是潘氏文化这根纽带把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潘氏宗亲联系在一起的。潘林宗亲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婺源县属徽州管辖,解放后才划归江西。因此到了婺源就能感受到徽派文化的气息,这里“黑瓦白壁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比比皆是,让我们这些未曾见过徽派建筑的荆楚客耳目一新。
2011年5月15日清晨,潘林叫来开出租车的宗亲潘金炎,将我们送至婺源中云镇桃溪坑头村。我们在桃溪参观了太宰读书处、明清徽派房屋、小桥等古建筑。在坑头村潘子述家小憩时,东道主送给我一本桃溪坑头潘氏族谱,我也送给东道主一份潘氏资料,即张居正为桃溪潘氏族谱所写的序言。中午,由桃溪支部书记潘作宏在豸峰村设宴招待。午宴后我们来到桃溪村村委会,潘作宏书记送给我一本《千年文化名村——坑头》,我也回赠一份潘氏资料。下午,潘作宏因事不能陪同。由桃溪村委会干部潘锦源陪同,参观了孔村与豸峰村的潘氏古建筑。在孔村会见了婺源水利局专家潘琪淦宗亲。傍晚,婺源康辉旅行社的潘振华、潘建腾由婺源县城开车来豸峰接我们回到县城。
参观了婺源桃溪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值得潘氏大家族骄傲的地方,因为桃溪潘氏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坑头村,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据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所编修的《纯孝里潘氏世谱》和其他史料记载:福建三山人潘逢辰,潘综公第十八代孙,字吉甫,因黄巢寇乱,避难安徽歙县黄墩,其后,始来婺源,定居桃溪(即坑头村),为桃溪潘氏始迁祖。桃溪的下游孔村、豸峰村由此繁衍。潘逢辰的后裔中有许多骄骄者,在潘氏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谈。
坑头村有“两多”、“两绝”。“两多”中“一多”是自古以来文人仕宦多。村民流传有“进士满街走,秀才多如狗”之说。村谱载:仅明正德至万历年间,该村中进士者就有十一人,任尚书者六人。其中潘璜祖孙三代里出了九位进士,潘璜一人就先后任过吏、刑、工、兵四部尚书的史实,在婺源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村中“尚书故居”曾有对联曰:“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清初,该村潘姓子弟中举者亦有二十余人,但多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当代台湾著名红学家潘重规即该村后裔。 另“一多”是古桥多。至今村中央小溪上历代所建的三十六座半小型石拱桥,蕴涵着一个意味深长的传说——村中共出了三十七位达官,其中三十六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村人允许其各建一桥(谐“轿”音),以示荣耀;而有一位却是花钱捐来的,村人只允许他建半座桥,以警后人。“两绝”中“一绝”是村中以一口据说是吕洞宾所掘老井的泉水,酿制而成的“老水酒”,谱载明代宰相严嵩酷爱饮用。“二绝”是村民引溪中活水入宅放养的“冷水塘鱼”,鲜嫩味美而又可入药。此外,坑头村还有千年牡丹、“太宰读书处”以及“桃溪八景”等。
桃溪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中部,属龙山乡管辖,途经豸峰和孔村两个自然村,距县城30公里左右。对外交通坑头村——孔村——豸峰村18里为简易公路,豸峰至中云镇为水泥路,中云镇的公路往西通向中国瓷都——景德镇,往东北则连接著名旅游区——黄山。
桃溪潘氏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为婺源《潘氏族谱》撰写了序言。张居正在序言中回顾了潘氏的辉煌历史,列举了桃溪潘氏众多的为官者,还讲述了自己为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撰写序言的原因。张居正在《序言》中说“今子温以知鹤庆军民府事家居,欲克成其事,以先君襄毅公故,越数千里,走价京师,恳余序。嗟夫,余之有负于公多矣。余髫年未第时,以先茔为仇家所讼,公适督木,余荆州一见,辄试而奇之,力为之解,故余得保先人邱垄,皆公之德也。余少仕时,窃欲假缘,携一觞浇宿草,吊公于九原之下,今老矣,弗能也,适子温以序谱见属,余重有感而为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张居正为婺源桃溪潘氏撰写《序言》实为罕见,这是我潘氏的无限荣光与骄傲。
桃溪的坑头村,历史悠久,建村已经一千多年,十八里桃溪,青山环绕,流水潺潺,苍林翠竹,葱笼蔽天,被誉为“世外桃园”,难怪有旅游者参观桃溪村后说“泰山归来不看岳,婺源归来不看村”。桃溪潘氏子孙热爱自己的家乡,其中潘永祥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潘永祥土生土长的坑头人,从小就深受婺源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对家乡坑头充满着关爱之情。退休后,潘永祥先生多方收集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整理编撰,几经修改,历经一年多写成《千年文化名村——坑头》一书。当桃溪村支部书记潘作宏把《千年文化名村——坑头》赠送给我时,对潘永祥宗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中国能为一个小小村庄编写史书的,可谓凤毛麟角,极其少见。
咏婺源桃溪潘氏
婺源桃溪如画图,依山傍水筑徽庐。
清凉甘泉润山民,深厚沃土育潘族。
一门考中九进士,六部擢用四尚书。
名人辈出闻遐迩,文韬武略皆佩服。
桃溪潘氏赞
桃溪潘氏三村庄,人文荟萃铸辉煌。
进士秀才遍乡里,朝臣疆吏满国邦。
作者2011年在桃溪坑头村太宰读书外
潘林在坑头村的功名桥下(三十七座桥之一)
作者在桃溪孔村
桃溪孔村通奉大夫晋三公祠
通奉大夫晋三公祠砖雕
通奉大夫晋三公祠内的雕梁画栋
作者(右)与潘锦源(左)2011年在孔村
九、访湖州赞综驯
2011年5月22日下午,我们从杭州乘火车到长兴已是傍晚时分,下火车后转乘公交车到达浙江湖州。湖州宗亲潘安芳驾车前来迎接,下榻湖州宾馆。在此我赋诗一首赠给潘安芳:
车到湖州风雨狂,路灯闪烁行人藏。
东道迎宾候伞下,情深意厚潘安芳。
潘安芳送给我一本《大河安澜——潘季驯传》,我回赠潘安芳一本《纯孝里世谱》。
2011年5月23日,潘安芳驾车送我们到潘季驯故里外溪村参观访问。驱车途中复印了大量潘氏资料送给潘安芳。在外溪村潘轶群家里查阅了他们从上海图书馆复印的《纯孝里世谱》,我也把收藏的《纯孝里世谱》赠给了潘轶群。嗣后,潘安芳带我们来到升山三墩村,拜谒了在文革中已经被破坏的潘季驯墓。潘轶群招待午餐,午餐后参观节孝牌坊。
潘安芳宗亲告诉我,湖州外溪村,就是历史上的乌程纯孝里。说到乌程纯孝里,我并不陌生。因为二十年前,我就收集到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驯编修的《纯孝里世谱》,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所以当潘安芳说起纯孝里,我是非常熟悉这个地名的。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乌程纯孝里这个地名就只能在史册中看到。
根据潘季驯的《纯孝里世谱》记载,纯孝里一世祖为潘综,標(骠)公之子,字汝理,宋元嘉四年诏旌纯孝里。这里所说的潘综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的潘综。据《宋书•孝义传》载:潘综,吴兴乌程人也。孙恩之乱,妖党攻破村邑,综与父骠共走避贼。骠年老行迟,贼转逼,骠语综:“我不能去,汝走可脱,幸勿俱死。”骠困乏坐地,综迎贼叩头曰:“父年老,乞赐生命。”贼至,骠亦请贼曰:“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贼因斫骠,综抱父于腹下,贼斫综头面,凡四创,综当时闷绝。有一贼从傍来,相谓曰:“卿欲举大事,此儿以死救父,云何可杀。杀孝子不祥。”贼良久乃止,父子并得免。古史,综乡人秘书监丘继祖、廷尉沈赤黔以综异行,廉补左民令史,除遂昌长,岁满还家。太守王韶之临郡,发教曰:“前被符,孝廉之选,必审其人,虽四科难该,文质寡备,必能孝义迈俗,拔萃著闻者,便足以显应明敭,允将符旨。乌程潘综守死孝道,全亲济难。乌程吴逵义行纯至,列坟成行。咸精诚内淳,休声外著,可并察孝廉,并列上州台,陈其行迹。”元嘉四年,有司奏改其里为纯孝里,蠲租三世。皇上将其所居住的村子命名为纯孝里。潘综孝行感人至深,堪为楷模。
潘综孝行感天
潘综美名传古今,孝行感天化国人。
路遇乱匪相加害,以身全父动匪心。
潘安芳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为之骄傲的先祖潘季驯。《纯孝里世谱》记载,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综公第三十八代孙。明朝湖州府乌程县人(今属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生于1521年四月二十三日(5月28日),死于1595年四月十二日(5月20日)。 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九江推官,后升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四十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寻以丁忧去。隆庆四年(1570),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万历四年夏再起,巡抚江西。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六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八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十一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潘季驯的一生中,4次治理黄河,历时近10年,一次又一次的治黄实践,使他从一个对黄河和河工技术一无所知的人,逐步磨练成一位治河专家。如果说他首任河官初识水性,二任河官则已深知堤防的重要性,三任总理河道时,他形成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四任河官时,潘季驯就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大量的实践,形成了他的治河理论。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既不能离开治黄谈保运,也不能抛开治淮谈治黄。他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隆庆万历之际,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两河归正,沙刷水深,海口大辟”,使黄、淮、运河保持了多年的稳定。著作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
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治黄专家潘季驯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写到此,我对前辈潘季驯先生肃然起敬,特赋诗一首予以纪念:
潘季驯治黄良策
黄河泛滥灾无穷,季驯治理建奇功。
筑堤束水归大海,借水刷沙保畅通。
潘季驯殁后归葬故里,墓于升山三墩村,毁于“文革”,但形迹可辨。这里四水环抱、仅一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意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帽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奠。
潘安芳宗亲告诉我们,潘季驯的陵墓在文革中已遭到破坏。“破四旧”时,其后裔收藏的古籍书画,烧了四天三夜。令人万分痛惜。潘安芳说,现在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去年温总理指示浙江省立即修建潘季驯陵园,以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水利专家。现在潘季驯陵墓的考古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新建陵园的设计图纸已经绘就,建设一个崭新的潘季驯陵园已经指日可待。潘安芳宗亲最后说:潘季驯陵园竣工之日将邀请海内外的潘氏宗亲前来参加落成典礼。
文革中被破坏的潘季驯陵墓
作者(左)与潘轶群(右)2011年在大钱节孝坊前
十、访豫园,叙允端。
2011年5月23日至24日,我们来到上海,跟随络绎不绝的游人参观了外滩和豫园。在阅读豫园门前石碑上的介绍文字时,我意外地发现,豫园原来是我们潘家的私人花园。现在将石碑上介绍豫园的文字全文抄录如下:
“豫园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五九年),原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花园。豫园以设计精巧,布局细腻,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古人誉之为“东南名园冠”。豫园现占地三十余亩,有大假山、玉玲珑、点春堂、得月楼、内园、古戏台等景点。亭阁参差,山石嵯峨,溪流蜿蜒,景色旑旎。豫园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树名木及明清家具、名人字画、泥塑砖雕、匾额楹联等文物珍品,凝聚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
据上海潘氏谱牒记载,潘允端为潘嘉孙的后裔。奉潘嘉孙为一世祖。汉元帝时潘嘉孙官至大中大夫。潘嘉孙后裔潘奎元末为避战乱,从常州迁居上海。潘姓自常州居上海后,衍为大族。明嘉靖年间,潘恩得中进士,后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有两子:潘允端、潘允徵。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今安仁街东的梧桐路、马园弄一带)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其《豫园记》中说:“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公认豫园是“东南名园冠”。 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豫园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作,也是潘氏家园的杰作。特赋短诗以记之。
豫园
沪有孝子潘允端,花费巨资造豫园。
历时廿载始建成,愉悦老亲度晚年。
作者2011年在上海豫园
作者与英国友人在豫园
豫园亭廊
豫园假山
豫园龙墙
十一、访福建表源节
应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和荥阳潘氏泉州宗亲会的邀请,2011年10月3日至10月14日,我访问了福建各地。
福建各地潘氏奉潘源(或称源节、节、字执中)公为入闽始祖。据福建各地的《潘氏族谱》记载,潘源(或曰源节、节),河南光州固始人,曾任东齐太守。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应召为府兵校尉,随陈政将军南下入闽,讨平三十六寨之乱,开漳建治,合五十八姓屯于漳水梁山下火田村,与贼相持三十载,不图于唐景龙三年,竟中贼酋雷万兴、兰奉高的诡计,潘源公与陈元光将军同殉斯难。潘源公曾任司户参军,协助陈政、陈元光父子镇守漳州,治漳有功,多次受勋奖,为忠勇校尉、忠义将,其文韬武略素著,智勇超群,扫荡骜桀,功巨勋烈,南宋高宗绍兴二年,朝廷追念前勋,赠封竭忠辅国昭德将军,列祀陈元光祠内,正室徐夫人亦诰封。葬于泉州南安清源北山潘厝口。潘源公的裔孙遍布世界各地。
福建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6年1月2日成立了福建姓氏源流会潘氏分会、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福建荥阳潘氏宗亲会。是成立潘氏组织最早的省分。同时创办了自己刊物《荥阳潘氏》。到今年已经出版了九期。《荥阳潘氏》是一种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质量上乘、人见人爱的刊物,特别是1——7期合订本《荥阳潘氏》更是惹人喜爱,因而全国各地潘氏宗亲都希望得到它。
2011年10月7日上午,堂弟潘成涛、堂侄潘钟灵父子,陪我一同到福州市塔头路山明水秀小区海峡时报社拜访了潘朝阳宗长。潘朝阳,福建海峡时报社社长,福建荥阳潘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荥阳潘氏》主编。当我们来到潘朝阳宗长的办公室时,一般浓烈的潘氏文化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收集的潘氏谱牒等文化资料摆满了大柜小柜。《荥阳潘氏》堆满各个角落。难能可贵的是,潘朝阳宗长在自己的办公楼内设置了祭祀先祖的“荥阳堂”。“荥阳堂”内金碧辉煌,布满了列祖列宗的神位。我们在“荥阳堂”内焚香祭拜,以表达我们荆楚潘氏宗亲的无限敬意。特赋诗一首赠朝阳:
我来福建访朝阳,朝阳是位好宗长。
尊祖爱族做表率,办公室里设祖堂。
下午,堂侄潘钟灵自驾小车带着全家四口,与我一起直奔潘朝阳宗长的老家福建长乐三溪村,前去参观三溪潘氏宗祠,前来迎接我们的是长乐县三溪村的潘心锭宗亲。当潘心锭宗亲把我们带进祠堂之内时,直觉得这又是一个金碧辉煌的潘氏殿堂,让人耳目一新。长乐三溪人杰地灵,是福建潘氏的娇娇者。
长乐三溪潘氏奉潘纲为三溪一世祖。潘纲,唐刑部郎中,初居南安,因南安盗贼猖獗,语其子孙曰“方今豺狼当道,狐兔塞野,南安非久居之地,我辈当适乐郊。”遂于咸通二年举家迁长乐,爱三溪山水秀丽而居之。初至,乡民犹未知学,潘纲之孙潘肇以儒学名家,造化乡里。潘氏三世登朝,簪缨赫奕。两宋时,问其子孙,登文武进士五十九名,兄弟一朝八进士,祖孙四世五中丞,世称“中丞潘氏”。长乐三溪潘氏一脉创造了潘氏历史上的又一辉煌。今天,长乐三溪潘心诚宗长为福建省前副省长、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霖专门为长乐三溪潘氏宗祠题写了“中丞”的匾额。
长乐三溪潘
长乐三溪潘族旺,宗祠匾牌记端详。
科第蝉联人称颂,中丞世家铸辉煌。
潘心锭
长乐三溪潘心锭,退休回乡不赋闲。
管护宗祠为己任,服务宗亲献晚年。
2011年10月10日,我与堂弟潘成涛乘汽车来到福建永春县,前来永春汽车站迎接我们的是潘炳煌和潘文能两位宗亲。潘文能宗亲自驾小车将我们带到永春达埔镇。永春桃源潘氏宗亲理事会在达埔镇设宴招待,桃源潘氏会长、族长潘中土、理事会理事长潘儒健、副理事长潘才皇、理事潘文能、永春三中校长潘金毅前来作陪。在宴会上我们共叙宗情族谊。
午宴后,我们参观了达埔镇的两个潘氏祠堂。
永春祠堂
车到永春会炳煌,炳煌导我观祠堂。
祠堂大殿挂牌匾,牌匾标志大勋章。
永春达埔潘氏,历史上称为桃源潘氏。其始迁祖为潘银胡,讳世贵,字可业,号致政,世称银胡。相传银胡公善银艺,美须髯,有银胡之称,银胡公为避战乱,于元仁宗皇庆年间,由漳迁泉,后从笋江(浮桥)入永春,是为永春之肇基始祖。
永春有两位宗亲可谓贤达。一位是潘炳煌先生,另一位是潘才皇先生。
潘炳煌先生热爱潘姓,热爱宗族。多年来,他勤于笔耕,在从教之余,坚持业余创作,已经出版诗词集多卷,还有对联、散文选集,著作颇丰。近几年他又推出了吟咏潘氏历代先哲的诗作《荥阳之光》。《荥阳之光》歌颂了自公元前七百年即春秋时代起,至公元二十世纪前晚清时代止我荥阳潘氏历代名人。其历史跨度约2600年。这些人物录自《历代人名大辞典》中的潘姓部分。从潘氏始祖季孙公算起,共有235人,他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的文字记载,给每位潘氏先哲赋诗一首,个别例外。共赋诗245首。
潘炳煌先生完成《荥阳之光》的创作之后,紧接着开始了《桃源世泽》的创作。他首先花了大量的时间披阅桃源(今永春)潘氏族谱一十八卷,然后给桃源潘氏先贤赋诗一首。个别例外,凡781人,赋诗801首。名曰《桃源世泽》。目前《荥阳之光》与《桃源世泽》均结集出版。
以诗歌的形式颂扬列祖列宗,并汇编成册,这在宗族文化中,是首开先例的。在诗词前面附上简介,便于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概况,诗文对照,相得益彰。它对于弘扬祖德,丕振宗风,策励今人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潘炳煌
炳煌撰诗颂祖宗,章句清新韵无穷。
桃源世泽歌祖德,荥阳之光唱宗功。
潘才皇先生是永春的一位企业家。他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他慷慨解囊,捐资一百多万元,创立了永春潘氏助学基金会,并担任基金会的会长。对品学兼优的潘氏学子进行奖赏,予以鼓励。对潘氏寒门学子予以资助,帮助其完成学业。潘才皇先生的善举受到了宗亲们的高度赞扬。真可谓功德无量!特赋诗一首歌才皇:
潘才皇
福建永春潘才皇,捐资助学热心肠。
寒门学子可深造,功德无量自难忘。
2011年10月12日,我们来到泉州参加中华宗亲联谊会的联谊活动。在这次联谊活动中,我们与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世界各国的潘氏宗亲,欢集一堂,共叙宗谊。在泉州期间,我们参观了潘氏和光堂旧址、崇武古城、清源山老君巖、南安潘源节公墓。所到之处,都受到泉州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天下潘姓一家亲。
台湾国民党中常委、立法委员、世界潘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潘维刚女士光临此次泉州会议,对入会宗亲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也给这次泉州会议增添了亮色。
泉州会议最后一天游览南安潘氏圣地,因家中有事,我提前乘飞机回家了,没有参加此项活动。后来听宗亲们说,南安潘氏宗亲对这次活动安排得非常周到细致,当宗亲车队来到南安时之时,三百多潘氏学童夹道欢迎,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宗亲们都感到非常满意。因而我对未能参加此次活动深感遗憾。
泉州集会
其一
金秋十月集泉州,潘氏联谊人众稠。
陆台港澳新马泰,各路宗亲竟风流。
其二
潘氏联谊兴致浓,泉州宗亲喜做东。
宴请观光破巨费,宾至如归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