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公的采地潘邑之谜

季孙公的采地潘邑之谜

2015年01月07日 | 阅读:5422次 | 关键词: 潘氏

查询有关“潘姓”的一些文字资料,可以看出,潘姓源于地名。据《元和姓纂》、《广韵》、《姓谱》等姓氏典籍记载,“周文王后毕公子季孙,食邑于潘,子孙以邑名为氏”,或曰:“周文王子曰毕公高,毕公高子曰季孙,封于潘,因氏焉。”各地《潘氏族谱》也都记载:潘氏始祖季孙公,“食采于潘,因以为姓”。

《元和姓纂》、《广韵》、《姓谱》等姓氏典籍只记载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但没有说潘地位于何处。而现代的姓氏著作,如王大良编著《当代百家姓》、陈明远、汪宗虎主编的《中国姓氏辞典》等,都指出了季孙公的采地“潘”的大致方位。

王大良编著《当代百家姓》(气象出版社20011月出版)记载:“第一支相传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代。西周初年,毕公高被分封在毕国后,又在自己的封国内进一步分封。于是,他的儿子之一季孙便被分封于潘(今陕西北部)。后来,季孙的子孙就以封邑为姓,姓潘。”王大良先生说毕公高在自己的封国即毕国之内封赐季孙公,他还特地加上括号强调:“潘”地在今陕西北部。

陈明远、汪宗虎主编的《中国姓氏辞典》(北京出版社199511月出版)说:潘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古潘国旧址在今陕西省北部,为毕国之附庸。

周宏主编的《中国姓氏寻根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升级版)载:“潘氏最早的一支出自姚姓,先祖是生于姚墟的舜,他建立了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潘地随部落迁移至今陕西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周文王灭潘国后将其封给孙子季伯,姬姓潘国后来迁至河南省固始县。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子民也以潘为姓,成为又一支潘姓(《元和姓纂》)。而最早姚姓潘氏就融入于此支姬姓潘氏。”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主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义达主编的《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月出版)在潘姓的起源与演变中载:“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帝建都,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氏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也有近四千年。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福建潘氏文化研究会主办的《荥阳潘氏》杂志刊载:“潘氏郡系:荥阳郡。按:潘氏出于周文王庶子姬高,受封于毕,(注:杜预云:毕在长安县西北。地理今释:长安属陕西西安府,高即毕公也。)毕公支子季孙,食邑于潘,(注:即今西蜀四川松潘卫是也。)后遂以潘为姓,迨晋时,衍族洛阳而荥阳,潘氏名益著,潘岳其最者也。(注:荥阳,禹贡:荥波既藸是其地也。地理今释:即河南开封府荥阳县也。洛阳亦属河南地,潘岳字安仁,美丰姿,善词赋,每出洛阳道,妇人爱之,皆连手投以佳果,满载而归,又尝为洛阳令,公余植桃李,花开满县,称花县。)此荥阳郡之由名也。(注:荥字从水为是。)竹圃氏述(印章)”

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马世洲先生撰文说“潘姓源于固始”,他说:“潘姓是一个古老、多源的姓氏,河南省固始县是以食采于潘,因以为氏的潘姓祖根地。”马世洲先生特别强调:“潘以封邑为姓,潘国故址在固始。”“固始县,古潘国。”并指出固始的“番国遗址”就是古潘国的所在地。马世洲先生结论是:季孙公的食采之地就是的古“番国”,其地在今天的河南的固始县。河南还有其他几位姓氏研究专家持此观点。

而各地《潘氏族谱》关于潘氏始祖季孙公的食采之地的记载与上述记载截然不同,如:

明万历首辅张居正为徽州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所撰序言记载:“潘氏世宦族也,在在著闻,而婺邑最之,其先姬姓,系周文王第十六子毕公高之三子曰季孙,食采於潘,因氏焉,封荥阳侯,故名潘氏者,皆从荥阳郡。”

明代工部尚书潘季顺主修浙江乌程纯孝里《潘氏世谱》,并亲自撰写序言:“余潘氏世居今汇咀,即元嘉中,诏旌纯孝里也。自武王受命,大封同姓,于是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因以为姓,封荥阳侯,因以为郡。”“余潘氏始封于荥阳之万安乡崇仁里。”

湖北潘正道先生主编的《潘氏合修宗谱湖北区筹备委员会报告书》收集了许多潘氏资料,其中有资料记载:“西伯侯姬姓名昌,生而圣明。事商纣,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虞芮质成,江汉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配圣女姒氏,生子十八人。厥后,第十六子毕公名高,相武王伐纣,奄有天下,大封同姓,于是,毕公幼子季孙名旬,食邑於潘,因以为姓。封荥阳候,因以为郡。”

河南固始“花县堂”《潘氏族谱》记载:“按史云,我祖毕公高,系后稷十五代孙文王昌第十五子,武王发之胞弟也。以商纣无道,武王率师伐之,毕公辅王亟入纣,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纣走,入登鹿台之上,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即亡矣。诸侯尊武王为天子,王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表释以讫,遂罢兵西归,大封功臣,毕公高荥阳侯,所封之地古名中州汴梁,即今河南荥阳有水曰潘水,食采于此,因以为氏,此吾潘氏受姓之由来焉。”

湖北武汉《潘氏族谱》记载:“昔周穆王骑八骏马遍游天下,时税驾荥阳潘邑,怀挽驾至舍,献茶毕,上曰:卿谁之裔欤?怀曰:臣毕公高之四世孙。上曰:毕公高吾文祖之出,与吾同源,遂钦取笔赐其额:岐周同源云。”查江西武宁南皋《潘氏世谱》,“怀”为毕公高第四世孙、季孙公第三世孙。从周穆王“税驾荥阳潘邑,怀挽驾至舍”这句话可以看出,季孙第三世孙潘怀当时还居住在荥阳潘邑。

广西岑溪《潘氏族谱》记载:“季孙讳荀,毕公高第四子,封荥阳侯,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子孙世居荥阳,作潘姓,季孙即潘氏之始祖也。”

湖南岳阳《潘氏族谱》记载:“朔潘氏之源,乃周姬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相武有功,封其四子季孙食采于潘,以地为姓,从而得姓。潘地位于郑州与洛阳之间荥阳郡,故吾族堂名夙称“荥阳堂”。吾潘氏祖先在此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嗣后,支繁派衍,丁众族广,遍布神州,远涉世界各地。”

安徽泾县茂林潘江藻主修的《荥阳潘氏统宗谱》记载:“潘氏之先出于周毕公高之第三子季孙公。武王克集大统,大封同姓,公食采于潘,封荥阳侯,号荥阳郡,子孙因以为氏,故潘姓称荥阳,自此始也。”

浙江新安《潘氏宗谱》记载:“季孙毕公第三子,文王孙,武王弟也,又云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三子也高相武王,以功封于毕,封高第三子季孙公袭荥阳侯,食采于潘,因氏焉,居安仁乡崇仁里。”

广东深圳石厦村《潘以德堂族谱》记载:“我族得姓之始祖——季孙公,系黄帝二十一代之孙。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四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世居河南荥阳县安仁乡崇仁里,殁葬金堤山罗汉献脐形。”

笔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支系、不同时代的《潘氏族谱》中的相同记载,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潘氏族谱》也与以上《潘氏族谱》的记载高度一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潘氏族谱》均记载潘氏始祖季孙公系文王之孙、毕公高之子,其食采之地位于河南荥阳。

综合以上所有资料,可以看出,关于毕公高之子季孙公“食采”之地共有五种说法:

一是陕西北部说。陕西北部说的理由是毕公在其封国之内分封其子孙,所以其子季孙公的食采之地在毕国之内,大概方位在陕西北部,但没有指出其在陕西北部的确切具体位置。

二是四川松潘说。此说是竹圃氏提出来的,他在讲到“毕公支子季孙食邑于潘”时,特地在“潘”后加注,“即今西蜀四川松潘卫是也,”但没有讲明理由。我估计这个竹圃氏有点望文生义之嫌。他可能看到“松潘”之中有个“潘”字,因而就断定季孙公“食采于潘”的“潘”就是四川松潘。

三是河南固始说。马世洲先生用来证明“河南固始是潘氏发源地”关键证据是考古发现的文物资料,即在河南固始县城发现了“番国故城遗址”;在固始侯古堆春秋墓中出土了一套编钟九枚;在信阳县北甘岸村出土的三件青铜器。在这些文物上刻着含有“番”、“番子”、“佳番”等字样的铭文。因而他们断定这个“番”字就是“潘”。既然“番”字就是“潘”,那么“番国”就是“潘国”了。于是就断定这个“番国”就是季孙公的食邑,所以固始就是潘氏的发源地。

四是河南荥阳说。此说为全国各地的《潘氏族谱》所记载,而且这种记载都一致指出:季孙公的食采之地在河南荥阳,有的还指出河南荥阳潘水就是季孙公的食采之地。今天的荥阳已经没有“潘水”这条水名了,但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潘”字条,可以查出“潘水”。请看《说文解字》:“淅米汁也,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从水番声,普官切。”潘水已经改名。据荥阳潘建民说,今天的“汜水”可能就是历史上的“潘水”。各地《潘氏族谱》还指出季孙公“封荥阳侯,因以为郡”。有的《潘氏族谱》还更为详细的记载了季孙公在荥阳的居住地和墓葬地在河南荥阳“安仁乡崇仁里,殁葬金堤山罗汉献脐形”。

五是季孙公的采地潘邑流动说。周宏与袁义达二位姓氏研究专家在其著作中给读者描绘了一张季孙公食采之地潘邑流动迁徙路线图:陕西兴平北——洛阳东的潘城——商丘潘侯集——楚国潘乡(今河南固始)。这个资料告诉我们,季孙公的食采之地“潘”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地点。

毕公高之子季孙公的食采之地“潘”,究竟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这又是一个让人不解之谜,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考证、探索。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