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校”——北京二中校长钮小华如是说
“示范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是全面的考察的结果。”北京二中钮小华校长这样理解示范校的前世今生。作为北京“二中”这所北京示范校的领军人,在他看来参考示范校确实不是易事一件。
两重标准塑型
北京“二中”是北京市第二批示范校之一。之所以没能搭上第一批的车,“二中”的后腿拖在了场地上。作为城区里的学校,它有着很多学校共有的“硬伤”,校园面积非常有限,扩建校园难度很大。而校园面积的多少却又直接影响着示范校的两个评委的意见。
在钮小华看来,能否是合格的示范校,不仅评审专家团满意,学生和家长也满意了才算。“扩建校园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示范校’评定的硬件条件,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孩子们确实需要更大的、功能更齐备的校园。”
为此,在教学水平、师资储备上认可度一直不错的“二中”在第一批示范校申请时,却主动放弃了申请的机会。转而在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埋头为学校“增肥”。2001年,众力之下,“增肥”成功的“二中”校园面积终于达到了3万平方米,学校也建起了体育馆、科技楼、新教学楼。“校园功能和面积都实现了预期目标”的二中2001年9月建设刚完成,11月便提出了示范校的申请。果然“高满意度通过”。
积淀得以安身
钮小华把学校发展总结出了一个自己的规律:建章立制、特色突破、全面发展。他坚持认为,今天的“二中”能全面发展,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在特色突破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信息化,到2000年时,校园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对信息化的融合已经到了“很依赖的地步”。教师对互联网和电脑的运用远远超出把文本材料变成电子版的程度。
课程资源是示范校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钮小华把这一评价要素归结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是否有更多选择、尝试,能否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也是一所示范校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二中’2001年申请时已经有40多门选修课,学校有20多个学生社团。”钮校长说:“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教师素质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基础!”钮小华接受采访时又重提了这句老话:“再好的政策、再先进的办学理念,最后都要靠教师去具体实现。”他认为,示范校能示范,根本上取决于整体教师队伍的协调发展、步调一致。“这同样不是一年半载就能磨出来的。”
创新方能立命
“‘示范校’是一道光环,你要做的不是从中分出一丝光芒,而是要为它增添一份光。”这是钮小华招聘新教师时常说的话。北京市关于示范校定期督察的制度更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时刻警醒着示范校的领头人们,示范校发展恰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示范校前的“二中”有24个高中教学班,现在有36个。学生多了,学生的“质量”却被稀释了。示范校的牌子为“二中”带来了更多的学生,也带来了更多的教师。在钮小华看来,这种现象背后蕴涵更多的却是一种责任。如何使 “质量”高低不一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教育就成了一道“必答题”。
与此同时,如何保障新进教师尽快成长?如何让学校为其他兄弟学校创造出更多的鲜活的,切实可行的经验?如何能把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扩大到社区及更广泛的范围去?还有更多的课题等着示范校去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