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 举国欢欣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作品中。”
对于诺贝尔奖,中国人已经许久不曾如此焦虑,近几天,这种焦虑到达一个顶点,其中关于莫言能不能获奖、该不该获奖的争论达到白热化。消息公布,微博上一片祝贺之声——无论对莫言的作品有没有成见,这个时候祝贺莫言,是为一位中国作家获得如此重要的奖项而由衷地感到开心,也是为中国文学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输出渠道而欣慰。
没有哪位获得诺奖的作家不会引起争议,作为获奖者莫言和他的支持者,要平静面对这些争议,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也是不同社会心理、审美标准的呈现。只要批评不是简单的贬低和攻击,日后沉淀下来,对于观察文学形态是有贡献的。
中国文学已经许久没有掀起一场大的讨论。几年前诗人叶匡政提出“文学已死”,算是传播范围比较广的一次文学生存状态之争了。现在莫言获得诺奖,为讨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入口,不但可以从作家、作品入手,更可以延续“文学已死”的话题脉络,来重新考量中国文学的出路。
莫言获得诺奖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会让中国作家增添许多自信。随着文学最好年代的过去,中国作家集体坠入了“写什么,怎么写”的创作困境,读者群大面积流失、纯文学不景气以及优秀作家转行影视业,曾经让人仰视的作家被一再边缘化,文学自卑心理业已形成。莫言获奖,虽不至于一扫笼罩在中国作家头顶上的阴霾,至少会为中国作家带来光亮和希望,激励国内优秀作家更专注于良心写作,重新找回文学的尊严。
其次,莫言获奖会让中国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莫言获奖消息公布后,不少人不约而同地说“明天开始写小说去”,这不能简单解释为调侃,更多的是对文学的尊崇,对文学梦想的重拾。文学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社会生活缺乏文学精神的指引与充实时,空虚就会占领人们的内心。而现在,我们有机会让文学重新活跃起来、美好起来。
在莫言获奖前,他的著作便已经卖断货。获奖后所引发的效应,会扩散到图书出版、媒体传播领域,莫言将有机会成为极畅销作家,这会让那些坚持出版纯文学的出版商感到鼓舞。而近乎于狂欢的媒体传播,将会重新构建文学观念,提高作家地位,改善阅读环境。如果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让日益下降的国民阅读率有所提升的话,无疑善莫大焉。
莫言获奖振奋人心,但要扩散这个诺奖的积极意义,需要作家、媒体、读者等一起发力,帮助文学重新上路,让文学重新成为这个国度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