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尾莫氏点灯礼

2013年03月29日 | 阅读:129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莫氏

福田区原有的十多个行政村,大多是家族聚居形成的。十多个村总共也有十来个家族。几百年来,在这些衬了里流传着一个共间的风俗--“点灯”。点灯,是一项重要的人生礼仪,是家族添丁的庆贺仪式,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贺丁”;也是家族里新添男丁认祖归宗的一种重要仪式。家族里所有的男丁出生后,都必须在次年元宵节举行“点灯”礼,只有在完成“点灯”礼后,才能得到家族的承认,从而被记入《族谱》,成为家族的正式成员。如果不“点灯”,便不能为家族所接纳,不仅不能记入《族谱》,还会被逐出家族。

各村的点灯仪式大体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发展最为成熟、保存最完整而较有代表件的应是沙尾村的莫氏点灯礼。

沙尾位于深圳市中心区--福田区南部,南邻美丽的深圳湾,同香港新界隔海相望。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现有面积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l80余户,570多人。

沙尾村村民以莫、温、粱三姓居多。该村建村于元明时期。几百年来,村民们一直以半农半渔为业。

沙尾莫氏祖籍原为河北钜鹿,故祖祠称为“钜鹿堂”。据清道光年间莫氏二十一世孙莫之御所修《沥源莫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莫宣卿居广东端州,为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状元。北宋时期,其八世孙莫一钜始迁居东莞(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宝安县改名为东莞县),被沙尾莫氏尊为一世祖。传至九世祖莫碧州时,于明洪武乙卯年(公元1375年),出东莞成乡来沙尾定居,成为沙尾莫氏的开基祖。碧州去世后葬于长流水李屋村。后人感其迁居开创之功,在村内建“碧州莫公祠”纪念他。清康熙元年二月,为避免倭寇的抢掠骚扰,朝廷实行清海迁界,派军队强逼沿海居民内迁。沙尾莫氏也只得抛离家园。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新设置新安县后,莫氏子孙几经周折才又陆续回到沙尾。这时,“碧州莫公祠”已经颓败,碧州的墓地也已成为一片荒野。经过多年的重新创业,莫氏家族逐步恢复元气,并于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重建"碧州莫公祠"。

沙尾莫氏点灯习俗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沙尾的莫氏开基祖碧州到沙尾定居时。最初的点灯习俗并不是一项独立的礼仪,而只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因沙尾莫氏经过数代人的辗转迁徙,从河北来到沙尾后,远离故土、远离祖宗。每年春节期间,碧州就会在堂屋里供奉祖宗牌位,带领家人拜祭祖先。其中有一个程序,就是向祖先禀告新添男丁的情况,并抱着新生男丁跪拜祖先,以使新生男丁认祖归宗,不忘故土,不忘祖宗。

碧州去世后,后人在村里建起了“碧州莫公祠”,祭祖仪式移到祠堂举行,新生男丁认祖归宗的仪式也随之移到祠堂。

明末清初,沙尾莫氏人丁兴旺,发展到了4000多人,每年的新生男丁也很多,认祖归宗的仪式花的时间很长,继续附属在祭祖仪式中已难以举行,于是从祭祖仪式中单独分离出来,移到春节后再进行。由于这时己接近元宵节,而元宵是我国传统的灯节,因此把点灯的习俗融进了认祖归宗的仪式中,而形成了点灯礼。

历经了康熙初年的清海迁界后,莫氏后人再度返回沙尾时,祠堂已颓败,祖墓也已成荒野。家族人丁也不如从前兴旺,很多族人流落异乡。因沙尾地处深圳湾畔,南海之滨,村民以半农半渔为业,渔场位于南海北部大亚湾一带海面。海上捕鱼风险较大。村民都信奉洪圣,在村里建有洪圣庙。为了祈求神仙保佑家族平安、子孙繁衍,于是在点灯礼中加进了拜神仙的仪式。举行点灯时要搭一个灯棚,把洪圣爷丶洪圣妈和金童玉女的神像都要迎进灯棚里,接受祭拜。

清同治年间,沙尾莫氏又逐渐兴旺起来,同治癸亥年(1863年),沙尾莫氏族人捐资重建了“碧州莫公祠”。点灯礼,包括开灯、酬丁、圆灯礼也同时移回祠堂举行,而搭建灯棚,在灯棚拜神的仪式也继续保留下来。至此,点灯礼完全发展成熟,并代代传承至今。

点灯仪式在祠堂举行。沙尾村的莫氏洞堂名为“碧州莫公祠”,始建于明朝时期,清朝同治癸亥年重建。解放后,祠堂年久失修,逐渐颓败。近年,莫氏族人共同集资,在原地对祠堂进行了再次重建。重建后的祠堂仍保留了原来的清式风格。祠堂的牌匾、石柱、石阶及部分浮雕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原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整个祠堂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的清式建筑结构。由禾堂坪、前堂、天井、祖堂四部分组成。正面宽10.7米,

进深17.6米,占地面积l84平方米。大门上方一块石匾,上面是“碧州莫公祠”五个金色楷书大字。该匾为清朝同治年间重建时留下的原物。匾上的年款为“大清同治癸亥年八月乙酉日”。门上一副对联,上联为“卿贤留世泽”,下联为“鼎甲旧家声”。进入大门,中间是天井,两旁是左右厢。天井的尽头是三级石阶,踏上石阶,便进入祖堂。祖堂中央一个大香案,香案后面便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神龛。过去,只有家族的男丁才能进入祖堂叩拜祖宗,妇女一律不允许踏上祖堂前的三级石阶。

凡是当年出生,要参加第二年元宵点灯的男丁,都叫做“灯头”。按照莫氏家族的规矩,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灯头才能举行“点幻”仪式。如果那年只有一个灯头,则只能吊“猪仔笼”。

“猪仔笼”是用竹子编成的,形状像一个没有底的大箩筐。这本来就是莫氏族人用来圈猎仔的用具。所以“吊猪仔笼”这种仪式的寓意,就是希望来年莫氏家族新添的男丁不要像今年这样只有一个,而要像下猪仔那样,越下越多。猪仔笼由祠堂负责,在仪式举行前安排人做好。

吊猪仔笼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六早上。地点是在祠堂中。族长、家族中辈分最高的张老、祠堂公、灯头的祖父、父亲都要参加。人们身着长衫,进入祠堂。灯头由祖父或父亲抱着。仪式由族长主持。与点灯相比,吊猪仔笼的仪式较为简单。只是在族长的主持下,在祖宗牌位前点上香烛,众人一齐把猪仔笼吊到祠堂的正粱上,然后由灯头的长辈抱着灯头在祖宗牌位前上香、跪拜就行了。猪仔笼由正月十六挂到正月十九。正月十九把猪仔笼取下后用火烧掉,整个吊猪仔笼的仪式就结束丁。吊完猪仔笼的灯头,等到第二年元宵节,还是要同后来出生的男丁们一起,举行正式的点灯仪式。

点灯仪式非常隆重,时间也比较长,程序较为复杂,分为好几个步骤。

一、开灯

开灯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二之间的一天。具体日子由村里的风水师选定,但不能晚于正月十二日。风水师根据最先出生的那个灯头的生辰八字,来推算确定开灯的吉日。日子确定后,由祠堂负责通知各个灯头家。

开灯之前要先搭一个灯棚。灯棚是用木板搭起来的,长八米,宽四米,高四米,像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木板屋。进门后左右两边的木板上还雕刻有龙风图案和八仙贺寿图。

到了开灯那天,天刚亮,有灯头的人家就要敲起钢锣、打起鼓去村里的“洪圣庙”。60岁以上的老人要穿长衫,将庙里供奉的洪圣爷、洪圣妈和金童玉女的神像请下来,为神像挂红,就是用红布披挂在神像身上,然后迎接到灯棚里,供奉在灯棚上方正中。神像前面安放供桌,摆上大香炉和煎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灯头们由长辈抱着,先到祠堂举行开灯礼。开灯礼按照灯头出生的先后顺序,一家家依次举行。每户人家先把自家的供品摆到供桌上,供品有猪肉、鸡、煎堆、茶、酒和水果。在香炉里插上香烛。这时,由长辈将油灯盏点燃,放进事先被备好的灯笼里。灯笼为八边形的长型灯笼,直径两尺,高三尺。灯笼的八个面都画有图画,画着“仙姬送子”、“五子登料”等图案。然后众人一齐将点亮的灯笼挂到祠堂的正梁上。最后由家人抱着灯头跪拜祖先,一边拜一边敲打铜锣。一般由灯头的父亲负责敲锣。拜三次之后,祠堂的仪式就结束了。接下来再去灯棚拜神。灯棚拜神的仪式跟祠堂基本相同。拜完灯棚回到家里,每家还要在自家房屋的正梁上挂一盏灯。灯的样式同祠堂一样,只是要小些。至此,开灯仪式就完成了。以后每天早晚,灯头的家人还要去祠堂和灯棚上香叩拜,为灯盏加油。灯要一直挂到正月十九,其间一直不能熄灭。

二、抢炮头

这是点灯仪式中的一个庆祝、娱乐活动。时间是正月十五上午,地点在村内的广场上。

村民们用两张八仙桌叠起来,上面再安放一张凳子,把冲天炮立在凳子上,炮头上挂着-个彩头。炮仗被点着后立即冲天而起,只听半空中一声震响,彩头从天而降。村民们一拥上前,争先恐后抢夺彩头。谁抢到彩头,就预承着今年有好兆头,还会获得一份奖品。一共要放九炮。沙尾村莫氏共分为四大房,抢到彩头的房人要在一起聚餐,以示庆贺。今年获得奖品的一房人,明年父会还回同样数量的物品来,作为明年抢炮头的奖品。

三、酬丁札

农历正月十六是举行酬丁礼的日子。这一天要在祠堂门外的广场上举行大盆菜宴。这天下午五点钟左右,在祠堂门外放三声鞭炮,村里的男丁听到三声炮响,就会自动来祠堂赴大盆菜宴,不需另行通知。

制作大盆菜宴的原料有萝卜、芽菇、腐竹、芹菜、猪肉、门膳干、鱿鱼、鸭肉等十五种,每一种原料的重量都根据全村男丁的总人数按每人四两进行计算。由有灯头的人家集体分摊,凑齐后交到祠堂。祠堂要一样样验收过秤,保证一两不差后,安排人制作。制作方法是先将十五种主料分别制作成十五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然后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将十五道菜依次一层层装在个大木盆里,每桌就一盆菜,称做大盆菜宴。

四、圆灯

这是点灯礼的一道重要程序。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日。这天早上,灯头的家人带着灯头来到祠堂,在祖宗牌位前的供桌上摆上大盆菜、煎堆、酒、水果等供品,点燃蜡烛,燃放鞭炮,抱着灯头向祖宗跪拜、上香、进酒,拜完后,再把供品拿到祠堂门外,摆到一张桌上,以同样的方式拜天,拜完天,再拜祠堂大门内的土地神。圆灯仪式结束后,就可以把挂在祠堂和家里的灯笼取下来烧掉。

五、祭龙船

这是点灯礼的最后一道仪式。圆灯礼结束后,族里的男丁要抬着一只龙船,到各家各户去拜。龙船是用竹片和稻草扎成的,5尺多长,2尺来宽。每家每户都要把家里不要的东西扔到船上。拜完后再把龙船拿到海边去烧掉,表示把一年的秽气都送进大海去了。

至此,整个点灯礼的仪式就全部完毕了。第二天,即农历正月二十日,所有灯头人家要到灯棚去送神。大家由族长带领,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将洪圣爷、洪圣妈的神像送回洪圣庙去。然后,在族长主持下,族人要将灯棚拆除,把拆下的木板存放到祠堂里,等到来年点灯时再用。

点灯礼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礼俗活动,在福田地区原有的各个村落中代代传承不衰,已历数百年历史,蕴涵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先人对人类生息繁衍的崇拜与敬畏,具有人类学和民俗学价值。同时,家族、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点灯礼对于增进家族、家庭的和睦,发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区有着一定的作用。由于福田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各个村落、各个家族在港、澳、台及国外定居的人员较多,点灯礼作为纽带,将他们紧密联系起来。至今,在国(境)外定居的人员生育男丁后,有的还要回来到本家族的祠堂点灯、让子女认祖归宗,参加家乡组织的元宵活动,吃传统的大盆菜,这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