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苗氏源流考

2013年05月25日 | 阅读:73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苗氏

明朝迁民曾有“同姓同宗不能迁到一地”的条令,苗启明昆仲难以查考。

龙门村,《郯城地名志》载:“相传唐贞观年间(617-649年)建村。”据传村名有两个来历:一、村北有“禹凿龙门”典故;二、唐朝薛里征东时,在此摆“龙门阵”。

在上古,姓和氏是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在母系社会,从母姓,所以“姓”字从“女”、从“生”。古姓如“姒”、“姬”、“姜”等都以“女”。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一族分为若干散支居各地,各支的特殊称号,就是氏。姓是一生下来就确定了的。氏只有贵族才有。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辨别贵贱的,所以一般平民有名无氏。到了秦代,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进入汉代,姓和氏完全融为一体。

陇西苗氏,《新唐书》考证:苗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为苗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新唐书》记载:苗宗八世孙苗昙,字贵远,为赵柏人(河北唐山)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昙有四子:崇、辨、昭、玑,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崇,字伯祛,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玑为赵郡房。后来,陇西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辽东、江夏、汉中六支,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龙门苗氏宗谱》记载,自明洪武迁徙以来,龙门苗氏又有分支陆续迁到各地居住:沂西东庄、林子、珩头、城东东庄、梅岭齐、英庄、周庄、南马庄、小麦坡、邵庄、重坊、芦柞、新村、后营、现庄、西哨、石桥口、苗圩子、马场、林孟场、苗湖埠、南哨、江苏省东海白石岭、顶湖、彭才村等有据可考的60多个村庄。

《龙门苗氏宗谱》的记录,也有遗漏。前些日子,临沂枣沟头镇孟家村有人找到龙门,称“老辈人说是从龙门迁去的,始祖名讳失传,辈份失传”。动乱年代,也有逃荒出外,久不回乡的,族人就以失踪论述了。

明末清初,龙门村苗氏一支已经发展为40支族。《郯城县志·康熙志》载: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大兵破城,屠之,官长俱杀,绅士吏民十去七八,城之内外共杀数万余人。街衢宅巷,尸相枕藉,残伤孑遗,践尸而行。民伤大半。至十六年正月初三日,大兵营于境内,南自沈马庄沿沭河西北至沂州,上下七十余里相连,五十四营驻扎一十二日,阖境焚掠,伤甚多。又攻破苍山堡,杀死人民男妇万余。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嘘声自西北来,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历经洪水疫灾,人口锐减,龙门村苗氏一支仅剩14支族,许多支族祖脉不传。

清以来,龙门苗氏繁衍生息,逐步枝繁叶茂,二OO三年统计达七千余人。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