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苗长水的革命传奇 

2013年05月27日 | 阅读:87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苗长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沂蒙革命历史”系列中篇小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如“长长流水”般的风格,为人所称道。如今,他又回到了自己所熟悉的那片沂蒙革命老区的土地上,给大家奉献出一部新作――《解放的日子――一个农民家庭的革命传奇》。

  在苗长水的沂蒙文学世界里,比历史和革命更为恒远的是人性,而比人性更为恒远的是生生不息的伟大生命。在这部新作中,他所想要表达的依然还是这样的主题。

  作为革命老区,苗长水的故乡是一块不平凡之地,它经历过无数次战争,见证了革命的艰苦岁月,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故乡和革命历史总是融合在一起的,故乡的历史就是革命的历史,革命历史就是故乡生活的一部分。在写了很多他人的故事之后,苗长水这次将他的笔触转向了自己的家庭,一个有代表性的沂蒙革命老区农民家庭,这个家庭“是民族型的、革命型的,又是文化型的”,以此描绘出解放前后中国革命与生活的历史图景。生动细致的细节、饱含深情的笔触、自然流畅的叙事,使得该作品无论在思想性、现实性,还是在趣味性、可读性方面,在继承以前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对人性美的追求一直是苗长水创作中说不完的话题,但他并不刻意雕饰人性美,他笔下的人性美是民族文化本真状态的自然流淌。他所展示的人性美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所追求的个性与自由,而更多地指向民族传统文化中善、忍、宽容、乐天知命的本性。在这部作品中,《我家那个年代的四个女人》一章,描述了在没有一个男人在家的情况下,我的老奶奶、奶奶与两个姑姑如何在乡村过着辛劳而贫苦的生活,她们几乎承担了所有本应由男人来完成的农活,还要忍受相思挂念之苦。老奶奶高秀英在老爷爷40多岁去世之后,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可以说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奶奶29岁的时候,爷爷苗广顺参加部队,一去就是十年杳无音信,当他们再次联系上时,已是十年之后。奶奶等来等去,等到的结果却是,爷爷转业留在了哈尔滨市,又建立了一个新家,奶奶“失去了精神支柱,她倒了,那怀着思念的心死去了……”

  作为一个革命型的家庭,爷爷苗广顺的形象无疑具有代表性。在爷爷的革命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的细节与真实,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奈与艰辛。爷爷第一次参加抗敌自卫团是为自己的亲人报仇,在一年零二个月之后,却因为受不了政委的批评而开了小差。第二次参加革命目的却是“找地方吃饭要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革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能够过上好日子,或者是报仇。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却在很多作品中复杂化了,而苗长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真实。

  爷爷那一辈人经过革命与奋斗,最后留在了城市。在新的环境中,作为父辈苗得雨、苗得荣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完成了由农民向知识分子的转变,而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苗氏家族的一代又一代人,不仅留在了城市,有的还出国学习和工作。这一切都与中国的那场解放农民的革命有关,正是这场革命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曾经身为农民的家庭的命运。革命中的英雄与烈士固然值得尊敬与怀念,但“我们今天的一切美好,都与烈士母亲们苦咸的酸涩和涌自内心的泪水连在一起……”中国革命的胜利,不只是前方看得见的牺牲与奉献,更多的是后方家庭精神上默默无闻的承担与付出。

  苗长水以前有关沂蒙的作品如一曲曲忧伤而美丽的歌,讲述的是生活的悲剧,这部作品有所改变。但它也不仅仅是表现人性美好的一面,还为我们呈现了生活的困苦无奈与人性的不可知的另一面,这无疑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内涵与意蕴,给人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爷爷苗广顺对奶奶的背叛,父亲苗得雨与福梅爱情的失败,抗击土匪时刘鸣銮的牺牲,抗日中四大的发疯……作品的精神内核将我们引向对人性、生命和民族精神的探寻、追问与思索之中。

  雷达曾以《传统的创化》为题来评论苗长水“沂蒙革命历史”系列中篇小说,认为“他的小说,有意淡化实用性、功利性和娱乐性,大力突现精神性的因素”。对家乡一山一崮、一草一木的熟悉与情感,浸润在他笔下的历史与现实、战争与生活中,孕育出一种绵密细腻、平和冲淡的笔调,幻化出苗氏作品特有的平淡中和之美。经过文坛20多年的摸爬滚打,苗长水在这部新作中继承了这种风格,并将自己多年的生活感悟融入其中,多了一些悲悯情怀,使得这部作品显得厚重而更富韵味。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