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故事之米姓世系考

2013年09月10日 | 阅读:2096次 | 关键词: 米氏

  谈及米姓,可以说是姓鲜人寡。不象孔姓、孟姓、李姓、爱新觉罗姓那样老少皆知、妇幼都晓。如:一张嘴“我是孔子的XXX代玄孙”;一闭嘴“李莲英是我的祖先”。听者都明白。

  有资料显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米姓人口在全国有三十六万之多。遍及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含于汉、回、满、维、哈、蒙等多民族。可以说是:多民族的姓氏大家族。

  史料记载有关米姓的资料不太多,也不系统。散落在不同朝代,不同版本的史、纪、传、书之中。近代、现代的学者们在研究发掘时也是录的多、证的少。但也是功不可没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米姓世系。

  经梳理相关资料,本翁将认为较有价值的再录整理。与关心者、兴趣者共同探求。

  米姓渊源

  一.西域米国人说----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

  二.北方奚族人说----《宋史·米信传》“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

  三.米裔三分水说----《米文辩墓志》“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为王为侯,轩盖不绝”

  四. 源自楚芈姓说----据《姓氏考略》载,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楚国鬻熊、火正后人””

  五.野史鲁人说----“据祖辈口传,湖南、四川米姓的来源是因为大宋与金的战争,宏岩公世袭皇家武职”

  。。。。。。

  以上四正史一野史(暂不考虑其他说法)各依不同的论据,得出各自的结论。

  一.西域米国人说

  昭武九姓论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火寻、戊地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当时九姓国情况各异(其他八国略)

  米国 在片治肯特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片治肯特)。

  与康国关系密切。(康国处昭武九国之中心地位)。

  最初的米国居住在祁连山北面的昭武城

  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 。西迁。

  654年(永徽五年)为大食所破。再度西迁片治肯特城。

  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国君昭武开拙为刺史。(隶属唐之贡国)

  713年(开元初年)向唐朝进献师子、璧、舞筵、胡旋女。

  718年(开元六年)第二次遣唐使者是米国王当时领主迪瓦什蒂奇。

  722年(开元十年)领主迪瓦什蒂奇,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康国代管。

  731年(开元十九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

  744年(天宝二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天宝初,封其君为恭顺王,母可敦郡夫人。”

  760年以后片治肯特被迫废弃。大部分米国人东流,至当时的京兆、河西、河东、(以黄河为界)

  从南北朝(420年)至(760年)计三百多年。由于长期的区域争斗和多次的迁徙,当时的米国人已形成为了一个善骑彪悍的民族。为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骁勇善战之将。

  唐代 米海万

  宋代 米信

  元末明初 米开厣

  。。。 。。。

  人质繁衍论

  《米继芬墓志》(806年)铭文:“其先西域米国人也。代为君长,家不乏贤,祖讳伊□,任本国长史。父讳突骑施,远慕皇化,来于王庭,遐□(质)京师,永通国好。特承恩宠,累践班荣,历任辅国大将军,行左领军卫大将军。公承袭质子,身处禁军,孝以敬亲,忠以奉国。”这是父辈来唐朝的粟特米国使者之子,且继续以质子身份,忠于唐廷。

  米继芬是米国代为君长米伊□之孙,米国使者质子米突骑施之子,公承袭质子。长时间在京兆地区居住。亡于元和初年(806年)。享年92高龄。

  根据米国年鉴推算米突骑施来唐朝为使者质子的年限应为:713年(开元初年)。

  米继芬系长安生,长安长,完全汉化之人。其为贵族特权阶层,繁衍增生,子孙茂盛,“家不乏贤”,“为王为侯,轩盖不绝”。

  米突骑施来唐朝为使者所带随从、佣者;多年来进贡的师子、艺人与唐汉人通婚,造就了一大批汉化混血子孙。

  不少人都成名于唐的中、末期。

  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刘禹锡诗云:“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又云“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唯数米嘉荣”的著名乐师米嘉荣、琵笆师米和父子

  唐代诗人梁补阙所著唐诗【赠米都知】的“供奉三朝四十年”的戏曲艺人 米都知(都知是官名)

  会昌六年(846年)夏州节度使兼东北道招讨使,振武将军 米暨

  后唐同光年 同州刺史 米逢

  后唐天成年邢州节度使 米君立

  后唐长兴年捧圣指挥使 米全

  唐中期名医 米遂,以“明堂经脉”为理著传世之著《明堂论》

  唐代文学家 米放,字长通,辟为江西节度参谋,后召为拾遗,不赴。其诗文多行于世。

  唐僖宗统治时期沙陀三部落 萨葛部首领 米海万

  。。。 。。。

  公元八世纪初,屈底波出任白衣大食呼骆珊总督后。强力推行伊斯兰教。穆斯林“圣战”愈演愈烈。

  中亚地区所谓的穆斯林“圣战”直接指向昭武九姓国。为必免争斗、躲避迫害,昭武九姓国被迫先西迁后东归。

  米国最先从西域向东土,进入黄河流域。在唐中叶以后米姓人大量涌入、繁衍,并逐渐汉化。

  现代学者认为:昭武九姓国均为粟特人,他们是中亚的九个绿洲国家,处在古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世代以经商为生,最初居住在祁连山北面的昭武城。后来昭武城为突厥所破,于是稍稍向西南迁徙,遂有其地。唐初昭武九姓国被迫臣服于西突厥。后为必免争斗、躲避迫害又东进归唐。

  二.北方奚族人说

  米芾年谱论

  《米海岳年谱》记载: “米黻,字元章,后改写芾。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方信孺记云世居太原,后徙襄阳)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是以一作吴人。其先在宋初有勋臣。信,黻五世祖也。父佐,字光辅。”

  陈振孙《书录解题》卷八载南宋米宪所撰米氏谱一卷云:“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勛臣米信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蔡肇所作《米公墓志》云:“公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后徙襄阳。自其高曾以上多以武干官显。父光辅,始亲儒,嗜学。”

  《宋史·米信传》“米信,旧名海进,本奚族,少勇悍,以善射闻。周祖即位,隶护圣军。世宗征高平,以功迁龙捷散都头。太祖总禁兵,以信隶麾下,得给使左右,遂委心焉,改名信,署牙校。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迁直长。…………”

  奚族汉代时居住于北方赤峰地区,后来逐渐向西南迁徙。北齐时奚人已迁到代郡(今山西大同),并深入河套地区。唐代开元年间又有部落五千帐迁到幽州附近,最远时迁到云南。唐末至五代又迁到保为州(今河北诼鹿),遂分为东、西奚。其后皆臣服于契丹,分成十三部。

  而米信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丁亥(928年),“从少勇悍,以善射闻”,遂征入行伍,脱离了族属。所以《宋史》才有米信“本奚族”的记载。

  后晋割幽云十六州又重新隶属于契丹时 《宋史》记载: “时信族属多在塞外,会其兄子全自朔州奋身来归,召见,俾乘传诣代州,伺间迎之其亲属,发劲卒护送之。既而全宿留逾年,边境斥候严,竟不能致。信慷慨叹曰:‘吾闻忠孝不两立,方思以身殉国,安能复顾亲戚哉。’北望号恸,戒子侄勿复言”

  以上米芾这一支族的基本情况:

  以米芾为基点---

  其五世祖 米信(海进) 盖国初勋臣

  其曾祖 (佚名) (武干官显)

  其祖 (佚名) (武干官显)

  其父米佐(光辅) 武卫大将军

  自米芾 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其子米友仁 兵部侍郎

  其孙米宪 奉直大夫

  可查居籍----

  米信族属多居塞外 、朔州、代郡等地

  米芾世居太原;后徙襄阳;定居润州。

  由以上史学资料逻辑分析

  米芾这一支族米姓属于北方奚族其可能性很大。

  但史料载:米信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丁亥(928年),“从少勇悍,以善射闻”。

  此年间是唐末时期,正是长安米氏姓族人丁发达迅速扩展之时,也是米国760年后弃国东进一百多年来完成本土化之时。当时北方各民族“合久分;分久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之米信以远无据可考,很难定论。

  三.米裔三分水说

  《米文辩墓志》论

  近期,邯郸市大名县发现一座唐代古墓,该墓的墓志保存较为完整,墓志铭记载的大名县唐代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该墓志铭的书法更是独具风格。该墓所葬的是唐代的魏博节度使,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银表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米文辩。

  《米文辩墓志》铭文;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为王为侯,轩盖不绝,至于王父品秩,家谍备诸。公讳文辩,即其后也。大父讳梓,皇宁远将军、河东中军将、上柱国。烈考讳珍宝,皇魏博节度诸使、马军都知兵马使兼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食邑三百户。公不坠弓裘,心存节义,德惟深厚,性乃端庄,以孝悌克全,起家从职。长庆初祀,署排衙将。公眈眈虎视,所向风生,迁亲事将,名光盛府,职近麾幢;使於四方,无失君命。大和中,授节度衙前虞候。出为巡按,非道不行,俾问贪残,鉴同秋水。转山河将,安人说剑,细柳尘清,洞晓机筹,宜当外御,迁贝州临清镇遏都虞候兼将,关河肃静,屏息欺邪,门绝屈词,案无停牍。转武城镇遏都虞候兼将,路当津要,美誉使闻,追署左前冲副兵马使兼将。时潞镇不庭,今相国盖代威名,奉天明命,剪除凶丑。公利战行权,授左前冲都知兵马使,匡君为国,巨显输诚。回戈大名,忧勤可拔,署左亲事、马步厢虞候,兼节度押衙、又营在府西坊征马及駞坊骡坊事。以公忠克佐,善政名彰,大中元年领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累奏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加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於戏,绣衣骢马,才见荣门,大限未期,奄然休息。时大中二年二月廿二日,享年五十有五,灵舆远复,宫殡故国。夫人扶风马氏,坤资懿淑,神与惠和,哀申未亡,昼哭仪帐。有四子,长存遇,登仕郎、试左武卫骑曹参军、经略副使;仲存简,宣德郎、试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节度要籍、兼词令官。并忠贞早著,孝悌为心,文武艺周,遂居名职。季存实,幼曰存贤,皆学习礼经,以期乡秀。并哀容扶杖,丧事力营,尽家有无,非亏古制龟筮。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一日竁于府西北一十五里贵乡县通济乡窦村之原

  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唐朝初年来中国的米姓人不像本地人一样拥有社会性的族群,职业特点比较单一,血缘关系不紧密,不可能很快形成大规模定居聚落,主要居住地遍布河西、河东。一百多年来这么多米国人760年后弃国东进旅居中国各地不应该只形成一个郡望。虽然米国不大人数不多,定居中国也不可能只有西安一支。应该是陆续而缓慢的移民。

  《米文辩墓志》就说明晚唐时期米文辩的家族已经是三支米姓之一,特别是指出三支米姓“胤起河东”。唐朝的河东地区是相对于甘肃新疆河西走廊的而言,指的就是今天黄河以西的宁夏陕西山西地区,这就意味着当时米姓人居聚的地不限于西安。而是广大的河东地区,后来到宋史记载原州(宁夏固原)通判米璞世代居住陕西省铜川,米芾世居山西太原也相互印证。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世袭质子米继芬是居住在西安。

  《米文辩墓志》所提到米文辩家族成员均为魏博节帅武将

  魏博 古地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

  唐肃宗乾元初,魏州寻置魏博节度,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亦曰天雄军。建中三年,田悦拒命,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

  米氏家族是安史之乱后从河东迁到河北的,“大父讳梓,皇封宁远将军、河东中军将、上柱国。烈考讳珍宝,皇魏博节度诸使、马军都知兵马使兼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食邑三百户”。

  米文辩自长庆初年开始效力魏博军中,其时正是史宪诚开始节度魏博之际。大和中,为何进滔任节帅之时,米文辩任节度衙前虞候。

  梳理之后可以清楚米文辩这一支米姓的脉络。

  以米文辩为基点

  其大伯父米梓皇封宁远将军、河东中军将、上柱国

  其父米珍宝皇封魏博节度诸使、马军都知兵马使兼将、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食邑三百户

  自米文辩领步军左厢都知兵马使,兼节度押衙,累奏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监察御史、加殿中侍御史,又迁侍御史

  其长子米存遇,登仕郎、试左武卫骑曹参军、经略副使

  其次子米存简,宣德郎、试左金吾卫兵曹参军、节度要籍、兼词令官

  三子米存实(米文辩奄然休息时 学习礼经,以期乡秀)

  四子米存贤(米文辩奄然休息时 学习礼经,以期乡秀)

  《米文辩墓志》:“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为王为侯,轩盖不绝”

  推论“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应指河西米姓、河东米姓、 河北米姓三大源流。

  “因官食菜,胤起河东”应指米姓后世靠入仕做官生活的多出于河东一支。

  四. 源自楚芈姓说

  宋米芾自称论

  据《姓氏考略》载,宋米芾自称是“楚国鬻熊、火正后人”。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楚国鬻熊、火正后人”是指中国始祖黄帝的后代。

  米芾天性,癫狂不羁,游戏人称,不足深信。

  五.野史鲁人说

  湘川米姓论

  “据祖辈口传,湖南、四川米姓的来源是因为大宋与金的战争,宏岩公世袭皇家武职有三子:维雅、维简、维泽,皆在军中任职,国家有难,三位将军南征北战,兄弟连心,战至湖南境内时候,遇劲敌兵败,无法班师凯旋,回去皇帝会问罪无疑,遂解散部属,各自归隐。于是,老大回山东祖籍曲埠,老二西走四川,老三留脉湖南辰溪龙头俺,且留有祖训:“学养耕读,世不为官”专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一怕官府追究,二要留住血脉。”

  1944年在(新化)发现《米氏族谱》序称:“一世祖洪崖,子万勇,生维简、维则、维雅、维吉,简,金紫光禄大夫;则和吉,司马尚书;雅,银青荣禄大夫。宋宣和二年(1121),昆仲四人奉旨征洪州皮林洞蛮而遭全军覆没。脱逃后,为避朝廷降罪,便各奔东西。维简回山东曲阜(今山东济宁市东北部)原籍;维吉奔陕西,维则走豫章。仅维雅落籍辰溪,卜居龙头庵田中心,后迁砖瓦坪。其裔孙朝虎,明洪武元年(1368)由辰溪择居新化田坪米家崖,生福、禄、寿三子。寿生正祖、正宗、正功,开三房,派衍新化各地。”

  经梳理可知

  以米维雅为基点

  其祖 米洪崖 敬为一世祖 世袭皇家武职

  其父米万勇(生有四子)

  其长兄米维简金紫光禄大夫

  其二兄米维则司马尚书

  自 米维雅 银青光禄大夫

  其四弟米维吉司马尚书

  其子(佚名)

  其孙米朝虎

  其曾孙 福、禄、寿

  其玄孙 正祖、正宗、正功

  兵败之后米维雅脉留湖南辰溪龙头庵。后迁砖瓦坪。明洪武元年(1368)其裔孙朝虎由辰溪择居新化田坪米家崖。派生繁衍新化各地。

  据此可看出湘川米姓论应隶属于河北渊源支。

  河北渊源支遍于河北大名府周边及东北方。兼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中、北部。(山东曲阜(今山东济宁市东北部))被辖在内。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