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门洪学:再回“梦开始的地方”

2013年09月04日 | 阅读:1708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208医院于1968年年底率先成立了专门治疗小儿麻痹症的机构——626医疗队,该医疗队有200多名医护人员。在626医疗队存在的14年里,在这里接受过精心治疗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多达10多万人次。208医院的626医疗队住院部原址今年7月底就要动工拆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曾经在这里治疗的患者为此来到了长春,以“梦开始的地方”为主题,举办了“同谢军医恩,共叙患友情”的活动。

  他们想要最后再看一眼,改变他们命运,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重获新生的“梦开始的地方”。25日16时许,记者来到了西广场附近的一家酒店。曾经接受过治疗的小儿麻痹症受益者和626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相拥在一起,诉说起当年的往事。

  “626亲情家园群”

  QQ群成了大家联系的纽带

  在酒店中,记者见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

  长春的韩亚珍和图们的陈丽春是626医疗队的病友,住院期间,她们互相帮助、鼓励、安慰,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们至今无法忘怀住院的那段岁月。

  广东佛山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汤桂萍特意乘坐火车来到长春。

  58岁的孟庆杰曾在626医疗队治疗,1969年,13岁的她来到626医疗队,经过8年的穿羊肠线手术治疗和两年的恢复治疗,小儿麻痹症被治愈了,圆了她的入伍和上大学的梦。

  你来了,我来了,80位曾经在这个医疗队治疗过的患者都来了。此次活动受益者来自全国各地,有黑龙江齐齐哈尔、广东佛山、江西南昌等地。究竟是什么维系起了大家的联系?他们告诉记者,维系起大家联系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这个医疗队的记忆,另一方面是大家在网上进行了交流,他们建立了“626亲情家园QQ群”。这个活动就是通过这个QQ群发起的,也是通过QQ群进行了组织。

  大家共同的恩人

  今年90岁的老医生来了

  在大家聚会的现场,80位病友见到了他们共同的恩人,这就是今年90岁的门洪学主任,他现在享受国务院津贴。

  当年为了骨延长手术早获成功,门洪学自己先喝配制的中草药剂,严重中毒,昏迷不醒。在抢救过程中,还念念不忘他为小儿麻痹症患者研究的科研成果,很多军医及卫生员们为了一种新型穴位结扎,都在灯下钻研,在自己身体上做试验。

  张振龙老人今年70岁,是626医疗队的医生,为很多小儿麻痹症患者开刀做过手术。他回忆起当年的一些事情,1968年,208医院成功治愈了一位瘫痪的残疾人。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来就诊。“626对小儿麻痹症患者是一个难忘和幸福的日子,他们在这里治好病后,获得了幸福的生活。”45年的时光,张振龙老人已经耳聋了,但是他思路非常清晰,他甚至还能叫出来这80位患者中一些人的名字。

  本报助力

  找到照顾过自己的“唐叔叔”

  丁宝明女士现住北京,曾在1975年来到626医疗队,对这里的医务人员有着特殊的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不能忘记父亲丁孝石的同学唐玉文在住院时对自己的照顾。今年4月,丁宝明找到了本报记者,想要寻找当年曾经照顾过自己的“唐叔叔”。通过本报报道,唐玉文老人找到了。

  丁孝石老人已病故,为了完成父亲找到唐玉文的愿望,在得知唐玉文老人被找到的消息之后,丁宝明驱车从北京来到长春与唐玉文老人见面。虽然38年未谋面,他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他们亲切相拥,彼此询问生活近况,诉说着当年的事,场面令人动容。

  “这次我是和母亲、丈夫、侄女一起来的,我们昨天上午从北京出发,经过两天的车程才赶到长春,一直期盼着今天相见的场景。我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和唐叔叔38年没见面了,十分想念他,在这里住院时,唐叔叔一家给予了我很多照顾,使我至今难忘。”丁宝明告诉记者。

  相隔37年

  小姐妹依旧保持当年的情感

  “王姐!”“伏秋萍!”两个女人喊着对方的名字,抱在一起,激动得哭了起来。她们是王丽华和伏秋萍,曾经是626医疗队的病友,已经37年没有见面了。

  两个人亲密地靠在一起,互相为对方擦着眼泪。“我们都是1976年来到626医疗队的,当年我们住一个病房,王姐比我年纪大,经常照顾我,帮我打饭、打水、冲牛奶,我们就像亲姐妹一样。那时候的感情让我一辈子也难忘。”伏秋萍说。

  王丽华说:“我6岁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不会动,每走一步都要压一压腿,本以为这辈子都要这样了,是626医疗队让我重获新生,治疗后我扔掉了拐杖。我是牡丹江人,伏秋萍家在齐齐哈尔,自从出院后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也就没再见过面。最近一段时间,我通过网络找到了伏秋萍。当她拨通我的电话后,我就感觉像是做梦一样,37年前的往事全都涌现出来。后来,我们又在网上视频,双方对着电脑眼泪汪汪的。我们病友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连家人都取代不了的。今天晚上,我们两人住一个房间,肯定会聊通宵。”

  忘不了唐山地震岁月

  那24小时陪伴我的女护士

  来自大庆的崔为国今年57岁,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特别爽朗的人。崔为国坐在沙发上,旁边放着他的双拐。“当年经过治疗,我走路时已经不用拄拐了,现在岁数大了,也胖了,没有以前灵活,担心摔着,这才又拄上拐了。”崔为国说。

  崔为国从1969年开始到626医疗队跑门诊,1976年入院,经过一年的治疗右腿情况好转。“我手术的那一天是1976年7月28日,也就是唐山大地震那天。当时长春也有震感,我手术完躺在病床上就开始担心,万一长春也地震了怎么办,我刚手术完,想跑都跑不了。医疗队安排了两个女护士24小时看护我,一旦发生地震就把我抬到外面去。我又开始担心了,我体重156斤呢,这俩女护士能抬动我吗?”说起当年的事,崔为国哈哈大笑。

  “现在孩子大了,不用我管了,我经常开着三轮车出去旅游。这几年去过北京、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几个月前,我从我们小儿麻痹症病友群看到,大家要在长春举行一次聚会,重游旧地,我想到以前的一个病友贺天义,我出院时就是他送我上的火车。自从出院后,我们就没再见过面,但我知道他家的地址,30多年了也没有忘记过。前几天,我开三轮车到大连长兴岛,很顺利就找到了贺天义。”崔为国说。

  大家可能互不相识

  但共同的情愫让大家成了一家人

  61岁的刘玉琴走进宾馆就热情地和各位病友打招呼。这其中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碰到不认识的,就问“你是哪年的?”这句话打开话匣子。“626医疗队存在了10多年,治疗全国各地的患者10多万人,我们只对同一批住院的病友比较熟悉,所以碰到不认识的,我们就问‘你是哪年的?’就像学生问校友是哪年毕业的一样。”

  刘玉琴是延边人。“当年是我妈妈背我到长春来治病的。”刘玉琴说:“我3岁患了小儿麻痹症,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我的左腿每走一步都要压一压,后来就开始拄双拐,我19岁来长春的时候已经走不了路了。那时我听一个长春的知青说长春626医疗队治疗小儿麻痹症效果特别好,我就给626医疗队写了一封信,把我的情况都说了。没想到医疗队马上给我回了信,介绍了他们的治疗情况,并说欢迎我来治疗。在626医疗队经过3年的治疗,我的腿不用拐杖就能走路了。我出院的那天,医疗队的栗兴中医生还特地把我送上了火车。当时我们医患关系特别好,我们称医生、护士为患者的贴心人。”

  因为对626医疗队的感激,因为感受到了长春的人情味,1983年,刘玉琴搬来长春开始了创业,也是在这一年,她学会了骑自行车,现在经营着一家服装店。“骑自行车,这是我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刘玉琴说。

  间隔44年岁月

  但医院的记忆历久弥新

  因为这次的聚会,来自黑龙江的段晓平特别把保存多年的自己当年画的626医疗队平面图带了过来。平面图上画着病友们熟悉的红楼与白楼,食堂、水房、球场、菜地标注的一清二楚。虽然没有精确的地理坐标与比例尺,但626医疗队的病友们看到这张平面图,还是一脸惊喜,就是这张平面图,勾起了大家多年前的记忆。

  “我3岁的时候有一天高烧不退,当时以为是感冒,后来右腿就不能动了。刚开始我是在地上爬,后来上学了就借助小板凳挪着走。从1969年秋天起,我曾数十次来到这里往返穿线治疗。1978年,我入院治疗。这里有医术精湛、充满爱心的医护人员,有同病相连、互相照顾的病友,这里就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长春对我们来说就是第二故乡。在这里治疗后,我不拄拐就能走路了。”段晓平说。

  “当年我们被疾病所困,是626医疗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画平面图的时候还不满20岁呢,一晃30多年过去了,每当翻开这幅画时,我总会回想起在医疗队住院时那些难忘的日子,还有那些可钦可敬的军医、护士和亲爱的患友们。”段晓平说。

  他最大的遗憾

  是没参与拍摄当年的纪录片

  “我是这么多小儿麻痹症患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一个。”来自牡丹江的印明全说。

  印明全告诉记者,他是1976年来到626医疗队的,经过一年的治疗从右脚足内翻变为可以正常行走。“我3岁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右脚足内翻,走路时要在右脚鞋面上绷一块牛皮,走着走着还经常崴脚,要不停地坐下来揉脚,那罪遭得就别提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手术,我的脚恢复正常了,就是右腿比左腿细一些,如果不着急,走起路来跟正常人一样。”印明全说:“1978年,208医院通知我,医院要拍一部关于小儿麻痹症的纪录片,因为我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想要我来长春拍纪录片。因为我家当时条件不好,所以我没有回长春拍纪录片,这是我最遗憾的一件事。”

  ▲患友相聚有说不完的话。

  ▲相约明年再相聚。

  ▲患友拿着2009年的《长春晚报》,回忆第一次相聚的好时光。

  ▲找到唐玉文,谢谢报社的帮助。

  ▲患友围着当年的医生亲切交谈。

  ▲患友来自祖国各地。

  ▲王丽华和伏秋萍,37年后再相聚。

  ▲留下这珍贵瞬间。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