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饶花官乡古河道村门氏

2013年09月03日 | 阅读:1197次 | 关键词:

    广饶县花官乡有个武术村名叫古河道,古河道分古道东和古道西两个行政村,现有张、门、李、温、代、齐、方、王、姚九姓,村民共计1600余人。
   据该村《张氏家谱》、《门氏家谱》和口碑资料:明洪武二年,张环自枣强县迁来,在一枯河北岸定居。后来门、王、姚三姓相继迁来,这三姓属元代当地的“坐地户”,即乐安县(今广饶县,后面文章同)“土著居民”。现古河道村周围尚存“王家庙子”、“姚家宅”、“霍家宅”等遗址。张环、门阜丰、姚士密等首迁之人,被其后世子孙奉为始祖,各家谱中均记载详明。
  古河道村前有一条枯河,相传系宋代皇室赵家的运粮河。它从博兴县流入乐安县,流至此地又折向东北,形成了一个河圈。河圈处有大、小两个沙土台,南台大、北台小。沙台土质为细沙,干沙土能从指缝中流淌。因周围村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给自己的幼儿穿土裤的习俗,人为的取土已将两台挖平,现仅存遗址。
  据古河道村百姓传说:张、门、姚、王四姓百姓聚居一村后,在枯河南岸一个庙台上取土脱坯时,曾挖出过一口大铁钟,上铸铭文“枯河道”,他们遂起村名“枯河道”。因“古”字好于“枯”字,遂又改为“古河道”。
  居山东各地的百姓,自明代中叶起习武之风也开始盛行。当时,古河道村人习练的拳种有梅花拳、地趟拳(也叫地功拳)和少林寺五形长拳。古河道村始练拳术之人有张汝舜、门孔念、姚士密和门景如。当时村民练武的目的主要是护庄防盗,看苗护披,强身健体。村民白天下地劳作,夜间在拳房里习武。
  明末清初,古河道村的武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传,该村父老乡亲和睦相处,仗义疏财,誉满四乡八疃。村民们辛勤劳作,家道日渐殷实。这时候,大伙便捐款捐物合伙建庙。有一天晚上,全村的男丁们挑灯夜战夯实庙基,至次日凌晨时大伙已困乏至极,准备歇息。恰巧,这时有一过路壮汉见状便问:“我帮你们打夯,大伙能否管我顿饱饭吃?”大伙满口应承下来。只见此壮汉顺手提起了两杆石夯“叭哒、叭哒”,不长时间就将五间庙的庙基夯实了一遍。大伙连忙设宴招待他,此人腰圆膀阔,臂力超群,饭量惊人,能吃“一柱饼(把饼摞成一竖起的筷子高)”。当天傍晚时分,官兵骑马追到了此地,大伙从官兵口中得知:这位壮汉是一钦犯,是越狱逃跑的。民间又有另一传说:此人系一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清初时,此人隐姓埋名后,曾再次到过古河道村,为答谢救助之恩,曾到该村拳房传授过地趟拳及棍术、刀术。
  据说明崇祯年间,曾有一位化缘的和尚病倒在了古河道村庙内,村民们送汤饭给他,并为他寻医抓药。这位和尚病愈后,也曾多次回到该村拳房授艺。
  清乾、嘉年间,古河道村的武术臻于成熟,拳房内少林棍、大刀(青铜偃月刀)、双刀、长矛、马叉、拐子等兵器样样齐全。
  该村习武的消息,曾引来众多武林剑侠,前来切磋技艺。那时,南至临沂、郯城,北到沧州、天津,东达山东半岛,若提及乐安县古河道,定有人知。村中的好汉张三英、张四美、张正君、门九成、李安喜,侠肝义胆,誉满鲁北诸县。因此可以说,古河道村的武术比村名更有名。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