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演变揭示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姓氏通过父系得到继承,这意味着可以将它们视为Y染色体基因的标记。因此,姓氏分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结构和历史社会行为,比如人口迁移的作用。”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了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的特殊意义,由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系博士陈家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带头完成。
“就姓氏而言,中国人比较独特。12.8亿中国国家居民身份证信息数据显示,中国人共有7327个姓氏(基于2007年数据)。但实际上,有效姓氏数(表示姓氏集中程度的指数,集中程度越高,有效姓氏数越小)相对其他国家较小,100个最常见的姓氏占了人口的85%,姓氏相对集中。”陈家伟说,“这意味着,相比其他大部分国家,中国姓氏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遗传信息。”
陈家伟介绍说,中国的姓氏经历了大约4000年的演变,其记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自宋朝以来,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姓氏通过世代传承得到很好的保存,其分布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陈家伟及其团队利用同姓率(isonymy)理论分析了12.8亿中国国家居民身份证信息数据,在省、市、县三个层面上研究了人口结构和演化规律。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通过研究姓氏分布来探究人口结构的方法。其中包括测定遗传距离,即一个物种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分布差异。
该团队重点研究了人口迁移和漂移对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最高水平的姓氏多样性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从历史上来看,100个最常见的姓氏中,有97个姓氏起源于春秋和战国时代,集中在中原地区。一些历史事件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因此这一流域的人口主要由当地居民和历史迁移人口组成。研究还发现,虽然地理距离较远,但中国东北三省与山东省之间的遗传距离很小。这是由于历史性大迁移“闯关东”造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共有约2000万人口迁移到人口稀少的东北三省。
研究发现,现代中国的总体姓氏地理分布与人口结构是漂移和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结果。“最明显的特征是比较少的姓氏数量及其距离隔离,这两者都表明了中国姓氏的历史稳定性。”陈家伟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