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路氏家族:一门五进士,三代三翰林
明清之际,贵州中进士者有730余名,这不仅是黔中文化的丰硕之果,而且还是黔人的骄傲。而毕节德沟路家湾就先后有5人中了进士,其中,祖孙三代做了翰林,这可以说是一段可以励志后人的佳话了。如今,面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已经被破坏得“体无完肤”的翰林山庄,许多毕节市民呼吁:对翰林山庄进行修复。
那段足以让每个毕节人觉得骄傲的历史,也许因为诸多原因被存封,或是遗忘。然而,走进毕节市流仓桥办事处德沟村路家湾、走进“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的历史,却无法控制内心的冲动。放眼四周,全部由平整的石板铺成的操场上,已长出高矮不一的杂草,除了几根雕龙画凤、古色古香的房檐外,唯一的一幢木瓦结构的老房子摇摇欲坠。1月31日,在冬日阳光下,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有些凋落而凄凉,似乎在向世人倾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翰林山庄重修于清道光年间,历时十年,曾经有房屋三、四十栋,周围有青石基座的青瓷砖围墙。院内有藏书楼、鱼池、观月台、戏台、亭子、花园等建筑。清光绪年间翰林路朝霖的诗句“自昔愚成性,依溪结小亭;鹤来松更洁,云去树还青;卧看阶前草,起谈架上经”便是翰林山庄的真实描写。
作为清末翰林路朝霖的堂孙,已78岁的路吉禧老人则独自坐在房前,似乎在守望什么,在期待什么。见到记者,老人有些激动:“我身后的房子就是翰林山庄的正厅,正堂悬挂着光绪皇帝赐的匾,前面过去有藏书楼,左边是鱼池、观月台,右边是看戏的亭子……过去,所有建筑的房檐、椽檐、门窗全都是雕龙画凤,彩绘图壁,房顶全是琉璃瓦顶,四周全是用方石砌成的围墙。”回忆起翰林山庄的旧貌,路吉禧兴奋之余,却有黯然神伤,老人喃喃地念到:没了,都没了!全部都被破坏了。
据贵州地方志等有关史料记载,从清康熙年间到清朝末年,毕节城郊德沟的路氏家族代代都有人考取举人, 并有着“一门五进士,三代三翰林”的辉煌历史。“一门五进士”即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路元升,官至福建上杭知县;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路孟奎(路元升曾孙),官至山西榆次知县;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后六旬丙申恩科进士路璋,官至户部主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太后七旬乙巳恩科进士路璜,官至河南知县(路璋、路璜均系路奎之子); 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路朝霖(路璜之子),官至河南候补道。
“三代三翰林”即路孟奎(爷爷)、路璜(儿子)、路朝霖(孙子)三代先后任翰林山庄翰林。其中,路朝霖还曾任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因此赐匾赞誉:“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 ,其妻徐氏系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姑姑。路朝霖所著的《红鹅馆诗钞》二卷,都是徐世昌亲自付梓并序。
路家子弟成功激发了当时众多青年发愤苦读,不少还成为英才,其影响让人景仰。民国五年,讨袁军伐唐继尧率师援川经过毕节时,因仰慕路家翰林山庄,专门上门拜访,对翰林家史时满怀赞叹之情,在得知路家翰林山庄藏书甚富后,唐继尧遂据为己有,将其运至云南,如今,不少藏书还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书中尚有其弟路朝藩之印。
从毕节德沟翰林山庄走出去的路氏进士和翰林,都分布在全国各地作官,其子孙多在河南、云南等地。解放后,由于翰林山庄被严重损毁,其子孙大多都失去了联系,路吉禧就是翰林山庄在毕节较为直接的后人了。路吉禧老人回忆说,解放初期,翰林山庄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的一些农业发展和建设单位由于没有办公场所,就住进了翰林山庄。让人痛心的是, 1953和1954 年,这些部门由于需要建筑材料,把整个翰林山庄都拆了,翰林山庄的木材、石料等全部用去修建办公室,烤酒房,有的还用作修建厕所和猪圈。老人还亲自带着记者到毕节地区农科所等地找到那些曾被拆走的材料和仅剩的四个石鼓。记者调查了解到,翰林山庄被破坏后,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已不复存在,只有极少的文物或古籍存于毕节地区博物馆和毕节市图书馆。
随着毕节城市建设的提质扩容,从明年起,德沟将作为城市新区进行开发,许多了解路家湾灿烂文化的市民,都希望能对翰林山庄进行保护和修复。退休教师吴学如还建议,把即将在德沟新区修建的大道取名为“翰林大道”,这可以将这段历史告之后人。行署副秘书长郭凯认为,如今,德沟附近分布着毕节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大中专学校,修复翰林山庄,不仅能保护和挖掘这段让黔人骄傲的历史,更能励志来者,激励后人奋发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