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城“丁笛之父“路氏兄弟

2013年04月04日 | 阅读:282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东北网齐齐哈尔4月24日讯 我国笛界泰斗赵松庭先生,在1991年给中国“笛王”屠式蟠的信中写道:“有一个学术问题不知你有兴趣否?我国古代有一种吹孔在中间的笛子,这种理论研究在国际上也属尖端……愿我们能在这个学术研究上合作。”但赵老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就走了……
  今天,鹤城的路氏兄弟完成了赵老的遗愿——世界首套既古老又创新的民族吹管乐器丁笛在鹤城问世。
  丁笛,因其形像“丁”字而得名,由横管筒与竖吹嘴连接而成,按高、中、低不同音调制成33种。每只丁笛的音域都可达到两个八度又四个音,其低音古朴深沉,中音温柔圆润,高音明亮清脆,超过钢琴最高音。它既适用独奏,也适合于重奏、合奏,并能与其他乐器组合,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填补了古今中外吹管乐器的空白。
  记者在一间8平方米的工作间,见到了丁笛的发明人,齐齐哈尔大学的路文明教授与路文汉客座副教授兄弟二人。哥哥路文汉向记者倒出了12年研制丁笛的艰苦历程。
  1957年,不到10岁的路文汉就爱上了音乐,花了两角钱买了根竹笛,天天跟着挂在墙上的小广播学吹笛子,两年后无师自通的路文汉就能吹出一首完整的歌曲了。19岁时路文汗就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登台独奏,紧接着又在省总工会职工调演中获得了“小笛王”的称号。1966年的一天,还在上小学的路文明,从挂在墙上的小广播里,听到中央电台孙敬修爷爷在广播中说道:下面让齐齐哈尔市的路文汉为小朋友们吹奏一曲由他自己作曲的笛子独奏《奔驰在人民公社大道上》。路文明就下决心向哥哥学习吹笛子,有一天也能像哥哥那样在中央电台表演。到现在,路文明虽然中央电台没去上,确当上了大学音乐教授。
  上个纪70年代,路氏兄弟开始演奏口笛,但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感觉口笛音准难控,音域窄,就想若是在结构上做些改变,必将能丰富音调的品种。在口笛的启发下,哥俩萌生研制一种新型民族吹管乐器丁笛的意向。
  想法有了,原材料没有,哥俩就买新的竹笛,重新打孔,反复研制,几年的工资都用在买竹笛上了,后来都入不敷出了。最后,哥俩几下江南,找到了满意的笛料。为了准确开一个音孔,要废掉几十个竹筒。在长时间探索无果的情况下,他们也想放弃。赵松庭先生的学术论文,让哥俩得到了启发,并坚定了研发的信心。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艰辛探索,第一支在古老形制基础上进行了四项突破性发明创新的丁笛问世了,并获得了国家三项专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实验室的一位录音师,让哥俩有了更高的追求。在检测丁笛后,录音师说:要是能有中低音,那就完美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哥俩马上打道回府,按高、中、低音区将两端音孔重新变、移位。三种不同结构的33件组合套笛面世了。新的丁笛与四人才能吹奏的世界第一巨笛的低音相同,高音比钢琴最高音还要高,达到专业演奏的音响水平。吹法也简单,不用专门训练,一吹就响。4月9日,在第六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推荐的丁笛荣获大赛金奖。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