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导游词

2013年06月12日 | 阅读:1139次 | 关键词:

太行山在邢台的西部,是当前太行山脉最美的一段,也是最绿的一段,太行山的景色迷人,山势雄伟,赤壁丹崖,如屏如画,到处是古树参天,山清水秀,空气纯净而清鲜。现在太行山区有很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如说太行大峡谷,紫金山,天河山,天梯山。

  邢台是河北南部通往山西的必经之路,在太行山上有许多的关口,如马岭关,支锅岭,鹤度岭等,

这里还有百里的内长城,是战国时赵国修的,也称赵长城,距今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上邢台称顺德府,当时顺德府有十二道美丽的风景,古称“顺德十二景”,“太行叠巘”为“顺德十二景”之一,也是“顺德十二景”第一景。邢台西部的太行山区,当时的文人还为““太行叠巘”专门配了首诗。这首诗就是这样写的:

迎眸爽气自西来,紫翠重重次第开。

不尽云霞时隐见,无穷岁月漫徘徊。

此中是有桃源洞,世上何多滟滪堆。

但得纸驴张果赠,太行朝去暮邢台。

  下面的这个景点,就是诗中所说的“此中是有桃源洞”千年古寨,就是我们马上要参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

【英谈概况】

  英谈距邢台县路罗镇8公里的地方,东距邢台市区70公里。

  英谈,在清代的《邢台县志》就记录了这个小山村。村域面积约六平公里,由三个自然村庄组成,即东庄、前英谈、后英谈,全村640人,170多户人家。是华北地区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堡建筑群,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乡村文化史和冀商经济的重要活化石。

  2007年6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英谈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08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谈的自然环境】

  英谈村环境优美,四季很漂亮,春有春色,夏在绿荫,秋呈金黄,冬裹银装。村子三面环山,南面临河(南河沟)。英谈村靠山而居,依自然地形建设,错落有序,形成了层层叠叠,无论你什么时间来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画中,所以来英谈的人都说这里是世外桃源。

  英谈所在的沟位于龙门川,西面与南面的大山汇流面积比较大,这里有“一川、三山、六崦、九沟、十八垴”之说;南面有南山,南山后为大平沟。西侧有英谈沟、后长沟,梯子沟,北面为一个巨大山体,(后乜旮劳)英谈人称为北崖,南西北还有三道粱把村庄围住,形成一个菠萁形,东有一出口,出口外是一河川直通路罗镇,往西到黄巢峡。

  东面远处有桃山,东南有轿顶山,当地的老百姓都是这样说:遥望村东南,看到有桃山,山上仙人过,列队轿架山。如果我们天色稍晚时看桃山,就会发现这座山的山头,就像王母娘娘蟠桃宴上的鲜桃一样,桃山也因此来来,如果我们再把视线扩大一下来看这座山,那个像桃一样的山峰,和周围的高低组合在一起,就像一群仙人抬着一架轿子,正走在赴王母娘娘蟠桃宴会的路上。

  在东北面有帽头寨(也称帽儿山),村前是路罗川。

【前英谈村口古橡树下】

  英谈村很古老,我想大家看到这个古橡树后就能体会到,橡子树也称菜树,树上结的果实叫橡子,这种果实可以食用,在解放以前,这颗橡树能结百斤橡子果,特别是遇到大灾年,可以救活许多穷苦的百姓,当地的百姓称这颗橡树为活命树,这颗橡树是当年路姓建庄时栽种的,到今天已经有了近六百年的历史了。

【英谈山路上】

  英谈村为什么叫英谈。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黄巢起义时,曾经在这里扎过营盘,后来,当地的百姓慢慢的读成了英谈。至今在英谈村还流传很多关于黄巢起义时的故事和传说。从这些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英谈村的古老。

  英谈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东庄,前英谈和后英谈。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是前英谈和后英谈。

【前英谈寨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寨门是前英谈的寨门,在寨门的上面寨楼一侧有一块碑,从碑文上记载,这个寨门重修于清代道光十四年四月。也是公元1834年,已经有了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了。

【前英谈街上】

  英谈是一个建在山窝窝里的村庄,因为当地无法找到更多的土来烧砖建房,所以这里的祖祖辈辈建房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当地山上产的红石板岩,墙是红石,顶是红石,路也是红石,所以也有称英谈为红石村。

  英谈村是一个血缘村,全村为一个路姓。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是黄帝的后裔,因受封于路,子孙也就以路为姓。

  邢台路姓的历史很古老,在西汉时,有一个叫路温舒的人,就是邢台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聪明好学,常常借书学习,因家里很穷用不起书简,就把书抄在叶子很宽的草上,就这样,路温舒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人还是我国著名的司法官。是我国最早提出保护“人权”的人,比美国的保护人权还要早1900年,他反对严刑逼供,提出了“尚德缓刑”受到了当时汉宣帝的重视,这个也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路姓历史】

  英谈的路姓是从那里来的,我们当地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研究的成果看,现在大家认同的说法,是在明代初年燕王扫北时迁来的。从保留下来“路氏家谱”和“路氏始祖伯通碑”我们知道,邢台路氏为永乐二年“奉诏入冀”。当然,在邢台的东面县里还有一支原居路姓。

  英谈路姓,有专家说,是明代中期迁于这里的。当时在英谈村立了一块地名碑也是这样说的。从现在可以看到的材料,这个说法基本上接近于历史事实。

【英谈路家史】

  根据英谈遗留下来的祖宗案,英谈路姓的第一代祖是路洲,是英谈路姓的始迁祖,路洲到了英谈后,先是务农,后来开始挑着货担做起了游来游去的游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路万富的父亲路通时,家业已经兴旺起来。

  路万富有兄弟四人,大哥叫路万有,下面两个弟弟一个叫路万安,一个叫路万福,路万富排行老二,实际上为排行老大,这里有一个故事。

  当年,路万富的父亲路通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事常常苦脑。后来见在他家里的一个河南小长工非常可爱,就认了这个孩子为儿子,路万富的父亲认为,有了才能富,富了才能安,万安是万福。就给这个河南小长工取名叫路万有。果然,在第二年路万富出生了,以后又生了路万安和路万福。路万富的父亲认为这都是路万有给他带来的福气,当四个儿子长大了以后,就把自己在小西庄置下的地产全部分给了路万有,现在这个村子里都是以路万有为祖。

  后来,路通把自己的在英谈的家产分给了其他三个儿子,这也就是英谈路姓前股、后股、南股的来历

英谈路姓最富的是前股,也就是路万富这一支。

  下一个参观的地点就是英谈的路万富的庄园,也就是英谈古寨。

【英谈的东寨门】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寨子就是英谈古寨,也是叫前英谈。

  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个山村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欢迎大家来到英谈村游览。

  英谈村,有四个古寨门、寨墙、及民居,近三公里长的石头寨墙。村内有大小不等的石拱桥36座,明清民居院落67座,共509间。到处可见有古石楼、石窑洞、古石栏、石板路、古井、古树木。

  在英谈村有路家的四堂建筑,还有八路军总部办公室、白求恩旧居、有冀南银行旧址、有印钞厂旧址,又有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旧址等。

  该村以路姓为主,明清时路氏家族分有“三支四堂”。至今村子的居住后人为四堂的后裔,保留下来的也为四堂的建筑。

【东寨墙】

  这个寨墙是英谈的东寨墙,英谈寨墙是巧妙利用了地理地势,在面东的山口处建设了东寨门,东寨门的墙寨与北山的一个余脉相接,东寨墙北头是一个悬崖,并在山崖山梁上修建了寨墙,寨墙沿山脊而上向北折。寨寺依山向西南折后就是南寨墙。

【英谈的东寨墙马面】

  英谈在建设时,对于安全考虑的十分周到,也防止有人从水关中进入寨内,在东寨墙的北头开辟了一个凸出的平台,就像古代城墙设置中的马面一样,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水关,还能够观察到东寨门外每一处死角,对盗匪进行了防御。

  东寨墙宽三米,高低不等,最高达近十米。在修建东寨墙时,为了保证村内北沟(座后沟)的季节洪水泄洪,在东寨墙下留有一拱券式水关,这样不仅保证了行洪期洪水的下泄,而且还利用水关这样的设施保证了寨内居住安全。

  东寨墙向北折后不远处,为了村民的出入的方便增添了一个寨门,这个寨门就是北寨门。英谈的寨墙没有北寨墙,北寨墙也就是英谈的北“乜”崖,这座大山就是英谈的北寨墙。

【东寨门】

  英谈寨墙的寨门修建样式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保留最好的是东寨门,还留有两扇木门,根据东寨门过梁上的墨书题记,有“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1857年)十一个楷书墨字,从这个墨书题记可以知道这个寨门为清代时所重修的。

  在寨门的内南侧有一石阶梯,可以拾阶而上到寨墙,在寨门正中起了一个小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大方、朴实、粗犷。阁楼南北两侧开有小门,可以通往寨墙上和东墙上的观察平台,阁楼的西面有木窗,阁窗装饰为直棂纹样。阁楼的东面有一长方型的观测窗,能看到东面的很大范围,充分体现了英谈寨墙寨门的防御作用。

【古寨基本布局】

  如果我们把现在英谈的房子都去掉,可以还原到没有建村前的历史地貌,英谈村子建在北山崖下的北坡上,当地人叫这个北崖为北乜。北乜上有一个坡地,这个坡地的中段较为平缓适宜居住,只是在坡地上有一条大山沟,我们叫英谈北沟,英谈人称为座后沟,向南有一个小的山崖,崖下还有一条沟,英谈人叫这条沟为英谈南沟(亦称南河沟)。所有的房子都是建在坡地上北沟(座后沟)的两侧,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山沟。

  古人在居住选址时,一是注意风水环境,二是要考虑居住安全,这个安全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安全,二是社会环境的安全,三是一种来自心境的安全。自然环境的安全是用科学方法来解决,来自心境的安全可以用风水理论加以实现,而来自社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就要靠建筑本身来解决。由于英谈处于一个山窝里,与外界是相对封闭的,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英谈在营建村落时就规划建设了寨墙。

【村委会小广场】

  英谈村是一个血缘村,由一个姓氏组成,后来是因为路氏同宗人多了,为了加强管理逐渐分开为四堂,但还是一个路姓、一个血缘关系。

  英谈村的建筑以堂口分组,有贵和堂建筑群、汝霖堂建筑群、德和堂建筑群。建筑群本身是组团式营建,而这些建筑群与建筑群相联基本呈带状发展,英谈的房子早期也多建于沟的北岸,后来由于可利用面积越来越少,中和堂在沟上起拱平整地势建设了桥上房,从此沟的南岸建筑也慢慢的多了起来。最后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村落布局,时间很可能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咸丰年间。

  而我们大家站的这个地方是欣赏英谈最佳的一个地点,也是大家合影留念的好地方。

【英谈的街道与路】

  我们大家脚下走的这条路,是贯穿英谈的一条老街,英谈的历史有多长,这条街的历史就有多长,这条街全是用自然石板铺成的,经过祖祖辈辈的行走,这条石板街已经没有当初的棱角,变的圆滑起来。

  我们进入英谈村后,请诸位先生和女士,特别是上岁数的老先生注意脚下的安全。

  英谈的街与巷都是相联系的,街是建在山上,随着山的起伏向上,延伸到每个院落。主街与小巷呈“之”字形,这样反复的折廻通,可以到达英谈村落的最高处。

【贵和堂】

  这组建筑就是四堂之一的贵和堂。贵和堂有十处院落,有房220间,这些院落房屋高低错落有致,结构合理,以三层和两层建筑为主体。集中分布在英谈村的东部和中部,贵和堂的建筑规模在四堂中为最大,房屋间数最多,建筑等级最高。贵和堂的中部有几处院落,正位于英谈村的中央位置。

  贵和堂的房子有一个特色,这就是“外看三层楼,进院没有楼,来回之字路,回望还是楼”。

【英谈“三支四堂”来历】

  路姓自明代中期迁于邢台西部路罗镇英谈村,姓迁祖为路洲,经过二世路子强,三世路守祥,传至四世路通时,路氏家族已经成为西部山区的商贾富户,到了清代初期,路通将地产分为四份,其中把小西庄附近的地产分给了大儿子(养子)路万有,后英谈的地产分给了路万富,其它分别分给另外两个儿子,这四股也就是英谈的小西庄股、前股、后股和南股,小西庄股和后股、南股与前股的贫富距离逐渐拉大。

  前股大多居住在后英谈,路氏家族的前股由路万富开始立祖,为路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路万富为清代乾隆年间人(1736-1795年),为路姓第五世,根据族人和后代的回忆,路万富十分的勤劳并善于经营,到前股分家时已经拥有良田双千顷。路万富有三个儿子,长子路法贤、次子路法圣、三子路法尧,这也是英谈路姓第六世传人。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路万富的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到了分门立户的时候,路万富就将自己的田产分成均分为四份,自己留下一份养老,其它分给了三个儿子,并为他的三个儿子立了堂口,这就是长子路发贤的德和堂,次子路法圣的汝霖堂,三子路法尧的贵和堂,到清代道光年间,路万富的长子路法贤又将自己德和堂的田产分出一份给自己的长子路全功,也为他立了一个堂口叫中和堂,由次子继承延续了德和堂。这就有了英谈路氏家族的“三支四堂”的来历。

  英谈的路姓是从万字开始排辈的、下面有:万、发、全、延、世、风、纪、召、大、宗,因子孙延续这些字已占满,后来又选十辈为:道、德、心、勇、利、福、禄、天、光、红”。

【革命老人路风丽】

  在这个院落里住着一个革命老人,是老八路,名字叫路风丽,是风字辈的。路风丽老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曾经是邓小平的警卫员,他从16岁就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站岗、放哨、送鸡毛信,十七岁参军入伍,参军的第一仗活捉了日本军官。

  后来,由于他战斗中表现勇敢路风丽被调到连部当通讯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他被调至129师除奸部,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被点名到129师警卫排骑兵班当警卫员。

  路凤丽老人说,那一天在师部班长把他叫到办公室,说“风丽同志,组织决定把你分配到邓政委身边,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地以革命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就算牺牲性命,也要保证首长的安全”。

就这样路凤丽成了邓小平的敬卫员。

  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时,老人仍然记的很清楚,说“当时我很紧张,可邓政委一点架子也没有,和蔼可亲。他问我什么时候参加八路军,在前方哪个连队,上过学没有,我都一一做了回答。我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读过两年私塾,他接着说你在前方是步兵,在后方做警卫工作,要学会骑马、喂马,还要抽时间学习文化,没有文化不行”。

【英谈滴水泉】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院落还是贵和堂,在这个院落里有两个泉眼,门前的泉眼因为泉水如线,长年不断,所以大家都叫眼泉水为“一线泉”,而院子里还有一个泉眼,常年一滴一滴的向下滴,泉水不紧不慢,一滴滴落到池内。房主说,滴水速度固定不变。雨季是这样,旱天也是这样,春夏秋冬,日夜不息,永远是不紧不慢,不多不少。因此,得名“滴水泉”。

  当地百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门里一滴泉,门外一线泉,生活多美满,赛似活神仙”。

  据传说这山泉能治病,滴水泉又多了个“神”字,成了滴水神泉,不少游人经不住诱惑,舀水一杯就喝。好清爽啊,这大山的精灵。

【英谈社楼】

  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个石楼,英谈村民称为“社楼”,现在在贵和堂门口还有一块石碑,从碑文上可以知道,在英谈村原有社楼三间,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时进行了一次重修。

  英谈这三间社楼,供的是社神,社神,五土之神。古代祭祀中有“社祭”,还规定了很详细的“祭法”,国家称社稷,村子里有社神,在英谈村,每逢清明、春节、寒食等节日,街上的石栅栏上点起油灯,各家各户挂起红灯笼,全村各家子孙都汇集到一起,聚在社楼前,在这里献香祭奠祖先,教育后人牢记“和谐相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实诚做人”的祖训。

  社也是古代村落管理一种办法,通常都是族长制管理,这种族长式的管理适用于杂姓的村落。在血缘村的英谈,社是一种原始的、高级的组织形式,也是村落中稳定的管理组织,英谈的“社”组织者为“大会首”,再者是“副会首”,在英谈村不仅有社,而且还有分社,这个分社就是四个堂口,用“社”进行组织领导,用“社祭”来驾御社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从英谈保存的这块石碑看,这里有“社”的组织,是社组织形式研究的活化石,是难得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应当进行保护和深入挖掘。

  就是在平常日子里,红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社会首)帮助操办,家庭纠纷由堂口主持人(社会首)调解。社楼成了英谈人的圣殿,也是英谈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精神源泉。社楼与堂口在英谈村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和敬崇,社祭也成为英谈人对先人祭祀的风俗。

【英谈的桥院】

  因为村子建设时所可以使用的地方有限,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英谈人在村中的水沟上建起了石桥,用石拱桥进行了沟通,使生活在这里的人活动起来来往自由,在建桥时,为了利用可贵的山地空间,人们还在石拱桥上建起了桥上房,也就是中和堂那座“桥院”。

  英谈的民居建筑的排水是预先设计好的,在院内为暗排,出院为明流,极为讲究。

【英谈中和堂】

  中和堂,位于贵和堂与汝霖堂的对面,在英谈村大街的南侧,中和堂的正房建在座后沟的上面,用石料起券成桥,桥下可以过水,桥上用于建房,中和堂的正房大院又称为桥院。中和堂正房大院为一个两进式院落,临街所建的房子中间的一间用作通道,并在房子的南侧用两要立柱起构架,形成一个开间,中间有门板,当有尊贵客人来时,或者家里有大事时中门开启,平时关闭成为轴线上的一道影壁。

  从中和堂正房大院东侧过桥有一所院落,从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分析,在过桥的入口处有一个门楼。从门楼入内可以通往堂后的大院。中和堂有五座院落,有房97间,这五座院落基本上连在一起。

  在中和堂的院子里,有一颗上粗下细的大梨树,梨树的样子非常怪,树身如瓶口,树的枝干如从瓶中长出,枝干非常茂盛,树枝覆盖了整个院子,非常清新凉爽。

  在四堂的历史中,中和堂的历史最晚,是从德和堂分出的一个堂口。

  路法贤有二个儿子,等两个儿子长大到了分堂立户时,路法贤就将长子路全功分出去建立了中和堂,让二儿子继承了德和堂的家业。

【中和堂故事】

  中和堂建立以后,从路全功开始走儒商的道路,家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中和堂的主人在顺德府开了中和堂药铺,悬壶济世。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个中和堂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中和堂“誉满杏林”金匾

  在解放前,在中和堂的大门口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誉满杏林”四个大字,说是在清朝同治年间,顺德府(今邢台)府尹所生的小女儿,刚满十一岁就患了麻疹病,病情恶化很快,已经快危及到生命,府尹派人各地寻找郎中医治,但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未能痊愈。愁的府尹老爷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一天老爷就问,还有哪家的郎中没有请过啊?师爷回禀说顺德府各地的郎中都请了个遍,就只差一家还没有请过。府尹老爷就问:“为何不请这家啊?”师爷就说了只因这家中和堂药店的坐堂郎中年纪太轻,有没有名气,所以就没请。当天晚上,府尹老爷做了个噩梦,梦见猛虎将小女儿叼走。老爷大喊一声便从床上坐起来。老爷叫来师爷,城里的郎中全请遍了,都治不好小女儿的病!快去请这那中和堂的郎中来!中和堂来了小郎中,号了脉,问了一下病情,于是给开了方子,到我中和堂拿药吧!这府尹老爷半信半疑啊,这小郎中年纪不大,医术就这么高明,看了不多一会儿就知道病情了?府尹老爷心里有些纳闷儿,但又不能说别的,药方子都开了,怎么都得先试试吧,老爷心想,要是你这要不灵,我差人封了你的药铺,给你好看。老爷摆手叫管家去中和堂拿药,回来给小姐熬上了。不料,小姐喝下了三幅汤药后,病情好转,又服了半个月的药小姐的病就痊愈了,顺德府府尹老爷十分高兴。这件事在顺德府传开了,知道中和堂郎中医术高明,这样中和堂药店生意从此更加兴隆起来。在大清同治十年,顺德府尹亲自送来“誉满杏林”的金字大匾表示感谢治好了他小女儿的病。现在这块匾还在,只不过匾上字已经改了。

【中和堂的半幅銮驾】

  中和堂的医术好,不仅给平民百姓看病,还给慈禧老佛爷看过病,这件发生在光绪年,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西逃路过顺德府时,慈禧老佛爷染上了疾病,随从也跟着患了病,这下子走不了了。于是顺德府的府衙就请来中和堂老号的郎中前去为老佛爷诊病,药到病除。这样慈禧才能继续往西赶路。

  光绪27年,八国联军撤出北京,慈禧和光绪帝回京途中又经过顺德府,老佛爷想起了在这里被医治的事儿,就降懿旨:赐中和堂“半幅銮驾”。

  至今在英谈村还流传看“金瓜玉斧朝天蹬,串锣铙镲震耳鸣。前面打着纨衽伞,后面彩旗挂飘绫。”的“半幅銮驾”的歌谣。

  在抗战时期,中和堂还曾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

【中和堂鹿钟麟澡溏】

  1937年日本侵华时,当时的河北省主席的鹿钟麟来到英谈村,并将河北省政府的办公地点设在这里,在中和堂大门右侧的一间房里,是鹿主席洗澡的地方,至今在这里还保存有鹿钟麟当年洗澡用的石头澡盆。

【千年古井】

  我们看到的这眼井,是英谈众多古井之一,泉水是从红砂岩中涌出,无论旱年涝年,这口千年古井里的水都不会断,直到今天依然滋润着山村的百姓。

  这眼古井的上面是汝霖堂院落,这眼井的水,水量充盈,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以前这是一眼自然的泉眼,路家来到英谈安家立户时这口古井就已经存在了,后来在修建汝霖堂的时候,为了保护古井,在古井上修建了一座房子,就是现在的样子。

  英谈人十分注意水的保护,在所有的古井上都建有房子。

【红石栅栏】

  德和堂,位于中和堂对面的东北向,在自然山体上修建一条通往德和堂的红石栅栏路,路的东向北折可以看到有一个高台阶门楼,这就是德和堂的入口。

  德和堂的红石栅栏古朴大方很有特色,用红石岩作立柱两侧开槽,并将红石板牢牢固定在中间,每一个立柱的上面有一个圆窝坑,在节日时倒上麻油点燃用于照明。同样的红石栅栏在贵和堂正房大院东口处也有一处。

【英谈德和堂】

  德和堂,是路万富为自己的长子立的堂口,建立时间为清嘉庆年间,第一代掌门为路法贤。德和堂继承了路万富的商贸经营,以“诚信为本,以德为重”为祖训,德和堂的生意遍及山西的太古、榆次、和顺等地,商铺大小30余处。

  德和堂共有五个院落,共有90个房间,这个院落是德和堂其中的一个,正房五间,为东西厢房且都是楼房,在英谈看建筑,在院内看的是平房,在街上看的楼房。

  为什么叫德和堂?《周易》中说:“君子进德修业。”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以“德”为核心,“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中心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遵从圣人所说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同时以德行去建立功业。修德必和“和”,和,就是平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关于“和”的词语,德和堂的本义也就是修德和合,以德为和,建德修业的意思,当年的路万富希望长子路法贤能够以传统的德行给家族带平和,不希望有家族出现不团结,更寄予路法贤能带领家族和兄弟和谐相处以建德修业。

【英谈的窗户】

  英谈在深山里,虽然地处河北,但英谈的好多的文化来源于山西,比如说英谈的窗户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说英谈的文化基本上来源于二个方面,一个是受传统的文化影响,有一种地域的文化对征,一个是山西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传承和发展,这方面与路家的发家史有关。

  英谈村建筑上的窗户,从形状上有方窗、圆窗、半圆窗、长窗、长窗门和尖形窗六种。

  窗户的装饰风格,是古代建筑中常用一些吉祥如意的题材,从风格上讲,有的繁华,有的简洁,有的小巧,有的庄重,有的粗犷,有的圆韵,英谈的窗户装饰受到山西文化的很大的影响,但有一点需要着重说明,与山西不同是,英谈的窗户十分规矩,没有山西窗棂装饰的花巧,窗棂装饰虽说没有很大的变化,但装饰表现手法十分的大气,更没有南方的花花草草,而是用菱花和牡丹花作基础,在万字窗的上进行变化,特别是起券式窗户的变化很为丰富,窗棂样式有海棠锦纹、菱格锦纹、绣球锦纹、龟棂纹、直棂纹、直棂拐子纹、福寿锦纹、拐子锦纹、灯景窗纹、灯笼锦纹、梅花纹等。

【汝霖堂大院】

  英谈的房子都是相通的,院落设有前门和后门,无论是走到那个院落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这也反映了英谈的建筑和家族的“和谐”。

  我们现在从后面的一个门进入汝霖堂。

  汝霖堂,汝霖堂的正房大院位于贵和堂东门的对面,有八处院落,共140多间。基本上都位于英谈村街的北侧,汝霖堂的主人是路万富的二儿子——路法圣。

  路法圣学识渊博,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为皇清太学生。路法圣继承祖业后,生意是越做越大,越做越广。在祖业的基础上扩展到以干、鲜果品运输贩卖,从最初仅仅在顺德府(今天的邢台)有几家店铺,鼎盛时在河北、河南、山西三个省都有汝霖堂的商号、店铺。

  大家从这里向上看,有一个很窄的石梯,上面有一间房子,就是汝霖堂的银库。

【山西太谷德和堂商号的传说】

  说到汝霖堂的银库,就给大家讲一下汝霖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汝霖堂的少奶奶。

  在英谈路家的女人都是很会管家的,当年汝霖堂的山西太谷的家业,就是由路家少奶奶管理的。

  因为好多的原因,来太谷的家业管理比较混乱,外面的欠账比较多,为了把路家的钱都要回来,路家少奶奶决定首先从太原府的一笔账开始。

  太府的账是多年的陈账,有三千两之多,路家曾经打发好多人去讨账,都空手而回。

  路家少奶奶为了打开太谷的新局面,就决定亲自去要,到太原府时只身带来两个贴身侍女,这两个贴身侍女都是南方人,不仅身短好,长的秀气,还有一身的好武艺,到了太原府后,三人直奔那家欠钱的柜台上,拿出字据向账房说明情况,这家店看来的全是女流之辈,没有放在眼里,再说有前几次要账的事,知路家已经男人已死,更是猖狂起来,对这个欠账来了个不承认,路家少奶奶好话说尽,对方还是没有还钱的意思,这时,只见一个路家奶奶的一个贴身侍女一只手就把那个账房从柜台里面提了起来,账房吓的全身都软了,只听路家奶奶说:我们不是打架的,是来要账的,虽然说我们当家的已经不在了,但这个账还是要要的,如果你们不认账,那就有好戏看了,此时路家的掌柜见来者在善,就赶紧出来道了歉,说这三千两银子,我只能给两千两,路家奶奶一听就回答说,账是三千两,我就要三千两,如果你要不还这银子,那就请掌柜子到太谷去一趟,说着两个侍女站在掌柜子两侧就要架人。在这关键时刻,这家的师爷也走了出来,就连忙劝说,有话好说,有话好说,赶快叫小伙计到酒楼上订了一桌酒席,请路家奶奶坐下慢慢的谈,路家奶奶一来二去的把情况和要钱的决心都告诉对方,并说这账是要定了,不然就到太原府告官。

  这家店也怕吃了官司,经商的更怕坏了好名声,就连声说一定还,一定还,同时对路家奶奶说,最近店里的现银吃紧,看是不是少还一些,路家奶奶也是个同情达理之人,就同意先还一千五百两银子,后面的银子要在四个月之内还清,而且要另立字据,说明这1500两银子是从我路奶奶手中欠的,掌柜与管家连声说好,立即叫账房开了银票,路家奶奶才打道回到太谷。

  路家要回了这笔账后,其他欠账的人也陆续还了欠账,四个月期限到了,路家奶奶修书一封说明情况,没有几天余下的银子也从太原府送到了太谷。

  这样,经过路家少奶奶的精心打理,太谷的路家生意逐渐好了起来,到了后来,德和堂太谷的商号在榆社、太谷、左权、榆次置地1200多亩,其中仅榆次就一次置田300亩。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巨大的山石,就是英谈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石匠把这样的石头解成一块块石板,大量的用在英谈的屋顶上。汝霖堂北屋的墙壁上这块巨大的山石,也是北屋的半个墙壁,村里人称这块巨石为“半壁石”。从这块石头可以看出英谈建筑的特点,依形而建,就石而建,以石为墙。

现在这个院子就是汝霖堂的正房了。

  在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来、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居住过,这几间房子分别是他们的旧居。他们在这个地方指挥了抗日战争,策划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左权将军就是从这里走向战场,并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刘伯承与彭德怀为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在这里还与鹿钟麟进行了谈判,现在还保存着谈判后的合影。

【老海财主与寨墙】

  汝霖堂的第二代掌门就是路全功,村里人都叫他为老海财主。当年河南林县一带闹饥荒,大量的灾民都逃了出来,英谈村也来了很多的灾民。当时汝霖堂当家人是路全兴,村里人都叫他老海财主,此人善于经营,买卖干的很大,远近几个省都有他的生意。老海财主做生意但不小气,经常拿出钱来施助乡里乡村,是远近有名的大善人,这时许多的灾民就是冲着老海财主而来的,为了救助这些灾民,老海财主没有二话,就在英谈村中小广场槐树下面支起了大锅,开始向灾民施粥,还安排了一个住的地方让灾民避风遮雨,就这样很多时间过去,灾民们也随着灾情的过去要回家了。灾民为了表达对老海财主的感激之情,就有人提出在回乡前给老海财主做点事情,想来想去大家不知道为老海财主做点什么好,此时有个人提出说,英谈村地处深山,常有山匪来袭扰,如果能为老海财主筑一道寨墙用以防匪这不是更好吗,这个想法马上得到大家的支持。于是灾民说干就就,按照英谈村的地形地貌筑起了英谈寨墙。

【为民立功匾】

  我们现在看到在正房大院的门口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为民立功”。路家的传人说“此匾是清代遗物,是汝霖堂的堂主路全兴救助灾民后,灾民为了感谢路老爷的大恩为英谈修建了寨墙,因此惹上官司,顺德府衙为此进行了判罚,后汝霖堂不仅如数上交,还为顺德府修建了北门,这样才解决了问题,顺德府还赠送了“慷慨解囊”大匾。

  在抗日战争时,村中的抗日英雄立了功,为了表彰英雄,将这块匾的原字去掉,换成了“为民立功”。

【阳邑店铺与老海财主】

  说起英谈的老海财主,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老海爷掌门时,生意兴隆,财源丰厚。往南往北都有很多商号。

  这老海爷从5里外的地方修建蓄水池,卖水给邯郸一代缺水严重的地方,一日卖水的收入就是白银五十两,可见这一天卖水无数啊!两年的时间光靠这蓄水池卖水就收银一万八千两百五十两之多。可见当时汝霖堂老海爷的富有。

  不过有这么一句老话“家有万贯,也有一时不便”。这富有的老海爷在一年初夏,就遇到了这么一次不便!

  这老海爷带着几个伙计前往河南去谈几桩买卖,谈好了生意,老海爷就往家走,身边的管家还没有收完货资,就没跟着老海爷一起动身。老海爷就先行了一步。

  这老海爷平常出门为避免土匪抢劫,穿着也不能太富贵了,所以看着就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哪成想这平日里管家都在老海爷身后跟着,钱物都在管家那里。老海爷并不知道自己身上没带银两的等到了邯郸的一个小镇上,天色已晚,老海爷就找了个客栈住了下来,等第二天要继续赶路的时候老海爷才发现自己身上没有带银子,店家一看,这身穿戴,和他说的英谈村老爷根本对不上号,店掌柜的就和老海爷翻脸,对老海爷大吵大骂起来。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这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一个乞丐,挤进人群一瞧“呦,这不是老海爷吗!”乞丐忙拉住店掌柜:“欠你店钱,你也别这样骂人啊!”店掌柜:“要饭花子你算那根葱,住了我的店不给钱,就得给我刷盘子,直到刷完了我店里所有的盘子才能抵店钱。”乞丐:“他欠你多少钱,我来替他还!”店掌柜的根本不信,没想到平日里靠讨饭为生的乞丐日积月累,竟也攒下了点儿碎银子、破铜钱,还了店家店钱。

  老海爷十分感谢乞丐,乞丐将老海爷带到街对面的一家破棚小店里,说:“老海爷,以前我要饭到过您家那儿,您给过我粥喝,您不记得了?”老海爷想了想:“记不起来了。”乞丐:“嗨,你给过那么多人饭吃,您那想的起来啊,我这辈子可不能忘你的大恩大德啊!我说您这是?”老海爷将事情原由一说,乞丐留他在这破店里多住两日,“等管家到了这里老海爷您再和他一块儿走。”于是老海爷就在这破店里等到管家到来,老海爷叫管家拿银子,买下了这家破旧的小店,改建成和对门客栈一样的大店,老海爷叫来了乞丐,以后这家店就是你的。乞丐甚是感激:“这我哪受得起啊,我一个要饭的,那会开店啊!”老海爷:“钱由我出,你不用担心,你看到对门那家客栈没有,你只要对门买啥,你叫伙计买啥,对门买一个大钱一个烧饼,你买一个大钱两个同样大的烧饼,只要比对门的饭前、店钱低,就行!”老海爷走了,于是乞丐当上了掌柜的,按照老海爷的吩咐,不多久对门曾经看不起老海爷,要老海爷刷盘子抵债的客栈被乞丐挤兑垮了,乞丐的店也就成了当地数一号的店。

  后来老海爷再出门,路过哪里就多开一家店,慢慢的,路家的客店越来越多,客栈也越开越广。老海爷再出门时,无论走多远住的都是自家开的客栈,无论在那个地界,吃的都是自家开的饭馆。

这就是英谈村汝霖堂鼎盛时期的路全兴老爷的“行走三天不住别人店,出门三餐不吃别家饭”的故事。

【街巷中】

  为了更好让先生们了解英谈,在这次游览时我特意领大家到英谈的小街小巷中走走,看看英谈的村中的环境。

【英谈小石楼】

  村落是一个很复杂的建筑群体,特别是英谈村所处的这样复杂的山区环境,村落营建时需要精心的考虑,以现在村子为基点,位置如果偏南则可能受到山洪的破坏,如果再向上建在北侧,虽然说避免了洪水的侵害,因地势陡峭空间显得更加狭小,特别是背后高崖对村庄有压迫之感,从心理难得安全。所以我们说英谈的老祖宗为英谈村的选址下了很大的功夫,大家看到这个石楼,是用碎石块砌成,在石块中用黄泥作粘和材料,风风雨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是英谈村的祖居之地,是英谈村最古老的石楼。

好多的专家对英谈进行研究时,认为英谈的建筑最初是建在沟的北岸,村内这座最古老的小石楼也是建在沟的北岸。

【英谈的南寨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寨门是西寨门,西寨门原来也有一个寨楼。

【英谈的南寨墙】

  现在我们沿着西寨门外的石阶梯看英谈的南寨墙。

【英谈南寨墙】

  东寨门向南不远就往西折,南寨墙基本上是修在村庄南面的一个悬崖上,南寨墙在英谈村寨墙中也是最长的,约三百多米,西与西寨门相连,向东可以通向东寨门。在寨墙的中部建造了南寨门

  我们现在看到是南寨门,英谈的寨墙有着他自身的特点,初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个体,有寨墙是以房为墙的,还有以墙为房的,有时顺势而上,有时随坡而建。在外观察时寨墙高筑,进村观赏寨墙就隐到了古宅中,如果去仔细观察,英谈的寨墙每一处都合乎防御的需要,而且很严实坚固,防御功能完备而又很险峻。

【英谈村风水】

  古人对村庄的选址是很用心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不能登上南山,假如那位先生有兴趣,有时间可以登上南山一看就明白。

  英谈的地理环境就会更清楚一些,村子正处于一个水流交汇的地区,而这个交汇点的北侧正有一个高台之处,如果远远望去,这个地区表面又似凹下,这也就是风水家说的所谓“明堂”,阴阳家说凹下的地方应该是属阴的,而这里是两水交汇的地方,所蕴含的气上浮后而转为阳,英谈这个地点也正合了风水家的龙气与堂气相和的点,有了山水的生气,有了这样好的风水环境,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天人合一而带来生机和吉祥,这个点的产生也是英谈村在历史上子孙旺盛的原因。

  “来龙去脉”是风水先生的术语,一般来说山脉的起伏为龙,来龙去脉指从头到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过去有人讲“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来这里参观的人都是大专家,有机会了好好给看看英谈的自然环境,看看英谈风水是不是“大富贵之地”。

  如果我们登上南山,那时可以看到从东方出来的太阳把整个英谈村照亮,那时的英谈村是一片金黄,也就是从早晨那一刻起,英谈一直在阳光的照耀下,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不管是秋季还是严冬,英谈村都是在“三阳高照”下渡过的。所以,我们如果把风水学神秘的一面去掉,村落选址就成为一种科学了。

  讲到这里,大家会问为什么这样好的风水,现在的英谈村这样贫穷,他的子孙后代的宝贵没有延续下来。这里就有一个秘密了,如果有机会再到英谈路氏家族的墓地一看,看到那里风水环境就会明白了。

【英谈的水】

  背山面水是自然环境,面水而居是村子居住选址的必备条件,古代有一个风水大师,他的名字叫郭璞,他写了一部风水著作书名叫《葬经》,这位大师就认为:有了水才能使“内气萌生,外气形成,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这说明古人对水的重视,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要求;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多少,也就是说有多少水就可以滋养多少人。

英谈的水环境历史上是很不错的,从南寨门向南看,可以看到一条大沟,这条沟就是英谈沟,沟内长年有水。

  关于为什么叫英谈,这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在英谈沟内有许多水潭,其中有一个潭常常有老鹰在这里喝水,所以把这个水潭叫鹰潭,后来路姓迁来后在水潭旁边建起了村庄,这个村庄就叫鹰潭了。再后来村民就简写成英谈。

【骡马大道】

  从英谈有一条石头路,过英谈沟翻过雾子脑就进入白岸川,当地百姓有一个“上五下七”的说法,在这条道路上,至今还保留着一条宽约三米的石头路,有的是用红砂岩石板铺成的,有的是用灰砂岩铺成的,还有的是用青石铺成的,这些石头都是来自周围的山岩,石头路也是随地势和地形而变化的,坡度适中,适于行走,有的地方路旁还有意识的放置了巨石,好像是用于过往行人休息小坐使用,路的两旁还有成片的柿树林、核桃树,还有大量的柞树与漆树,每当深秋时节,这里红柿高挂,霜打柿叶,遍山红透,与黄了叶子的的杨树,与其它还呈墨绿色的树叶交相辉映,那个时候整个山的色彩变的丰富起来。

  这条石头路就是骡马古道,至今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代初期,经过路家几代人的创业,路家的地产已经遍布路罗、白岸及及山西辽州、和顺、太谷一带,有“英谈庄、白岸地,千亩良田在山西,武安有个大旱池,日进白银五十两”的说法。特别是在山西的太原、太谷、长治和邯郸的武安阳邑都有路家的买卖行,同时每到收获季节,路家把各地收获的粮食运回英谈,同时也把英谈盛产的山货运到山西一带进行销售,为了运输方便,路家买断从英谈到山西的六百里的骡马大道,以保障这些货物的运送。

  这条道路不仅为英谈路家做出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左权等革命先辈利用这条大道穿行在太行山与山西之间,八路军冀南银行总部、印钞厂及大量的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出去,著名的“百团大战”在这里进行前期准备,左权也是从英谈走向抗日战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后胜利英勇献身,国际友人白求恩首长率今八路军医疗队用骡马驮着医疗器材也从这条古道上走过。并在英谈村进行了休整。

  至今,这条骡马古道还在使用,数百年来,在这条道路上发生很多故事,如果大家有时间请在英谈多玩两天,去骡马古道上听民间故事,看太行风景。

【英谈风水】注:如果有时间可以从山水居南院上房顶看环境。

  用风水家的眼看英谈,英谈背靠青山,南面临水,同时也是枕山、环水、面屏。很多风水先生来到英谈说这里的来龙去脉极佳,(我们可以转过身来向东看)在东寨门的正前方是一个不高的小山岭,当地人叫中财岭(中财岭也称蹲财脑),有“三村伙一岭”一说,这三个村就是前英谈、后英谈和东庄,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站在前英谈,后英谈还是东庄的寨门前看中财岭,都如门前的影壁一样,像“泰山石敢当”一样,破解了这个“煞气”,更是利于英谈的财运发达。

  古人认为:邪气是直来直去的,所以在门前设置影壁可以挡住它们的伤害。这个中财岭的作用如同影壁一样,说能够升聚村庄人气,阻挡村压的鬼邪之气。从自然的角度来看,英谈的先民在选择这里居住时,也看中了这个小山的自然功能,由于中财岭的矗立在这里,挡住来来自不同方向的山风。所以我们说,风水学也是有一定的自然科学道理的。

【羊内疙瘩汤】

  说到英谈的风沙,现在我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今天大家都看英谈的山好,水好,环境好,也在村内看到路家的历史,实际上这都是与英谈路姓的祖坟有关系,说是在清代初期,路万富决心立祖,风水先生看中了村子一块好地方,说那是万年的吉地,能够祖孙兴旺发财,还能五子登科。但路万富发了愁,虽然路万富的家“就是双千倾”土地,可那个好地方却不他的地方,是村子里的族里的一个老人的,路万富感觉很难开口要这个地方。

  路家有一家传的好饭,就是“羊内疙瘩汤”又好吃味道又好,外面的人都知道,只有少数吃过,而这个族里的老人正好这一口,喜欢吃羊肉可没有那个条件。为了要这个地方,路万富三天两头请他来吃,吃了很长时间,路万富也不说是什么。

  有一天,这个老人说了,万富啊,说吧,你有事,没有事不这样请我吃饭,只要我可以办到的,我都可以答应你。

  路万富看机会到了,就把事情的给他说了,说我相中你这块地。

  可老人犯愁了,那中是一块好地,是他的命根子地。但刚刚夸下了海口,又难以收回,只能把地给了路万富。

  路万富最后以三倍的价钱把地买下,用同样一块好地换了这块风水宝地。这就是路家“羊肉疙瘩汤”的来历。

【英谈后土碑】

  在英谈古寨里现保存一块“后土碑”,这块碑为青石材料,碑不大,上面仅刻有“后土”两字。就是路万富用“羊肉疙瘩汤”换来那块风沙宝地后,在墓地里立祖时的一块祭祀碑。也就是路姓前股,在清雍正年间为自己的祖墓另外选择吉地旺宅时立下的对土地神的祭祀碑。

  后土,就是土地之神。

  对后的崇拜,在河北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人们为了自己家族下一代子子孙孙兴旺,就拜拜土地。每年的农历初一、十五人们都会对土地进行祭祀,传说中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的神诞日,民间又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谚语,从这一天起,万物生机勃勃,大地欣欣向荣,农民开始春耕春播,也盼望着新的一年里五谷满仓。

【白求恩与英谈】

  (路召健院)在这座院子里,曾经来过一个外国人,一个国际友人,后来为中国抗日战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纪念白求恩》

  在1939年夏天,八路军作战途径英谈村,白求恩率八路军医疗队用骡马驮着医疗器材从白岸到英谈进行短暂的休整,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后从英谈去了路罗镇。在英谈时,白求恩与村民路纪富相邻,正巧路纪富的妻子患了重病,多次求医,十里八村的大夫郎中都请了个遍,但都无法医治,卧病在床,知道听说来的外国人是医生。这才请来白求恩诊治。经白求恩诊断,路纪富的媳妇患的是乳腺癌,因为医疗部队不能久留,加上当时风俗妇女不便与外家男子身体接触,所以白求恩就没能给路纪富媳妇治病。但白求恩再三劝说路纪富一家,如果再不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不方便可以到白岸治这病,不要一拖再拖,那样只能让病情加重,会有生命危险。

  白求恩走后,由于当时的条件和思想意识,路纪富的媳妇最终还是没有去医治,不久离开人世。

【冀南银行与英谈】

  我们大家看看那座山,山上有一天然的石梯,当地百姓称他为梯子沟。在这条沟里就是冀南银行印刷厂的所在地。

  1941年9月,冀南银行总行成立后,发行冀南银行币(简称冀钞,分为太岳版、太行版、平原版)。为了冀南银行的安全,党中央就决定把这个印钞厂设在英谈,当时的冀南银行太行版就是在这里印刷的。后来由于消息被日军知道了,对英谈进行一次扫荡。冀南银行印钞才搬出了英谈。

  

【贵和堂老院广场】

  我们看到的这是村中的一个广场,广场的下面就是座后沟,英谈早期的建筑都是建在座后沟的北侧,刚刚我们看到的南门外是一个悬崖,如果从英谈沟南侧看英谈,英谈建在一个三级台地上,一级和二级台地的落差比较下,二级与三级台地落差就比较大了,站在三级台地上,也就是英谈古寨的南门外向下看,形成了一个山地悬崖,在悬崖上有一块较为平坦的台地,英谈古寨就建在这台地上。在这个台地上,有一个泄洪沟,也就是英谈人说的座后沟,为了生活方便,英谈人在座后沟修建石拱券,将沟两侧的场地连在一起,这样使原来窄小的地方一下子开阔起来。我们的脚下就是在石拱券。

  在这个广场上有一颗上千年的老槐树,传说是黄巢时栽下的,路家曾在这里支锅舍粥救济灾民,1963年时这里发了一场大洪水,把这颗千年的古槐冲倒了。

【贵和堂的圆形“五福窗”】

  来到英谈看什么?我告诉大家,来英谈走山寨,听故事,看窗棂。

英谈的窗棂是一大看点,这里的窗户样式有很多,有长窗,方窗、圆窗,还有三角窗。现在看到的就是英谈的窗户的一种叫圆形“五福窗”。

  古代的人是以天为圆,喻地为方,道家认为,园属阳,西方人以圆为太阳。大多数窗户都是用圆形与方形变化而来的,常常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结合有阴阳合谐的含义。英谈的圆形窗也是体现“和谐”一种。

  英谈的圆形窗通常多设置在楼上,并与下层的方形窗结合使用,形成下方上圆,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建筑设计时,在圆形窗上还有一个三角形通风口,这个通风口主要的功能是用于排气和排烟的,而在意识上有一种引以向上的感觉,这种组合是英谈特有的,反映出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从中可以体味到英谈古寨中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英谈的圆形窗并非是一圆了之,而是装饰成代表着吉祥、民间喜闻乐见的图案。贵和堂这个“五福窗”先用一个团寿字为骨架,在字的中间以“云纹”“蟠螭纹”“寿桃”“蝙蝠”进行装饰,分别以瑞龙、祥云纳福,祈盼着“龙来生瑞,蝠到增福,瑞气满堂,五福团圆”使这个圆形“五福窗”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雕刻工艺更加复杂多变,是为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珍品。

【贵和堂老院】

  (广场)北面的这一组建筑,就是贵和堂老院。

为什么叫贵和堂老院,因为在众多的院落里,这座院落的时间最长,当年在设立“三支四堂”时,这座院落就称为老院,也是四堂设立之前的祖产,后来分立堂口时,把贵和堂分给了路万富三子路法尧,三子也是路万富最小的儿子。

  我们从这里进贵和堂,现在看到这个门楼,是贵和堂的正门,贵和堂的门楼是英谈门楼最精致的,门楼上在木雕,工艺很讲究,上面刻着荷叶、葡萄等图案,象征着子子孙孙和和美美,下面还有两个下垂白菜头,白菜也是百财的意思,是用图案喻示发财的意思。

  英谈的建筑基本都有前后两个入口,贵和堂也是这样,在院子的东侧与西侧留有两个万字拐头门,当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缺角建筑富贵多,多角建筑实难得,古石栏杆石柱灯,有钱难买东南缺。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贵和堂老院的位置最好,这座院落正处于英谈村的正中,基本上是朝南正向,贵和堂的正房大院位于一个高台之上,从贵和堂的正房一楼内有一个木梯,可以登上二楼,楼上五间,二层有格子门,门前有通廊,站在廊下,可以俯看南山全景,抬眼一望满目青山,视野开扩,近处有缓缓的山路和南沟的小河流水,用风水家的话,这样的环境代表着有利名望、进升及财运。

  贵和堂老院由四十间房子组成,多为二层,局部为三层,面北朝南,在东南向设有一门,另在西侧设有南门楼。这座院子依山体台地营建,这样使同样的二层楼房,正房高于了配房,

  贵和堂老院正房为二层建筑,正房楼下五间,楼上五间,从地势上也比较高,

  在一楼的廓檐下面还有十一组花拱,花拱尤如龙形,这也应和了风水中“龙头向出,以增旺势”。

  非常珍贵的是,在座院落里有成组的窗棂,特别是在二楼有十二扇格子门,在形势多样,变化较多,工艺讲究,是英谈建筑艺术中的上上品。

【贵和堂娶少奶奶】

  路万富有一个小儿子,是法字辈上的,取名为路法尧。路法尧自小就很聪明,特别喜欢读书,还写了一手好书法,常言道“不爱最好,就爱最小”,这个路法尧是路万富最喜欢的儿子。

  转眼间路法尧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路法尧也不慌不忙的,想多读几年书以后再成家。为此路老爷该成家的路法尧也很着急,就老是劝小儿子早日完婚,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姑娘家。

有一次路法尧到山西去收账路过一个叫三泉的地方,人走了一路又累又乏,就走进一个大宅院子里讨碗水喝,院子有一个二八芳龄姑娘,人长的也水灵,身条又好,看到路法尧讨水便让他坐在院子里,从水缸掏了一碗了给了路法尧,在接水的时候,路法尧用盯住姑娘在那里发起了呆,过了好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从山西回来,路法尧茶饭不思害起了相思病,起初路老爷没有在意,后来一看这样的情况便问了起来随行的管家,知道路法尧有了心上人,知道是三百里外山西和顺的三泉财主的女儿。年龄和儿子相仿,长相也很般配。于是就让管家到三泉去求亲。临走时,路老爷交代管家,不管怎么说,都别显露我家里的富裕,也不管他怎么问,就说我家里没钱,只有粮食,吃不完的粮食。

  管家到了和顺三泉财主家,报了名号,跟着三泉财主的管家见到主人,给三泉财主说明了来意,三泉财主平日里就财大气粗,虽然听说过英谈的路老爷,但并不了解,见到管家进来也不起身迎客,根本没有把英谈的路万富看在眼里,就对管家说:“你家老爷有多大财力,想和我攀亲。我家的银子、大钱能顺着你来的路,能辅到你英谈村家门口!”管家看这个三泉财主看不起人,心里有火又不能发,只能陪着笑脸给人说:“我家老爷没有你那么多钱,就是家里不缺粮食,如果用我们家的粮食装进麻袋里,可以排双行摆到你家门口。”三泉财主一听大吃一惊,心里想能说起这样的话,家里要有多少粮食啊,看来英谈家比我还富。”赶紧起身让座待客好好招待。席间,三泉财主为了自己的面子就对英谈管家说:“给你们东家说,过了八月十五让你们东家亲自来提亲吧”

  管家回来后把在三泉的事一一向东家说了,老东家就开始考虑到八月十五送什么聘礼,说这话很快就到了八月十五,老东家的聘礼也准备好了,提前一天让大奶奶前去三泉,老东家在第二天成行。

  只说那一日,老东家到了和顺三泉,刚刚在三泉财主家落座,就听一个人边走边喊闪开,老东家的随行长工搬着个大冬瓜就向上房里跑,到了上房把冬瓜朝桌子上一放,只听着那卓面“咔嚓”一声响,冬瓜把八仙桌砸了个大洞,掉在地上把地又砸了个大坑,路老东家见状就立身起来,冲着随行长工说,你们怎么搞的,连这点事也搞不好,说完就向三泉财主道歉,老哥哥啊,对不住,我临来的时候,我让他们带银子,他们嫌不方便,就给你随便从库里搬个瓜,唉没有想把你的桌子砸了这么大一个洞,失礼了,这桌子我赔。

  三泉财主这时才回过神来,朝地上望,好大的冬瓜,白光闪烁,足有几十斤重,不知要多少银两才能打成,再望去上面还有一行小字,上有“大明万历十年”六字,心里想,这莫不是传说中英谈老老财主用上万两银子打制的十二个银瓜之一的镇家之宝,可以看出英谈老东家是一心与我结亲,如果再不应下这门亲事,还不误了孩子们的好事。正在这个时候,院子有了两个长工在说话,“你说你们英谈家里再穷也不能给我们送一布袋霉谷子吧”另一个人说,对不起了,起身急了从库里搬出一袋就走,也没有看成色,没有想到给霉了,反正你们也缺这点粮食,你多耽待着吧。”

  三泉财主听在心里,心里想:看来咱可不如人家富,可不该当初人家提亲给人家脸看,说了那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儿。

  就这样,英谈与和顺的三泉财主结下了亲家,这位三泉小姐也成为贵和堂的大奶奶,了结了路法尧的相思苦。

【英谈的打官司楼】

  在英谈看石寨建筑,院落与胡同,都是与平原上的建筑不同。英谈建筑随坡就势,路在两房之间,铺上石阶,步步升高,脚下是十八盘,头上是一线天。如果我们沿着村子看,所以的石墙都非常讲究,用砖建的房叫磨砖对缝,这里用石建的房,也可以说是磨石对缝,大家留意看看,所有的墙角都是笔直的。可以说是垂直如线。

  而我们在这里看到这间房子,墙角却是圆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座房子看是平房,村子却叫它为楼,房子有个名字叫打官司楼。

  路家大了,分支多了,人也多了,矛盾也就多了,山区地皮贵如金,门有还有三尺滴水。而这房子的主人建房时却坏了规距,引起了一场官司,官司从顺德府打到了大名府,最后官司判了下来,把房角铲成了圆角,这个圆角也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众人立了个警示,就是和为贵,无论到何年何月都要“和谐”,我们到英谈最大的看点,德和堂,中和堂,贵和堂,英谈的文化就是“和谐”文化,在最兴盛的时候是“和谐”,到了最后还是“和谐”出了问题。成于和谐,败于不和谐。这就是英谈的文化。

【英谈的二麻缠故事】

  清末民初,英谈出了个人物,叫二麻缠,麻缠在当地的意思,就是很麻烦的意思。当时英谈的两个堂口为买卖起了纠纷,最后还因为想不通死在“三节子楼”跳楼自尽。

  二麻缠出面解决这个事。用了一个天天唱戏,天天请客,天天吃肉方法,最后把两家都吃穷吃败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