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寇莹谈阳光教育

2013年08月31日 | 阅读:1334次 | 来源:百姓通谱网 | 关键词:

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校长寇莹谈阳光教育

 

最近,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武大第二附属小学的墙上“阳光学校、阳光教师、阳光少年”几行字,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瞩目与关注。这是该校结合实际推行素质教育而创导的“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为了全面了解这一理念,我们采访了该校校长。

校长寇莹是一名身材高挑、气质优雅的女性。谈起学校的“阳光教育”,她浑身充满了自信和激情!

她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武汉大学编写的《国立武汉大学附设小学概况》一书就以“本小学以培植国立武汉大学教职员子女或亲属子女及实验教育上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制度为宗旨。”可见,探索和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办学宗旨由来已久。他们提出“阳光教育”的办学理念是追求人文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和谐统一,是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立足于社会的生存,又要使其在人格发展、艺术修养、科学素质和民主精神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和升华......

寇校长说,阳光教育就是通过整体建构教育活动体系为手段,以正面引导、活动激励为原则,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育活动中参与个体的个性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外化为“健康活泼、坚毅合作、文明环保、勇敢创新、好学向上”的具体的、直观的教育形象。它以绿色班级活动为载体,来表达一种具体、直观的学生自主活动(包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参与),以培养现代少年为目标,以教育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为特色,通过课堂教学、德育、科技、体育、艺术、环保等活动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效的三结合来实现。培养乐于健身、乐于学习、乐于实践、乐于合作的充满活力与个性的阳光少年。

为了做好“阳光教育”,实现教育功能的增大和教育活动的创新,武大附二小主要从五方面实施:

一、实施阳光校务。学校对各类人员都定有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年终将进行考评。为了加强名主管理,学校通过实行教代会、名主评议干部和党员等制度将民主管理贯穿于学校建设中,重大决策必须在校务会及教师代表中通过,方可执行,使广大师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学校还十分重视人本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关心师生疾苦,使大家从一点小事上都能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并在党总支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活动,通过自评、互评相结合,党内、党外相结合,这对每一名党员教师、党员干部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些做法,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使老师们的精神更饱满,工作更有了激情。

二、提倡阳光课堂。老师们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待填满的空容器进入教室的,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带着一定的才能、兴趣、能力、潜能等来上课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课堂温暖起来,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共同享受教学活动的愉悦。

要让课堂充满阳光,就必须在教学常规的管理中,引导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细化研究目标,反思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加强常规管理,学校结合实际,开展“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与教师行为”现状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各教研组根据学校要求也分别制定相应的计划;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在常规的教案检查中落实;校长和教导主任随时可进行推门听课,以检查教师在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点评;在老师上好课的基础上,各教研组推荐老师代表本组参加校内研究课交流;邀请专家及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有力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领悟到: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演形式,而忽视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中,要注意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不能将接受性学习完全排斥,走向另一极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盛产无价宝石的矿藏,开发他们的潜能。为此,学校总结了“八科八性”,即语文教学情感性、数学教学生活性、英语教学情景性、科学教学探究性、体育教学终身性、艺术教学参与性、品德与生活和社会教学实践性、信息教学网络性。

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展示。2000年,杜芊芊赴意大利领取国际儿童电视节最佳演员奖;唐静涵同学在2002年世界华人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2002年,李姓同学获全国小学生环保知识电视对抗赛冠军并赴日考察;谭亥力同学获全国“希望之星”英语电视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特等奖;2003年4月,刘舒曼同学获“中央电视台小学生才艺十佳”称号,并作为文化大使出访泰国;刘伊科同学和他写的“中国城乡差别调查”自2004年5月11日被《武汉晚报》首次报道以后,在短短两个月内,全国有十余家媒体(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福建东南电视台)对刘伊科及老师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近两年来,陆续有8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集体项目获奖36次,《光明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31次正面报道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开展阳光评价。将教育活动中的信息收集、手段调整、教育反馈与教育导向、教育激励相结合,以绿色班级评比、珞珈雏鹰评选、好家长评选、文明教师、文明教研组等形式进行。每周由政教主任检查班队会,每学期都举行班队会比赛。学校历来很重视学生的安全工作,经常在不同场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全校以“安全伴我行”为主题,在各年级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活动,使师生明白到安全教育的意义,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还开展特色活动,丰富德育的内容:在教师节,开展“拜访父母的老师”亲子互动活动;在植树节,开展“绿色行动”;在“非典”流行期间,开展“我有好习惯”活动;在爱滋病日,开展“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开设了“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每天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每学期,学校都召开新生家长会,会上由家长代表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将评比好家长,并给予表彰。

四、建设阳光设施。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设施,对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全面实施“阳光教育”,打造阳光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两年的创建中,学校先后投入近300万元,校园育人环境和设备添置上有了很大的飞跃。学校呈欧式风格,大部分是专用教室,里面的装饰有着浓郁的专业育人氛围,全部都按标准配齐了所需的教学用品,每间教室里都有小书架......从穿透式院墙中可看见学校的一草一木,体现中国园艺中的一个“透”字;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前宽阔的广场,那网格式广场砖向四周延伸,象征时间的连续性和无穷性;船形的“雏鹰号”橱窗,象征珞珈雏鹰乘风破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前进;广场砖与船体现了“无崖”的思想。书廊和小植物园,体现一个“趣”字;教学楼的走廊墙壁上,展示着同学们的电脑作品和校史文化,体现“现代”和“历史”;音乐室里的丝竹之乐,尽在其中;塑胶的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铺人造草的足球场,种天然草的游戏区.......学校将育人化、儿童化与多样化、实用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融入在教育设施的建设中。

五、打造阳光网络。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武大附小的学生大多来自高校教职工的子女,教育氛围浓厚,家庭网络教育基础好。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为师生,为家长,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1999年,学校利用武汉大学的人文环境和本校网站的优势,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成为湖北省小学中第一个拥有独立网站的学校,累计近27万人次的访问量。学校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经验交流、各类表彰或少先队活动,还有即将开设的网络心理咨询热线......都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来实现。发挥网络知识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建立学生个性化的网络教育,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起学生档案,老师要对不同个性的孩子进行有目标的培养。

利用好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中受益,这就要求教师也必须参加计算机培训。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并邀请了区教研专家评课。学校已有5名计算机授课老师,陈大忠等教师2次获得全国CAIK课件比赛一等奖,参加了武汉市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老师们已明确地感觉到:在新理念下,课堂教学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年来,网络教育已结出了累累硕果:2004年4月,六年级的陈凌霄同学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创新素质实践网络英语大赛”中荣获二等奖;4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比赛”中,全红老师荣获二等奖;同年6月,黄河清、谷子瑞、李宇晨同学和新加坡裕廊小学的同学共同制作的“中国戏剧”网页获全球“thinkquest”网络评价大赛一等奖,并于2004年12月赴美国旧金山领奖。

阳光教育提高了孩子们的素养,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如何在学生短短几年的小学生涯中,既教给他们该掌握的知识,又传授一种能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东西,使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做个素质高、有涵养的、人见人爱的学生,使男生更绅士,女生更淑女?这是寇校长现在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她提出了“礼仪教育”的新概念。礼仪教育确实很新,也很重要,她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思想!她可伴随孩子一生,影响孩子一生。寇校长介绍说,教授他们各种场合的礼仪,这些礼仪到哪里到需要!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因为没有同类学校可以借鉴,也很难找到较为全面的少儿礼仪的相关书籍。只有自己组织专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编写不同礼仪内容的教材,聘请专业的礼仪教师授课,使师生共同受用终身。不过,这还需要些时间,但只要是为了学生,再难她也能竭尽全能地做好!我们也充满信心地期待着这一天!思想有多远,世界就能走多远!

 


 

作者: 百姓通谱网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