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嵇留山专祠

2013年09月12日 | 阅读:2295次 | 关键词: 嵇留山 嵇氏

(一)嵇留山先生传略

嵇留山,名永仁,迁锡二始祖,南渡颖十九世孙,康四十二世孙。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随父觐南(名廷用)侨居金陵白下区,后迁无锡定居。留山少负才华,受业东溪(张鞠存)先生门下,十六岁入苏州县学,为廪生。凡天文、象纬、兵、刑、礼、乐、河渠(水利)、荒政(防灾、救灾),无不条分缕析。旁及岐黄,济人之术,也无不精。为诗、古文词皆发于至性,往往为人传诵,有《葭林堂诗》、《竹林集》。好从士大夫游,论国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备要》以便仕官给谏,有《东田医补》四卷。然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于是‘以亲老昆弟未志室, 出就馆谷’‘欲退耕梁溪之野,卖药金昌之市’。

清初四朝(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宠臣范文程,与留山父觐南于京洛有旧谊。文程仲子承谟,康熙十一年(1672)任浙抚,擢闽督;喜留山才,以国士相待,邀其入幕,同赴闽任。时靖南王耿精忠已是蓄谋待反,留山曾与范公曰:“事迫矣,与为忠臣,宁为良臣,盍早为备”,“屡陈弭变策,请拨协饷,补绿旆兵,安插逃弁,条议屯田诸端,冀固民心,杀贼势”;又请借巡视沿海为名,提轻兵驻上游制裁。但当时范公已是号令不畅,对策不能付现。康熙十三年(1674),留山随范公被拘,系狱历经胁降、诱官、促草安民檄、均拒,被锢。 

狱中,留山蓬首垢面,械锁锒铛,以真情著真文“留与寒家子弟看”。烧桴存炭,图著作于四壁,有诗《吉吉吟》、《百苦吟》两卷;文《和泪谱》一卷;以歌哭笑骂,一唱三叹,忧愁幽思作元曲杂剧:续离骚《刘国师教习扯淡歌》、《杜秀才痛哭泥神庙》、《痴和尚街头笑布袋》、《愤司马梦里骂阎罗》。闽督范承谟在狱中得诵,当即以炭笔识曰:“慷慨激烈,气畅理该,真是元曲;而其毁誉、含蓄又与四声猿争雄矣!捧读之际,具感友谊忠怀,不禁涕泗滂沱。”“意谓猩猩、鹦鹉、枭獍、狮虫等类,虽属怪种,也当痛快一击,使后世知有底止畏惧,少存人性”。对续著《东田医补》,叹曰:“死无余恨,但医统废坠,学其术而未大展活人之心耳”。 

康熙十五年(1676)范公遇害,留山等同僚(绍兴生员王龙光、松江沈天成、沈阳范永谱)四人,自缢于狱中。次年清师进剿,乱平。以上著作,均为同室七旬难友、闽人林能任,周旋于锒铛狴犴之间,苦心默诵,携出狱外,收集录藏。林翁卒,终前将此谆谆辗交其甥婿博士潘宗趾藏存。留山子曾筠七岁失怙,三十三岁中举,徒步亲去福州,尽得其先父难中遗著于潘家,“捧读号恸,五内摧裂”。归与留山旧刻汇编成《抱犊文集》,后由《四库全书》采入集部。 

康熙十九年,闽抚杨熙,疏请为留山赠衔。部议因以生员无赠衔之例,仅令给优恤银若干两。四十五年(1706)曾筠登进士、点翰林,四十七年(距留山死难三十二年),范承谟仲子时崇任广东巡抚,念留山之忠义,疏请朝廷部议,特敕追赠为国子监助教,陪祀于范忠贞公(承谟)祠,无锡县学乡贤祠、忠孝祠。雍正二年留山入祀北京昭忠祠。 

(二)嵇留山先生惠山专祠 

雍正六年(1728),留山难后五十二年,曾筠自费从惠山寺僧人处购地建专祠,吁请神主书写赠衔、求赐额。蒙谕“曾筠父母忠节,虽已赠恤褒旌”“今以特恩给予应得封典,以示优眷,并赐‘忠节流芳’”宸翰,摹勒建坊祠前,于八年落成奉主入祀。十一年,雍正帝又特赐旌褒留山遗孀杨太夫人,并给一品封典。三日后太夫人故,入专祠配享。

留山在闽曾纳侧室苏氏字瑶青,随同幽狱三年,与留山同时取带,先于面缢。道光十三年(1833)追请旌表祔,祀于“专祠”,及香花桥贞节总祠。清同治十年进士、刑部员外郎、江苏昭文县(今常熟)知县陈康祺《郎潜纪闻》第36节载:“嵇文敏公之先德留山先生,以范忠贞幕府殉闽藩耿逆之变,忠义焯史牒矣。其时先生妾苏氏字瑶青者,随侍在闽,同幽狱中三年,以钞先生著作为日课。今所传《西京杂语》三十余篇,《东田医补》十二卷,及《竹林集》、《葭秋堂诗》之属,皆瑶青手稿也。先生赴义,瑶青年方十七,同时取节,面先生而缢。兹事仅见古愚心言《南天碧血录》,亟采之以补彤史之遗。” 

专祠面积三亩七分(2464平方,见图),坐南面北,于惠山寺山门内甬道南侧第二家,大门三楹甚窄,门造后倚小池,檐下跨石梁,逾梁中构高亭。亭十六柱,覆雍正谕祭文碑,亭旁复道各宽七八尺,界以纵垣,垣外东倚过祠小屋两椽为庖厨;西倚张祠为走弄;面亭小厅三楹,额曰以忠堂基壤。至此东西甚宽,而室仍浅隘。堂西空基树竹,东有面南小屋两椽,堂后石砌甬道,长街两旁仍衍平垣,列植松柏树十二株,直抵后路外垣。距外垣二丈许,隔以复墙月洞数武。西垣建有面东阅门;东垣对阅门处则东西向厂厅三楹,由甬道转西入阅门,面东大厅三楹为享堂正室。堂有前轩走廊式,极宏敞。左右对列廊庑各五架三楹,四至。 

以忠堂、碑亭、庖室、祠丁舍皆毁于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乱”;享堂廊庑、厂厅毁于土匪,仅遗门房。同治十年(1871)由四位族人共捐银八百两,光绪十三年(1887)又增银八十三元,修葺如上图,但碑亭圮,碑座被折一首,均未修复。 

祠中碑刻除上述外,尚有惠山祠堂家训石刻,由文恭公嵇璜(留山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二月以假扫墓因识于壁:“祖宗坟墓以安静为主,一草一木总宜培护,不可轻动。今赠公安葬于嶂山,文敏公安葬于赤渎桥,俱已数十百年,建有谕祭葬碑文。凡属子孙世世蒙福,惟当以时敬谨拜扫,无惑于风水之说,便是贤子孙也。”此碑文和同治十一年专祠修葺刻碑记事,均由嵇氏宗谱同治本刊载,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实物已毁失。 

(三)关于杨太夫人 

留山难后,康熙十九年由义仆程治,崎岖千里,扶榇归里,报命杨太夫人,迎舟哭,谋速葬;太夫人典衣脱珥,置地于嶂岭龟山之阳新冢仅有坯土,以织布易稚松数株手植之,率遗孤曾筠、翦草为庐守故阡。奉佛长斋,晓夜梵育,一灯课读督励严切。

此间,嵇氏祖孙三代,连丧四人(按先后为留山次子右丹、留山、留山父母)。曾筠诗曰:“送老青山妇作儿,三世一身凭负荷,人痛幼男存一线,天留贞母教三迁。”康熙十八年米踊贵,太夫人日织布一匹,易市中米作饭,曾筠啖此,而己则厨下糠粃无完餐。 

三十三年后,康熙四十八年(1709)曾筠登进士、点翰林、擢编修,迎杨太夫人于京邸,五十六年迁山西督学,太夫人随于晋阳署中,曾筠每出巡辄,均以广拔孤寒、表彰节孝为训,后曾筠累迁东河、南河总督,历驻豫、兖、淮扬,太夫人频频随迁,常言“河防重与边防,汝慎勿辱,”策厉曾筠加紧抢筑,邳宿河湖,旋奏安澜。曾筠官日显,恒戒以廉慎。 

太夫人终卒准安曾筠南河督署,享年八十有四。

雍正十二年(1734)春,曾筠遵旨,奉太夫人灵舟回籍,蒙给帑一千两治丧,加恩赐祭,特谕沿途有司送奠,并准柩榇入城。十三年葬祔夫墓。 

录记:杨太夫人谕祭文碑全文:

雍正十二年 岁次甲寅四月乙巳朔 越五日庚戌 皇帝谕祭诰封一品太夫人 大学士嵇曾筠之母杨氏之灵曰 图史流芳 高节夙钦 夫贤母丝纶焕 采隆恩尤渥于良臣 用宏锡类之仁 特厚饰终之典 尔大学士嵇曾筠之母杨氏 心坚金石 操凛冰霜 夫报国以捐躯 忠义实 高于千古 尔抚孤而励志 孝慈兼备于一身 眷予承弼之良 克遂显示扬之愿 屡邀旷典 累荷殊恩 寿跻八旬 封加一品 方谓享荣华于晚岁 正足慰苦节于平生 何意讣章 遽闻溘逝 帑金遄赐 奠醊载颁 呜呼 厚福遐龄 天道之报施不爽 崇封优恤 国恩之旌奖 宜深灵如有知 尚其歆飨 

由清三朝名相张廷玉撰文之墓志铭、神道碑均于近年现世,暂置于惠山嵇留山专祠遗址附近。 

(四)无锡嵇氏总祠 

在惠山专祠之后,于城中第宅东街,锡学之西(今学前街八十八号小区内)建阖族子姓栖神总祠。乾隆二年(1737)赐御书“人伦坊”表匾额,建坊祠前,坊南沿束带河青石驳岸。该石坊约高九米,宽八点五米左右。 

宗祠建有大门楼房五楹,门东附小墙门平房一椽;楼后界高垣,中辟阅门,门内小厅三楹,东西各有空地。厅后一庭纵三丈,即坐享堂三楹。堂高大比专祠有加,堂庭缭以石垣,面对七尺渡(场)、学弄,各有矮屋数椽,为祠丁栖宿。祠系文敏公嵇曾筠所建。而享堂神龛则奉文敏公,中龛内置一夹室,列蓉庄公以下三代(即留山及其父、祖)神主。于堂内两旁及小厅次间各房(曾筠生有八子)均占地设龛。新正、元宵,供觐南(迁锡始祖)、留山、文敏三代遗像于小厅,陈果碟。咸丰庚申(1860)乱,外垣、矮屋、小墙门、遗像俱遭兵火,小厅复为土匪毁,仅存享堂、门楼。光绪三年(1877)族人合捐银六百两,洋银一百元,修葺未及而辍。1949年后,祠内牌位神主,悉数移隔邻原清节堂堆放,祠屋收公,入住众多市民。1966年“文革”中,神主、人伦坊被焚拆;1998年城市改造,祠屋及基壤全部被毁拆,改建为居民小区。学前街嵇氏宗祠,原面积十一亩五分四(7685平米),堂舍建筑面积约其三分之一,原享堂前两棵250年树龄银杏犹存,已列为市级保护古树。

(五)无锡嵇氏源流 

无锡嵇氏有两支,同为嵇康后裔。据湖州府嵇氏宗谱载,颖十一世孙镇,明成化元年(1465)生,于成化年间迁常熟嵇家荡。 

一支为嵇廷用(颖十八世孙)字觐南,号晋楠,原籍常熟。任南明福王弘光(1645)中书舍人,居金陵白下区。子八。晚年携仲子永隽以下诸子,迁无锡定居,为无锡廷用支派始迁祖,卒后归葬金陵雨花台嵇氏世墓。另一支由湖州转辗先期迁锡,居西城前西溪荷花荡。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嵇永福,字尔遐,号漪园,即出此支。永福与秦松龄同榜齐名。

作者: 素材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百姓通谱网品牌管理部